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3歲小孩也能學會的情緒管理術——2個技巧,養出情緒穩定的小孩

又是以情緒火山開啟的一天。事情是從幫愷愷泡牛奶開始的。

早晨,我拿起奶瓶把溫水兑好,正準備要把奶粉加入前,我和他確認「你是要媽媽泡對嗎?」,得到他的同意後我就繼續動作,同時他一溜煙地跑去上廁所。

泡完奶以後,我就移動到沙發上輕鬆地看手機。

過了一會,從廁所出來的愷愷,連褲子都還沒拉上,看到坐在沙發上的我和放在廚房島台上已經泡好的奶,直接原地爆炸,同時開啟了高分貝的尖叫。

👦你不要在那裡!!

👩(滿頭問號)發生什麼事了?

👦你起來~~~

👩為什麼呢?媽媽在沙發上休息一下啊!

但他還是持續暴走,一直拉著我的手讓我起來。

我知道,「好好說話」的練習又來了。

▉化解衝突的第一步:建立連結。

這個步驟很違反直覺,因為我們太習慣要找「解決方法」,認為有解決問題負面情緒自然消除。

但有情緒時,什麼方法其實都聽不進去。

「有情緒不溝通」是所有溝通中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原則。

建立連結的前提有2個:

1. 不帶評價的觀察

簡單來說,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不給孩子貼標籤。

我的眼睛看到:

  • 他一邊跳腳,一邊揮手指向廚房,讓我往那邊移動。
  • 他的情緒在從廁所回來後,看見我從廚房移動到沙發後有了很大的波動。

我沒有用我的認知,不假思索評價他 「為了這麼小的事情哭成這樣,是有事嗎?」

不帶評價的觀察會幫助我們看見觸發情緒的刺激,了解事情的全貌。

2. 接納情緒、看見需求

情緒是需求的指引,同理情緒,看見需求,才能連結。

我接納了他正在生氣的狀態,沒有認為他不該為這麼點小事生氣。對孩子來説,激發情緒了通通都是大事!(其實成人也是呀~)

然後通過他的情緒,看見了他的需求是:我要媽媽在原地等他,直到他上完廁所回來。這是秩序敏感期的需要(前後不變)。

於是我開口向他核對我的推測:

👩你是因為媽媽沒有在餐廳等你所以生氣是嗎?

👦嗯!!!

好了,案情水落石出了。但愷愷還在氣頭上,然後呢?

▉ 「告訴我你要什麼」:引導孩子爲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負責,然後提出請求

表達請求的常見錯誤

愷愷情緒火山爆發時,經常會用幾個方式表達:

  • 負面請求:你不要去沙發!(那該去哪裡?)
  • 模糊的語言:你去那邊!(那邊是哪邊?)
  • 只表達感受:我生氣了!(然後呢?)
  • 只表達請求:你回去廚房!(為什麼?)

這些都是《非暴力溝通》提到低效的請求方式,因爲説完了還是説不明白我能夠做什麽滿足他的需要。

用正向的行動語言示範如何表達請求

在愷愷激動的表達中,我嚴正但平靜地問了一句話,他瞬間語塞然後停止暴走。

👩你在去廁所以前,有沒有告訴我,你希望我待在廚房不動等你回來?有嗎?

👦(愣了一下,低下頭很小聲地說)沒有⋯

👩所以,媽媽沒有做錯什麼,你明白嗎?你對我發脾氣,媽媽覺得很不OK。

👦(沈默)

👩你需要我在原地不動,你提前告訴我就可以,媽媽能做到就會努力做到,不需要發那麼大的脾氣。你叫這麼大聲,屋頂都要掀翻了,結果你有得到你想要的嗎?

👦(繼續沈默,但理虧的表情)

👩你跟著我說一次:「我想要媽媽在廚房等我上廁所回來。」你得說出來,不然沒有人知道你要什麼。這很重要喔!

👦「我想要媽媽在廚房等我上廁所回來。」

👩好,下次你這樣說,媽媽就明白了,我就會等你,明白了嗎?

就這樣,愷愷平靜下來,繼續完成早上的routine。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和3歲小孩溝通好麻煩,而且沒必要。

我不會聲明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但每一次孩子的情緒火山爆發,都是檢視教養價值觀的好時機。

是想要培養孩子能表達自己想法或感受的能力,還是更願意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每一天的日常。

每一次在教養方法上遲疑,或感覺難以堅持時,都可以問問自己。

教養前,先安定內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