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治療(上):個體心理學、自卑感、社會興趣與家庭星座《諮商理論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Adlerian Therapy)

一、創始人:Alfred Adler

  • 強調人格的統一性,主張從整體、全面的觀點來看。
  • 認為人的行為有目的性,現在追求的比過去更為重要。
  • 是由我們創造自己的人格,非僅由孩童經驗所塑造。
  • 在家中排行老三(6個兄弟,2個姐妹),家庭星座童年模式。
  • 主張整體論、社會性、目標導向、系統論、人本取向。
  • 也是最早的系統取向治療者,強調「以個人所身處的系統,來了解此人的生活型態」。


  •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以社會取向和目標導向為核心的心理學理論,強調個體的整體性、社會連結和生活目標的重要性。
  • 社會興趣 (Social Interest):個體與社會的連結感。
  • 生活目標與生命風格 (Life Goals and Style of Life):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目標。
  • 自卑與補償 (Inferiority and Compensation):自卑感驅動成長。
  • 核心技術
    • 探索早期回憶 (Exploring Early Recollections)
    • 鼓勵改變 (Encouragement)
    • 制定新目標 (Setting New Goals)


二、核心概念

1. 人性觀

  • 同意Freud:人的生命形態深受0-6歲影響。
  • 不同意Freud:
    • 人是由社會關聯所驅動,而非性驅力。
    • 行為是有目的性和目標導向的。
    • 意識(而非潛意識)才是心理治療的焦點。
    • 強調個人的抉擇和責任、生命意義,追求成功、完成、完美。
    • 人類並非僅由遺傳和環境所決定,我們有詮釋、影響、創造生活事件的能力。


  • Freud: 命定論(早期經驗) vs. Adler: 人可經由社會學習所改變
    • 但Alder承認生物與環境條件會影響人們的抉擇和創造能力。
    • 焦點著重:個人的再教育、社會的重建構。
    • 目的論取代決定論。
    • 重視未來,但不否定過去。


2. 對現實的主觀知覺

  • 現象學(phenomenology)取向:透過當事人的主觀參考架構,來了解它對外界的看法。
  • 主觀的現實(subjective reality)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convictions)和結論(conclusions)。行為可由主觀的優勢觀點來了解。客觀現實遠不如個人對現實的詮釋和經驗所代表的意義重要。


3. 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s)

  • Adler的理論重心,是所有人類的正常心態,也是人類向上的原動力。
  • 人的行為源於對克服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的動機。
  • 自卑感並非負面,而是促進成長的動力。但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自卑情結」或「過度補償」。


4.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

強調個人的整合性與不可分割性,主張個人的所有層面都是彼此交互關聯的,不同於Freud將人格劃分成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

  • 全人概念(holistic concept):我們無法單以部分被他人了解,必須在家庭、工作、文化、學校等因素共同鍵入的社會脈絡關係中,才能完全被了解。
    • 當事人是其社會系統中整合的一部分,所以應重視當事人的人際關係,而非個人的內在心理動力層面。


5. 生命風格/生活型態(Lifestyle)

  • 是我們對自己、他人與這個世界的各種知覺,是我們思考、行動、感受、知覺與生活的獨特方式。
  • 個人對事件的主觀詮釋,形塑此人的人格。錯誤的詮釋方式,導致個人私有邏輯觀,並強烈影響此人現在的行為。
  • 行為是富含目的性且是目標導向的,而非被過去的經驗或本能所完全決定。
  • 阿德勒認為問題的產生通常與錯誤或不現實的目標有關。
    • 虛構的目標(fictional finalism): 行為的目標是想像的產物,是一個指引,而不是現實。後以「理想自我導向」「追求完美」等取代之。
    • 理想自我導向(guiding self-ideal): 個人對完美目標的想像,因此全力追求,主觀的終極目標,影響我們選定哪些應為真理、行為準則,以及人們對事件的詮釋。


6. 社群感(community feeling)與社會情懷/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

  • 阿德勒理論的核心,指的是一個人對社會、家庭、工作以及人際關係的責任感和連結感。
  • 健全的人格發展體現在對他人的關心和對社會的貢獻中。
  • 伴隨歸屬感的需求演進,可表現為勇氣,同理心、關懷,參與感與團結合作等。
  • 人們會追求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地位,以此來獲得基本的安全感、被接納感和價值感。


7. 私人邏輯(private logic)

  • 無法與他人建立連結的人,會發展出私人邏輯。
  • 常導致退縮和孤立,自我沈溺和不適應。
  • 錯誤信念、錯誤假設、錯誤堅信、不完整的知識:為了維護自尊心。
  • Z因子:期望的結果、積極感覺。


8. 生活任務(life tasks)

  • 建立友誼(社交任務)
  • 建立親密關係(愛/婚姻任務)
  • 為社會作出貢獻(工作任務)
  • 對Adler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貢獻,這些任務是人類生活的基礎。


9. 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

是個體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用來理解家庭環境對個體人格和生活風格的影響。家庭星座描述了家庭中的成員關係、角色分工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1) 出生序(Birth Order)

阿德勒認為,孩子在家庭中的出生順序對其人格發展有重要影響。不同的出生位置可能塑造出不同的性格特質和生活目標:

  • 長子
    • 通常是負責任、有領導能力的,並可能感受到維護父母期待的壓力。
    • 在被弟妹取代後,可能感到不安全或焦慮。
  • 老二(兩個孩子中的第二位)
    • 常具有競爭性,試圖超越長子。
    • 通常更具適應性和靈活性。
  • 排行中間
    • 常有壓迫感,認為不公平,常有「可憐的我」的心態。
    • 也可能是家中的樞紐或協調者。
  • 老么
    • 經常被寵愛,可能發展出依賴性。
    • 也可能是創造力和冒險精神的來源。
  • 獨生子
    • 得到父母全部的關注,可能成熟而自信,但缺乏與同齡人合作的經驗。


(2) 家庭氣氛(family atmosphere)

  • 由父母/伴侶所設定,也可能受家族影響。
  • 父母之間的態度和感受為孩子提供生命和安全的體驗
  • 孩子會觀察和詮釋這些稱為父母的人在一起做些什麼?競爭或合作?專注或分心?黏在一起或分開?如何回應我的需求?如何做決定?是否會爭吵?是否有共同的信念和行動?


(3) 性別指導與性別認同

  • Adler工作的家庭大多由異性戀父母組成,父母會分別為孩子提供性別指導,也就是孩子會以同性父母為樣板。
  • 在現今多元組成的家庭,孩子在自己的生活背景中建構自己的身份,對自我的主觀解釋至關重要:解釋才是一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分鐘的沙龍
21會員
29內容數
自由行難規劃?帶小孩的親子行程怎麼排?每篇一分鐘,帶你安排行程不燒腦,美食景點懶人包,旅行這樣安排輕鬆玩!
一分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4
本文介紹九種常見的家庭治療取向,包括鮑文家族系統治療、經驗取向家庭治療、結構取向家庭治療、策略取向家庭治療、米蘭系統模式、認知行為取向家庭治療、焦點解決模式、敘事治療模式等,針對其創始者、發展年份、核心理念、焦點、治療師角色、主要技術及適用情境摘要說明。
Thumbnail
2025/03/24
本文介紹九種常見的家庭治療取向,包括鮑文家族系統治療、經驗取向家庭治療、結構取向家庭治療、策略取向家庭治療、米蘭系統模式、認知行為取向家庭治療、焦點解決模式、敘事治療模式等,針對其創始者、發展年份、核心理念、焦點、治療師角色、主要技術及適用情境摘要說明。
Thumbnail
2025/01/05
阿德勒心理治療的治療歷程、治療目標、治療者角色、個案經驗與早期記憶等面向,並探討治療中的情緒反應與其背後意義。
Thumbnail
2025/01/05
阿德勒心理治療的治療歷程、治療目標、治療者角色、個案經驗與早期記憶等面向,並探討治療中的情緒反應與其背後意義。
Thumbnail
2025/01/03
心理動力治療的治療觀、技術,以及其在團體諮商中的應用。治療技術包含自由聯想、詮釋、夢的解析、抗拒的分析與移情作用的分析。團體諮商應用心理動力學核心概念,包含潛意識、移情、反移情、防衛機制等,並運用團體動力學探討成員間的互動。治療適用於人際關係問題、自我認同困難、情感處理困難及需要探索內在動力者。
Thumbnail
2025/01/03
心理動力治療的治療觀、技術,以及其在團體諮商中的應用。治療技術包含自由聯想、詮釋、夢的解析、抗拒的分析與移情作用的分析。團體諮商應用心理動力學核心概念,包含潛意識、移情、反移情、防衛機制等,並運用團體動力學探討成員間的互動。治療適用於人際關係問題、自我認同困難、情感處理困難及需要探索內在動力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Thumbnail
從2014出版之後就一直在暢銷排行榜的「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命名給人單純探討人際關係的感覺,但實際上書裡非常深入探討行為與情緒背後的心理動機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體,從中探討各種人生中可能遭遇的疑難問題 並且用一對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問答、辯論來呈現,相對於單一陳述式的方式,更能
Thumbnail
從2014出版之後就一直在暢銷排行榜的「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命名給人單純探討人際關係的感覺,但實際上書裡非常深入探討行為與情緒背後的心理動機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體,從中探討各種人生中可能遭遇的疑難問題 並且用一對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問答、辯論來呈現,相對於單一陳述式的方式,更能
Thumbnail
日前拜讀到葉舟的「阿德勒說了些什麼」,便想著來做一下閱讀心得,跟你們分享書本的中心思想。不想花時間去看整本書的懶人們,可以過來看一看我延伸的思想分析。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生於奧地利的一位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同時是個體心理學的學派創始人。近年來,由於「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人氣,他的名字亦為人熟知
Thumbnail
日前拜讀到葉舟的「阿德勒說了些什麼」,便想著來做一下閱讀心得,跟你們分享書本的中心思想。不想花時間去看整本書的懶人們,可以過來看一看我延伸的思想分析。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生於奧地利的一位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同時是個體心理學的學派創始人。近年來,由於「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人氣,他的名字亦為人熟知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運動心理學中個人的人格特質和環境的關係是很重要的。透過瞭解心理核心、典型反應和角色相關行為,可以更深入瞭解個人。另外,影響人格的五大因素包括心理動力論、特質論、情境論、交互作用論和現象論。這些理論可以幫助瞭解運動者,提供相對應的指導,促進運動者表現和長期運動的意願。
Thumbnail
運動心理學中個人的人格特質和環境的關係是很重要的。透過瞭解心理核心、典型反應和角色相關行為,可以更深入瞭解個人。另外,影響人格的五大因素包括心理動力論、特質論、情境論、交互作用論和現象論。這些理論可以幫助瞭解運動者,提供相對應的指導,促進運動者表現和長期運動的意願。
Thumbnail
自尊心、自負和自卑是心理學上常見的概念。自尊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價值和能力的主觀評價,而自負和自卑則是自尊心的兩個極端表現。以下將分別談到這三個概念。 自尊心是一種對自己價值和能力的主觀評價,可以影響個人的情感、行為和思考 [1]。有適當的自尊心可以提高個人的自信和幸福感,有益於心理健康。而過高或過低的
Thumbnail
自尊心、自負和自卑是心理學上常見的概念。自尊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價值和能力的主觀評價,而自負和自卑則是自尊心的兩個極端表現。以下將分別談到這三個概念。 自尊心是一種對自己價值和能力的主觀評價,可以影響個人的情感、行為和思考 [1]。有適當的自尊心可以提高個人的自信和幸福感,有益於心理健康。而過高或過低的
Thumbnail
▶「態度」與「情感」 有人說,所有你維繫不好的情感,大多都會有根源性問題。 且不論根源性這個答案為何,心理學愛好者首先要清晰的是,情感從屬於態度。 而態度則是個體對特定對象(他人、觀點觀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較為穩定的一種心理傾向。 現在我們知道,情感是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態度」與「情感」 有人說,所有你維繫不好的情感,大多都會有根源性問題。 且不論根源性這個答案為何,心理學愛好者首先要清晰的是,情感從屬於態度。 而態度則是個體對特定對象(他人、觀點觀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較為穩定的一種心理傾向。 現在我們知道,情感是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個部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