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對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的深度閱讀與反思

我今年沉迷於閱讀文學及小說,幾乎是囫圇吞棗式地在吃書。在過去,對於這種文字上的暴飲暴食,我是盡量避免的,畢竟我常常容易過度投入在故事裡🫠


看文學的時候,我不太喜歡先讀簡介或知曉故事大綱。我喜歡在完全空白的情況下開始閱讀,那種感覺很像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或宇宙一樣。但這三千大千世界中,也有與我的宇宙互相呼應的地方,有時會讓我感到惆悵。


例如,以前讀完《追風箏的孩子》時,殘存在心裡的陰鬱就連現在這樣提起,都會被輕輕喚醒。這就是為什麼我開始少讀文學了,因為不太適合我當時的心靈狀態。


我以前可能覺得是我太脆弱了,但如果那樣的話,堅強反而意味著一種麻木。我喜歡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我可以認知到故事裡帶出的議題,但不至於把它想得太悲悽。


所以,我一直拒絕先生邀請我陪他一起看類似《辛德勒的名單》這樣的作品,因為太貼近現實總讓人有種無力感🫠


大概也因為我是這類型的人,所以我一直對日本的小說家敬而遠之。不是他們寫得不好,而是寫得太好;但因為太好、太貼切、太赤裸,所以反而不好。有時候,當看待世界的眼光太真切,是會被這種認知給傷害到的。


但偶爾我會自虐一下。之前我看了太宰治、夏目漱石(相對而言較不那麼鬱)。最近想到三島由紀夫,我還沒正式完整地讀過他的作品,這次挑的就是《金閣寺》。


整體而言,維持戰後派小說家的風格。日本人對於文字總有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理解。他們擅長描寫空間、場景、小至一件物品,都含有隱喻的信息。但我最喜歡的(有點又愛又恨)是他們看待生命的「真」: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然而卻又如此地「輕描淡寫」。就像一杯茶一樣,茶湯色澤輕淺,茶韻卻幽遠流長。想分享一段我最喜歡的段落:


出自《金閣寺》第八章


這段是主人公溝口與好友柏木之間的對話。柏木對溝口說:


「能讓世界改變的,就只有認知。你懂嗎?其他東西沒有一個能改變世界。只有認知,才能讓世界在維持不變的狀態下改變樣貌。從認知的眼中看來,世界恆久不變,同時也永遠在改變樣貌。」


即使不論前後文,單從這段文字可以看見三島由紀夫藉由柏木之口闡述他的哲學思想,而這種思想蘡薁恰好符合我現在的想法(未來我就不知道了,但誰又知道呢?)


這段話的核心在於認知的力量。它強調,世界的本質可能並未改變,但我們的理解、觀點或感知,可以徹底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這段話的「只有認知能改變世界」並非指實際物理或外在環境的改變,而是指我們的內心世界和感知如何影響我們的現實體驗。


例如,當我們改變對某件事的看法,原本痛苦的經歷可能變得充滿意義,或原本平凡的生活變得美好而充實。


「世界恆久不變,卻永遠在改變樣貌」:世界的「客觀現實」可能保持不變(例如,太陽每天起起落落),但當我們的認知轉變,世界的樣貌就可以完全不同。


例如,當我們感到快樂時,陽光可能讓你覺得溫暖而美好;而當你感到悲傷時,陽光卻可能顯得刺眼或令人不悅。這種改變不是因為太陽的本質不同,而是因為你的認知發生了改變。


這短短的一段話,讓我們認知到世界的「穩定」和「變化」雙重性,為不可分割的定律。


從穩定的角度看,世界的核心規律不變,例如自然法則。有些事是亙古不變的。


從變化的角度看,我們的經驗、感知和解讀方式使得世界看似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由我們的認知去解讀那些亙古不變的事。


真正能改變生活或世界的,不是外在環境本身,而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看法。只要改變認知,哪怕身處相同的現實,世界也能呈現出全新的樣貌。


雖然如此⋯三島由紀夫最終是否貫徹了他自己的思想?由我的認知去定義他結束生命的原因及方式,對他或許是極不公平的。或許他就認為他自己做了他認為對的事,正如他寫道:


「我無意仰賴社會支援我的思想,也不打算為了容易獲得世間理解,而在我思想上套上框架。正如我一再強調,不為人理解才是我存在的理由。」


這也輕輕搖了一下我心中的信念疊疊樂,倒了幾根積木,重新塑造。


我們多數人尋求被理解、被尊重。如果以此為目標,便反而容易失去「自由」。或許真正的自由是:你我都不再尋求那種被理解的感受。是我們假想被理解了之後,那心中的孤寂將被填滿。事實上,一個人孤單與否,可能也只是認知的問題而已。


No man is an island.

無人是孤島,只有自己認為自己是孤島而已。


最後,以《金閣寺》第九章裡的這段話作為結尾:


「我的『生』確定位於人生的彼方,而我過去的行為,不過是想抵達人生的狼狽手續罷了。」


你人生的彼方是什麼樣的所在呢?

這段路,我們是得狼狽且戰戰兢兢,還是盡可能讓自己享受每時每刻『生』的快樂?


要用什麼認知去看待生活呢?

只有自己可以為自己做主。


#金閣寺 #三島由紀夫 #讀書心得




占星諮詢:歡迎私訊詢問詳情🔎


IG : muquo

Vocus : muquo的沙龍(文章集錦)


圖片來源:Pinterest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