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靈魂的存在?<天神之歌>所提到的靈魂,怎麼聽起來又和我所說的SELF(自性)有87%的相似呢?和古早時代亞里斯多德在《靈魂論》*裡說的是一樣的嗎?」榮格似乎是在回應朵拉的故事,也像是在碎碎唸,朵拉一時分不清楚;「天神奎師那提到靈魂後,又是怎麼說的?畢竟戰爭可不是什麼輕鬆的玩笑呀~」
榮格想起上帝在教堂上方拉了一坨屎的靈視。這是上帝給他的祝福恩寵,允許對祂有各種想法的存在,還是上帝詛咒他,在教堂裡的各種活動都不值得一顧?又或者,塵歸塵、土歸土、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那誠心誠意敬奉上帝的約伯呢?榮格停了一會兒,腦袋閃過許多念頭,決定還是先聽完朵拉說的印度故事:「然後呢?」
「我在讀《薄伽梵歌》就覺得這本書好有趣,也對奎師那所說的『摩耶』感到好奇;雖然到目前為止,我還是對於離婚這件事感到沮喪、甚至覺得自己永遠無法擺脫『摩耶』的影響,天神之歌的內容多少還是安慰到我:
用你的腦袋--分析境況,發掘你的情緒的各種根源。為什麼你會感受到你當下所感受到的情緒?你是受到我執的驅策嗎?你為何想上戰場打仗?是因為你想征服你的敵人,並贏回你的國土?驅策你的是憤慨--是那種想要復仇,想得到正義的欲望嗎?或者你不在意結果會如何,你只是安然地接受你即將展開的行動?如果這些問題你都不會想過,阿周那,那麼你就沒在實踐智者瑜伽(Gyan yoga)。
用你的心ー你要對靈魂的存在有信心。事出必有因―你得接受這一點。所有的經驗都各有其目的―你得接受這一點。你得接受靈魂既不偏愛你,也不偏愛俱盧族:你得接受除了你所看到的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更大的現實。你得接受人類心智有限,無法探測存在於宇宙之中的無量的事件。無條件地向宇宙的真理臣服吧,即便你看不到宇宙眞理在的證據。在謙遜之中,信心存焉。一旦你有信心,你就不會恐懼。阿周那,引導你的手的,到底是信心?還是恐懼?如果是恐懼,那麽你就沒在實踐奉愛瑜伽(Bhakti yoga)。」《摩訶婆羅多的故事》<天神之歌>
「等等,你剛才連續提了兩個瑜伽;」榮格眼睛發亮,好像夜裡出沒的貓頭鷹瞪大著眼睛看著朵拉,「你說的瑜伽是印度人的瑜伽嗎?」
「是呀~」朵拉沒有翻白眼,也沒有直接嘴回去,而是平靜的回應。她有點兒好奇榮格的反應,出於一股說不上來的直覺:榮格的語調是平靜中微微上揚,帶著一絲絲的探詢、一絲絲的鼓勵,以及一絲絲的…愉悅?!
「我好奇《薄伽梵歌》的其他段落還有沒有提到瑜珈;畢竟我當時在印度旅遊時,很容易遇到瑜珈修行者,我問了嚮導那些修行者在做什麼,他也只是笑笑說,他們在修練瑜珈。我感到非常奇怪,那些修行者的動作,有些看起來很簡單,就像是站立不動的一座山,有些簡直是超過造物者對人體設計的預設、根本扭曲到違反人體力學的動作,而這一切都稱之為瑜珈,真是令我大開眼界…還有其他段落嗎?」
「當然有呀!」朵拉輕快的回答;她也很好奇榮格對於她不熟悉的瑜珈有什麼見解:
『用你的行動--你是以人,而不是以動物的身分來與這個世界互動。動物沒有智力,其肉身僅適合營求生存。這就是牠們被叢林法則束縛,這就是他們僅靠力氣和狡猾來維持生存的原因。唯獨人類擁有智力,並且渴求找到超越生存之外的意義。人類可以同理其他人追求生命意義的這種需要,因為他們感覺得到包裹在肉身之内的靈魂-這是一種獨特的能力。在所有生物當中,只有人類有能力抗拒叢林法則,建立一個根據同理心,可以導向生命意義之發現的行為規範--這就是正法。生活在正法之中,就是生活在沒有恐懶的世界裡。生活在正法之中,就是以愛行動。生活在正法之中,就是考慮到他人的存在,並以他人為參照點,而不僅僅想到自己。所以,打這場戰爭的方式不要像沒有安全感的狗--取得優勢就吠叫,遭受鎮壓就哀鳴,而要像充滿安全感的牛--自在地提供牛奶,隨著天神的樂音行走。阿周那,你打這場仗是為了打破箝制人類社會的叢林法則嗎?如果不是,那麽你就沒在修習因果瑜伽(Karma yoga)。』《摩訶婆羅多的故事》<天神之歌>
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在我和前夫的婚姻裡,有什麼是現在的我不了解、卻是源於過去的事情,導致我的挫敗沮喪呢?話說回來,看到那麼早之前的神話故事提到人類的各種苦痛,彷彿在說這些從古到今的苦惱始終不曾少過,有種被安慰到的感覺呢~」
朵拉幾乎是一口氣的將她記得的故事內容說了出來,聽得榮格幾乎要出神了:「看來,你所讀到的印度神話故事,和我在印度所經歷的那些,有許多相似,也有許多不同哩~」
「嗯嗯,我想也是:你是親身在印度遊歷,而且還有導遊帶領,聞過當地的氣味,有切身的體會;我是透過文字閱讀了解這些故事,有點兒像是囫圇吞棗、但引起自己感受、交雜而成的理解…。我們兩個的經驗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對了,你剛才提到瑜伽,似乎還有別的東西?」
「你知道瑜伽這個字怎麼來的嗎?」榮格以問代答,沒在第一時間回覆朵拉。
「瑜伽就是瑜珈,還能是什麼呢?」
「等等,所以說,剛才你講的智者瑜伽(Gyan yoga)、奉愛瑜伽(Bhakti yoga)、因果瑜伽(Karma yoga),你並不理解?」榮格瞪大眼睛看著朵拉:「我以為你知道這些是什麼意思哩~」
「我一定要知道才能說這些故事嗎?」朵拉沒好氣的回應。
「呃…也是啦…」榮格想起有次在聊天時,澳福對他說的故事:
有位偉大的禪師在尋找他的接班人,將以他們提交上來的詩做為評斷標準。結果他的大弟子交來一首很漂亮的詩,「身體是一顆樹,心靈像是一面鏡子,要常常擦乾淨,別讓鏡子變髒了。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其他弟子讀了這首詩都覺得很讚,禪師也說大家要一齊努力學習,其他就沒再多說什麼。不久,一位在廚房工作的人也聽到這首詩,但他識字不多,便請人幫他交一首詩給禪師:「樹本來就不存在,鏡子也不是鏡子,一開始就沒有物品存在,怎麼會有塵土的問題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結果禪師看了那首詩,什麼話都沒說就直接將它揉掉了。沒想到,禪師竟然將他的工作傳承給那位廚房工作的雜工,而不是他的大弟子。
「你講得有道理…」榮格不再糾結於朵拉對瑜伽的理解程度:「瑜伽源自梵文字根 “Yuj”,它具有多重含意,一開始是放在牛、馬頸背上、用來拉車的曲形木架,慢慢的衍生出 “加入”、“束縛” 或 “團結”、“結合”、“連結” …等等意義,最後則是變成精神層面上、個人意識與身體各處 “連結” 在一起,意即人的身心靈合而為一,也就是瑜珈所追求的最終狀態。」榮格停了下來,想了解朵拉的狀態。
「嗯,還行。」
「你不解瑜伽的意義也很正常。嚴格說起來,
西洋人認識瑜珈還不到一個世紀,但傳自印度此夢幻國境的種種神怪故事、智者、金剛力士以及冥想家之傳說,早在兩千年前已流傳到歐洲。*《東洋冥想的心理學》
不過呢~
瑜珈在西洋發展的結果,和它在印度的情況,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在西洋,東方的教義常被擺在一種很奇特的狀況,而在印度早期,卻從來不曾面臨過這種心靈的觀念。西洋人早在瑜珈被引進,廣爲人知之前三百多年,已在哲學與科學之間劃下一道深邃的鴻溝。《東洋冥想的心理學》
我想,你大概也猜到了,這鴻溝可說是笛卡兒所引起的…」
「你的資訊量太大了,我快要跟不上了…嘆…」朵拉最後深深吐了一口氣,但在幽微的光線下,臉色看起來竟是帶著滿足…
「卡爾,你又哪裡認識的這位衛禮賢先生呢?」艾瑪對於這封來歷不明的信件提出質疑。
自從榮格應克拉克大學邀請,前往美利堅合眾國演講後,三不五時便會收到來信,搞得艾瑪有點兒不開心:厝內的代誌攏毋做,欲食毋討趁、歸工默默泅,結交這許多五湖四海人物,誰曉得哪個是來蹭的?這回可要當著外人澳福的面,好好洗一下榮格的臉才行。
「夫人夫人莫生氣,明天帶你去看戲;這衛禮賢是我師弟,不是什麼奇怪的人啦!」
「對對對,」榮格從剛才的踉蹌回過魂來,從部隊裡帶回來的昏沈完全抛到九霄雲外,一如蘇黎世的雨過天青。
‥
‥
‥
‥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17141?srsltid=AfmBOoo0me9fYkLphaDDpgO_QTZbijQOj8_ZbVpULjv3BXc4jkl4THWn
*克拉克大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Hall_Freud_Jung_in_front_of_Clar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