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蘭·塞蒂亞(Kieran Setiya) 是一位很有趣的哲學家。他出生於1976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博士學位,曾在匹茲堡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他主要研究倫理學和認識論,發表過很多重要的哲學作品。不過,他不僅僅是一個學術派的哲學家,更是一個喜歡探討生活和人生意義的人。
這本書的英文標題是《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更貼切地翻譯過來應該是《中年危機哲學指南》。塞蒂亞在35歲時經歷了一次典型的“中年危機”: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但內心卻感到一種莫名的空虛和焦慮。於是他開始研究哲學和文學作品,希望從中找到應對中年危機的辦法。經過多年的思考和整理,他寫成了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探討了中年危機的四個典型場景。塞蒂亞透過哲學理論和文學作品中的例子,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實用的應對方法和思想實驗。比如,對於遺憾失去年輕時機會這個問題,他建議我們不要過度抬高選擇本身的價值,而是專注於當下擁有的東西。
書中還提到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和思想實驗。這些小故事和哲學思考讓這本書變得既有趣又富有啟發性,適合任何對生活感到困惑或迷茫的人閱讀。
這本書探討的第一個典型中年危機場景是:對失去年輕時機會的遺憾。這種遺憾感源於人們在回首過往時,感到自己失去了許多年輕時的選擇機會,無法再像年輕時一樣擁有那麼多可能性。
基蘭·塞蒂亞提出了幾種有效的方法來處理這種遺憾感:
1. 價值多元主義
o 說明:人生中值得追求的東西往往是多元且無法完全比較的。這意味著我們不可能同時擁有所有美好的事物,必須做出選擇,而每個選擇都會導致某些機會的失去。
o 例子:假如你年輕時曾考慮過成為醫生、音樂家或企業家,最終選擇了一條職業道路。雖然現在回想起來會感到遺憾,但這種多元價值的存在意味著無論選擇哪條路,總會有另一條路沒有被選擇的遺憾。
2. 不要誇大選擇權的價值
o 說明:擁有選擇權固然重要,但不應過分看重選擇權本身,而忽略了實際的生活價值。選擇權應該是手段而非目的。
o 例子:一個人可能會因為擔心孩子會影響生活質量而選擇不生孩子,但如果這個選擇僅僅是為了保留其他生活選擇的可能性,那麼他實際上可能錯失了更有價值的體驗。
3. 專注於現在擁有的東西
o 說明:與其遺憾過去的選擇,不如專注於現在的生活,欣賞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這樣可以減少對過去機會的過度懷念。
o 例子:你現在是一名哲學教授,儘管有時會懷念成為鋼琴家的可能性,但你可以專注於自己在學術界的成就和家庭生活中獲得的滿足感。
這本書探討的第二個典型中年危機場景是:對做錯某個重要選擇的悔恨。這種悔恨感源於人們對過去做出的一些重大決定感到後悔,覺得如果當初選擇不同,現在的生活會更好。
基蘭·塞蒂亞提出了幾種方法來幫助處理這種悔恨感:
1. 認識到每個選擇都有風險
o 說明:任何選擇都會帶來不確定性,過去的選擇未必會比現在的生活更好。
o 例子:假如你選擇成為鋼琴家,可能會面臨職業生涯中的意外,如手指受傷或表演失敗,這些風險是當時無法預見的。
2. 重視細節的重要性
o 說明:在比較不同的生活選擇時,細節非常重要。人們通常會對自己經歷過的細節充滿感情和留戀,這使得人們在回顧過去時,更傾向於選擇自己已經擁有的生活,而不是完全未知的另一條道路。
o 例子:你可能會回想起在哲學生活裡經歷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例如第一次發表論文的興奮感,而這些細節讓你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3. 思想實驗
o 說明:進行思想實驗,思考如果當初選擇不同的道路,現在的生活會是怎樣,幫助你認識到不同選擇的結果都是不確定的。
o 例子:假設你當初選擇成為鋼琴家,但由於意外無法繼續職業生涯,這樣的結果可能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現在的選擇和生活。
這本書探討的第三個典型中年危機場景是:對死亡即將到來的恐懼。這種恐懼感源於人們在中年時期,開始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有限的生命,以及即將面對的終極命題——死亡。
基蘭·塞蒂亞提出了幾種方法來幫助處理這種恐懼感:
1. 對稱性論證
o 說明:這個哲學論證指出,出生前和死亡後的狀態是相同的,都是“我”不存在。既然我們不會害怕自己出生前的狀態,為什麼要害怕死亡後的狀態呢?
o 例子:當你感到對死亡的恐懼時,可以思考自己出生前的情況:那時候你不存在,並沒有恐懼或痛苦。這樣可以幫助你減少對死亡的恐懼。
2. 接受死亡的必然性
o 說明:認識到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現實,就像我們無法擁有超能力一樣。接受這一現實可以減少對不可能實現的願望的執著。
o 例子:就像我們不會因為無法擁有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而感到痛苦一樣,接受死亡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對永生的渴望,專注於當下的生活。
3. 哲學思考
o 說明:哲學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面對死亡。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死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生命的一部分。
o 例子:哲學家柏拉圖說“哲學就是練習死亡”,這意味著通過哲學思考,我們可以減少對死亡的恐懼,看到生命的全貌。
這本書探討的第四個典型中年危機場景是:對工作和生活沒有意義的空虛感。這種空虛感源於人們在職業生涯和家庭生活中取得了成功,但內心卻感到缺乏意義和熱情,彷彿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基蘭·塞蒂亞提出了幾種方法來幫助處理這種空虛感:
1. 轉變視角,享受過程
o 說明:不要僅僅以完成某個計劃為目標,而是要享受過程中的每一刻。這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意義和快樂。
o 例子:如果你把工作僅僅看作是一個完成任務的過程,那麼完成後可能會感到無聊。相反,如果你享受解決問題和克服挑戰的過程,你會發現工作本身也充滿了意義。
2. 重新定義目標
o 說明:不要將所有的目標都設定為具體的、可完成的事情,而是設定一些持續的、有趣的目標。
o 例子:你可以設定一個持續學習的目標,例如學習新的技能或語言,而不是只追求一次性的成就。這樣可以讓你的生活更有持續的動力和意義。
3. 尋找內在的價值
o 說明:專注於那些本身有價值的事情,而不是僅僅以結果為導向的事情。這樣可以讓我們從活動本身中找到快樂和滿足。
o 例子:與家人和朋友共度時光、享受閱讀和藝術等活動,不僅僅是為了達成某個結果,而是因為這些活動本身就是有價值和令人愉快的。
4. 減少對外部成功的依賴
o 說明:不要過分依賴外部的成功和認可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而是找到內在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o 例子:你可以專注於提升自我、健康和心理成長,而不是僅僅追求職業上的成功和財務上的回報。內在的成長和滿足感會讓你感到更有意義和快樂。
讀完這本《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不難發現,基蘭·塞蒂亞並非試圖消除“中年危機”這種幾乎不可避免的現象。他想做的,是利用哲學的力量,改變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和態度,幫助我們從容應對這些危機。你會發現,中年危機不再是可怕的洪水猛獸,而是可以和平共處的一部分人生經歷。
這些建議可以總結成兩個重要的原理:
1. 放下對“自我”的執著:越是強迫自己一定要幸福,反而越可能感到不幸、遺憾和悔恨。試著將注意力轉向外在的事物,在這些事物中找到意義,反而會感到更加幸福。
2. 尋找本身有價值的事情:不僅僅追求目標和結果,而是享受那些本身就有價值的事情。例如,和家人朋友共度時光、學習新知識、享受文學和藝術,甚至進行哲學思考。
這本書教會我們,用更開放和接納的心態看待中年危機,從而找到新的生活意義和快樂。不要過分追求完美或控制一切,學會享受過程中的點滴,這樣才能真正活出豐富而有意義的人生。
歡迎您免費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