《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用「哲學」化解中年危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關於作者

基蘭·塞蒂亞(Kieran Setiya) 是一位很有趣的哲學家。他出生於1976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博士學位,曾在匹茲堡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他主要研究倫理學和認識論,發表過很多重要的哲學作品。不過,他不僅僅是一個學術派的哲學家,更是一個喜歡探討生活和人生意義的人。

本書背景

這本書的英文標題是《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更貼切地翻譯過來應該是《中年危機哲學指南》。塞蒂亞在35歲時經歷了一次典型的“中年危機”: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但內心卻感到一種莫名的空虛和焦慮。於是他開始研究哲學和文學作品,希望從中找到應對中年危機的辦法。經過多年的思考和整理,他寫成了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探討了中年危機的四個典型場景。塞蒂亞透過哲學理論和文學作品中的例子,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實用的應對方法和思想實驗。比如,對於遺憾失去年輕時機會這個問題,他建議我們不要過度抬高選擇本身的價值,而是專注於當下擁有的東西。

書中還提到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和思想實驗。這些小故事和哲學思考讓這本書變得既有趣又富有啟發性,適合任何對生活感到困惑或迷茫的人閱讀。


一、對失去年輕時機會的遺憾


這本書探討的第一個典型中年危機場景是:對失去年輕時機會的遺憾。這種遺憾感源於人們在回首過往時,感到自己失去了許多年輕時的選擇機會,無法再像年輕時一樣擁有那麼多可能性

處理遺憾的方法

基蘭·塞蒂亞提出了幾種有效的方法來處理這種遺憾感:

1.     價值多元主義

o   說明:人生中值得追求的東西往往是多元且無法完全比較的。這意味著我們不可能同時擁有所有美好的事物,必須做出選擇,而每個選擇都會導致某些機會的失去。

o   例子:假如你年輕時曾考慮過成為醫生、音樂家或企業家,最終選擇了一條職業道路。雖然現在回想起來會感到遺憾,但這種多元價值的存在意味著無論選擇哪條路,總會有另一條路沒有被選擇的遺憾。

2.     不要誇大選擇權的價值

o   說明:擁有選擇權固然重要,但不應過分看重選擇權本身,而忽略了實際的生活價值。選擇權應該是手段而非目的

o   例子:一個人可能會因為擔心孩子會影響生活質量而選擇不生孩子,但如果這個選擇僅僅是為了保留其他生活選擇的可能性,那麼他實際上可能錯失了更有價值的體驗。

3.     專注於現在擁有的東西

o   說明:與其遺憾過去的選擇,不如專注於現在的生活,欣賞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這樣可以減少對過去機會的過度懷念。

o   例子:你現在是一名哲學教授,儘管有時會懷念成為鋼琴家的可能性,但你可以專注於自己在學術界的成就和家庭生活中獲得的滿足感。


二、對做錯某個重要選擇的悔恨


這本書探討的第二個典型中年危機場景是:對做錯某個重要選擇的悔恨。這種悔恨感源於人們對過去做出的一些重大決定感到後悔,覺得如果當初選擇不同,現在的生活會更好。

處理悔恨的方法

基蘭·塞蒂亞提出了幾種方法來幫助處理這種悔恨感:

1.     認識到每個選擇都有風險

o   說明:任何選擇都會帶來不確定性,過去的選擇未必會比現在的生活更好

o   例子:假如你選擇成為鋼琴家,可能會面臨職業生涯中的意外,如手指受傷或表演失敗,這些風險是當時無法預見的。

2.     重視細節的重要性

o   說明:在比較不同的生活選擇時,細節非常重要。人們通常會對自己經歷過的細節充滿感情和留戀,這使得人們在回顧過去時,更傾向於選擇自己已經擁有的生活,而不是完全未知的另一條道路。

o   例子:你可能會回想起在哲學生活裡經歷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例如第一次發表論文的興奮感,而這些細節讓你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3.     思想實驗

o   說明:進行思想實驗,思考如果當初選擇不同的道路,現在的生活會是怎樣,幫助你認識到不同選擇的結果都是不確定的。

o   例子:假設你當初選擇成為鋼琴家,但由於意外無法繼續職業生涯,這樣的結果可能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現在的選擇和生活。


三、對死亡即將到來的恐懼


這本書探討的第三個典型中年危機場景是:對死亡即將到來的恐懼。這種恐懼感源於人們在中年時期,開始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有限的生命,以及即將面對的終極命題——死亡。

處理恐懼的方法

基蘭·塞蒂亞提出了幾種方法來幫助處理這種恐懼感:

1.     對稱性論證

o   說明:這個哲學論證指出,出生前和死亡後的狀態是相同的,都是“我”不存在。既然我們不會害怕自己出生前的狀態,為什麼要害怕死亡後的狀態呢?

o   例子:當你感到對死亡的恐懼時,可以思考自己出生前的情況:那時候你不存在,並沒有恐懼或痛苦。這樣可以幫助你減少對死亡的恐懼。

2.     接受死亡的必然性

o   說明:認識到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現實,就像我們無法擁有超能力一樣。接受這一現實可以減少對不可能實現的願望的執著。

o   例子:就像我們不會因為無法擁有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而感到痛苦一樣,接受死亡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對永生的渴望,專注於當下的生活。

3.     哲學思考

o   說明:哲學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面對死亡。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死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生命的一部分。

o   例子:哲學家柏拉圖說“哲學就是練習死亡”,這意味著通過哲學思考,我們可以減少對死亡的恐懼,看到生命的全貌。


四、對工作和生活沒有意義的空虛感



這本書探討的第四個典型中年危機場景是:對工作和生活沒有意義的空虛感。這種空虛感源於人們在職業生涯和家庭生活中取得了成功,但內心卻感到缺乏意義和熱情,彷彿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處理空虛感的方法

基蘭·塞蒂亞提出了幾種方法來幫助處理這種空虛感:

1.     轉變視角,享受過程

o   說明:不要僅僅以完成某個計劃為目標,而是要享受過程中的每一刻。這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意義和快樂。

o   例子:如果你把工作僅僅看作是一個完成任務的過程,那麼完成後可能會感到無聊。相反,如果你享受解決問題和克服挑戰的過程,你會發現工作本身也充滿了意義。

2.     重新定義目標

o   說明:不要將所有的目標都設定為具體的、可完成的事情,而是設定一些持續的、有趣的目標

o   例子:你可以設定一個持續學習的目標,例如學習新的技能或語言,而不是只追求一次性的成就。這樣可以讓你的生活更有持續的動力和意義。

3.     尋找內在的價值

o   說明:專注於那些本身有價值的事情,而不是僅僅以結果為導向的事情。這樣可以讓我們從活動本身中找到快樂和滿足。

o   例子:與家人和朋友共度時光、享受閱讀和藝術等活動,不僅僅是為了達成某個結果,而是因為這些活動本身就是有價值和令人愉快的。

4.     減少對外部成功的依賴

o   說明不要過分依賴外部的成功和認可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而是找到內在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o   例子:你可以專注於提升自我、健康和心理成長,而不是僅僅追求職業上的成功和財務上的回報。內在的成長和滿足感會讓你感到更有意義和快樂。

 

結語

 

讀完這本《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不難發現,基蘭·塞蒂亞並非試圖消除“中年危機”這種幾乎不可避免的現象。他想做的,是利用哲學的力量,改變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和態度,幫助我們從容應對這些危機。你會發現,中年危機不再是可怕的洪水猛獸,而是可以和平共處的一部分人生經歷。

這些建議可以總結成兩個重要的原理:

1.     放下對“自我”的執著:越是強迫自己一定要幸福,反而越可能感到不幸、遺憾和悔恨。試著將注意力轉向外在的事物,在這些事物中找到意義,反而會感到更加幸福。

2.     尋找本身有價值的事情:不僅僅追求目標和結果,而是享受那些本身就有價值的事情。例如,和家人朋友共度時光、學習新知識、享受文學和藝術,甚至進行哲學思考。

這本書教會我們,用更開放和接納的心態看待中年危機,從而找到新的生活意義和快樂。不要過分追求完美或控制一切,學會享受過程中的點滴,這樣才能真正活出豐富而有意義的人生。

 

歡迎您免費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

 

avatar-img
171會員
132內容數
圍繞“幸福”這個主題,分享相關好書,一起學習成長。 --於七夕更名為 幸福沙龍 --於8/24將沙龍分成5個區 --於9/17中秋將沙龍改為不定期更新文章 --於11/23關閉廣告 🔵職場區 🔴情感區 🟡自我成長區 🟢健康區 🟣討論區 歡迎瀏覽、留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另眼相看》是由羅曼·馬爾斯(Roman Mars)和庫爾特·科爾施泰特(Kurt Kohlstedt)共同創作的一本書。這本書源自他們共同主持的知名播客節目《99% Invisible》,這個節目專注於探索被忽略的設計和建築細節,並在廣大聽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理解未來的7原則》是丹尼爾·伯勒斯提供的實用指南,幫助讀者洞察未來的趨勢、實現創新和掌控命運。書中詳述瞭如何透過辨識硬趨勢、跳脫傳統思維並主動設立未來願景來提升個人和企業的競爭力。透過多個具體例子,伯勒斯的原則讓我們看見不可見,做到不可能,並最終主導未來。
《幸福的婚姻》由約翰·戈特曼撰寫,是深入研究夫妻關係及婚姻穩定性的傑作。戈特曼以其獨特的研究方法,提出「末日四騎士」和增進婚姻的三個方法,強調友誼在婚姻中的重要性以及表達愛和讚美的必要性。透過這些理論和實用建議,夫妻們可以識別婚姻中的危機信號並建立更穩固的情感連結,從而維持幸福的婚姻生活。
本書《麥肯錫方法》由艾森·拉塞爾撰寫,深入探討麥肯錫顧問如何運用系統思考和問題解決技巧來幫助企業。透過三個核心方法:與事實為友、MECE法則和初始假設,讀者將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效應對複雜問題,並提升自身的解決問題能力。這些技巧不僅適用於商業環境,也能幫助個人達成目標。具備簡明易懂的解釋。
這篇文章探討了加里·凱勒在其書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所闡述的成功理念,強調專注於一件關鍵任務的重要性。透過實際案例和迷思破解,凱勒指出,多任務處理不但無法提升效率,還可能分散精力。選擇最重要的工作並全心投入,才是達成卓越成就的真正關鍵。本篇文章將指導讀者如何識別並專注於最具影響力的任務。
《另眼相看》是由羅曼·馬爾斯(Roman Mars)和庫爾特·科爾施泰特(Kurt Kohlstedt)共同創作的一本書。這本書源自他們共同主持的知名播客節目《99% Invisible》,這個節目專注於探索被忽略的設計和建築細節,並在廣大聽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理解未來的7原則》是丹尼爾·伯勒斯提供的實用指南,幫助讀者洞察未來的趨勢、實現創新和掌控命運。書中詳述瞭如何透過辨識硬趨勢、跳脫傳統思維並主動設立未來願景來提升個人和企業的競爭力。透過多個具體例子,伯勒斯的原則讓我們看見不可見,做到不可能,並最終主導未來。
《幸福的婚姻》由約翰·戈特曼撰寫,是深入研究夫妻關係及婚姻穩定性的傑作。戈特曼以其獨特的研究方法,提出「末日四騎士」和增進婚姻的三個方法,強調友誼在婚姻中的重要性以及表達愛和讚美的必要性。透過這些理論和實用建議,夫妻們可以識別婚姻中的危機信號並建立更穩固的情感連結,從而維持幸福的婚姻生活。
本書《麥肯錫方法》由艾森·拉塞爾撰寫,深入探討麥肯錫顧問如何運用系統思考和問題解決技巧來幫助企業。透過三個核心方法:與事實為友、MECE法則和初始假設,讀者將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效應對複雜問題,並提升自身的解決問題能力。這些技巧不僅適用於商業環境,也能幫助個人達成目標。具備簡明易懂的解釋。
這篇文章探討了加里·凱勒在其書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所闡述的成功理念,強調專注於一件關鍵任務的重要性。透過實際案例和迷思破解,凱勒指出,多任務處理不但無法提升效率,還可能分散精力。選擇最重要的工作並全心投入,才是達成卓越成就的真正關鍵。本篇文章將指導讀者如何識別並專注於最具影響力的任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不要逞強不要抗拒變老,平衡運用智慧跟體力,你會一直過得很好。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解鎖真正人生,化解焦慮的力量之書,閱讀金美敬的四十歲起的人生課,作者認為從20-49歲算是「第一人生」,50到79歲是「第二人生」,不應用總結性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價值。建議用成長性思維去思考自己如何過一天,方能計畫如何過一生。
Thumbnail
大部分的心理治療界,經常認為成人心理混亂的問題根源,必然全來自於有缺陷的童年;只要孩童期夠好,成年期也會平安穩定。如果這個關於發展的古老精神分析模型確實無誤,那麼在個體五歲以後,就不再需要在治療上或發展上做任何事情,只要解開早期所造成的錯誤即可。
Thumbnail
於是我,又解開了自己人生中,一件本來令自己焦慮不已的事!而這,大概就是中年的現象之一吧!不是釋懷,不是放下,而是某種懂得的透徹!做自己,當然好!但問題是,人得想通「自己」是什麼模樣!而不只是起身對抗!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什麼現代人會在年輕時就開始對哲學產生興趣,以及為什麼壯年人口也會開始研究哲學。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於社會和教育的看法,並指出對於現實的認識是研究哲學的動機之一。
Thumbnail
心靈不雞湯—30歲的他,最終活成了他想活的樣子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不要逞強不要抗拒變老,平衡運用智慧跟體力,你會一直過得很好。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解鎖真正人生,化解焦慮的力量之書,閱讀金美敬的四十歲起的人生課,作者認為從20-49歲算是「第一人生」,50到79歲是「第二人生」,不應用總結性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價值。建議用成長性思維去思考自己如何過一天,方能計畫如何過一生。
Thumbnail
大部分的心理治療界,經常認為成人心理混亂的問題根源,必然全來自於有缺陷的童年;只要孩童期夠好,成年期也會平安穩定。如果這個關於發展的古老精神分析模型確實無誤,那麼在個體五歲以後,就不再需要在治療上或發展上做任何事情,只要解開早期所造成的錯誤即可。
Thumbnail
於是我,又解開了自己人生中,一件本來令自己焦慮不已的事!而這,大概就是中年的現象之一吧!不是釋懷,不是放下,而是某種懂得的透徹!做自己,當然好!但問題是,人得想通「自己」是什麼模樣!而不只是起身對抗!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什麼現代人會在年輕時就開始對哲學產生興趣,以及為什麼壯年人口也會開始研究哲學。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於社會和教育的看法,並指出對於現實的認識是研究哲學的動機之一。
Thumbnail
心靈不雞湯—30歲的他,最終活成了他想活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