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陳慧,是在台北書展的香港文學館。當時跟顧攤人閒聊,她誤以為我是香港人,霹靂啪啦推薦這位「教科書選文作者」的新作。如此家喻戶曉,以至於共同回憶的一部分,文化上的香港人當然要讀。
去(2024)年底參加座談,親身體驗陳慧老師的風采,覺得緣分到了,於是開始依序連續閱讀《拾香紀》、《焚香紀》、《弟弟》和最新作品《小暴力》。以下先介紹《拾香紀》和《焚香紀》。
.
《拾香紀》和《焚香紀》在臺灣的木馬出版社合成一本出版,相當有份量。格友時光曾分享港版《拾香紀》,看起來輕巧柔軟,好像比較符合它的內容。
《拾香紀》敘述卒於「九七」之前的香港人「連十香」,在死後倒敘她與手足——九健、八寶、七喜、六和、五美、四海、三多、相逢、大有——以及父母連城宋雲之間的相處點滴,融會香港人一起走過的重大事件節點,烘托出香港這座城市的歷史。陳慧自稱是「說故事的人」,而她確實「說好香港故事」,溫柔的口吻,有強大史料和細緻觀察支撐,讓故事/人物有血有肉。
不得不談的「六四」,陳慧遣來年紀最長的大哥大有,以及父親連城,訴諸宗教性神聖。大有引用的《傳道書》譯本優美:「這實在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在世上有一件虛空的事,就是義人照惡人所行的受報應,惡人照義人所行的得報償。」
我喜歡十香回憶中的姊姊五美。五美說:「我們不能每樣都要」,只好有取捨;篇幅有限,而留白很美。我想像五美喝紅酒,「露台上有兩張老藤椅,和一排空的紅酒瓶」。就像中環半山手扶梯旁唐樓,近馬路的狹長陽台,只容得下一瓶紅酒,兩個人。
七喜也是有趣的角色,「七喜就算掉到地洞裡去,都會想去買本書來看看,看看書上有沒有爬上來的辦法。」而總是跟在七喜身後的跟屁蟲十香,在篇章結尾時說:「終於,有一件事,我比你(七喜)知道得更清楚,那就是死亡。」
.
這種死後倒敘的手法有趣、聚焦且充滿反思,讓我聯想到韓國作家鄭世朗作品《奶奶的夏威夷祭祀》中的角色雨潤。她童年大病一場,「人生是未來完成式」,而「心中未來的自己早就死掉了」。
「死過一次」的雨潤回頭審視人生,不禁持續反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有什麼意義?何謂徒勞?如果三年後死去,現在會做怎樣的選擇?哪種慾望是來自他人的,哪種慾望才是自己的?應該增加什麼,又該捨去什麼?」
十香的敘事淘洗出九七之前,重要的、有意義的、回頭看仍是有價值的香港情份。
.
木馬版裡與《拾香紀》一頁之隔的,是寫作時間相距近20年的《焚香紀》。從與早逝的十香有緣無份的青年「林佳」為起點,連載於《端傳媒》,原名為《異鄉人》。
從〈迷失金鐘〉開始,我們跟著林佳東奔西跑,〈往返皇后大道〉,然後去到〈蘭桂騰芳〉,再來〈星街黑洞〉,在紙上晃蕩港島北面一遭,就像無數個徒步迷走的從前,確實是《異鄉人》回望故鄉的路數。
接著一路直到地心旅行,偶爾「摸不著北」,但耐心繼續讀下去,轉角又有光。連載專欄要在截稿壓力下定時產出內容,串成首尾連貫的長篇小說,始終不是容易的事。
.
《焚香紀》裡以2006年「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為藍本的行動,提到:
「機械鐘的專家檢查過殘骸,說,百分之九十九.九的組件狀況良好,大部分機件包括計時器、報鬧系統和齒輪依然保存著,遺失掉的零件,可以訂造,重新組裝之後安置在重建的鐘樓,應該可以再運作二百至三百年。」
我記得這個鐘樓保存運動——同時正是臺灣的樂生運動——但卻不記得鐘樓能夠重新組裝。
於是立刻又聯想到《拾香紀》中,十香說同學「惠芳不知道新建成的匯豐銀行大廈,可以一件一件拆下來,搬到別的地方去,再重新搭建,像砌積木,效果就如原封未動……惠芳不明白,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就為了將來可以將它搬走?」
第四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是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力作,造價52億港元,是1983年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也是世界首幢耗資10億美元興建的大樓。
「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就為了將來可以將它搬走?」
曾聽說過「買島建港」論——集合港人的財富,買下並移居至另一座無涉國際政治的島嶼,重建香港——當下只覺得既困難又容易,有種說不出來的微妙感。
.
而鐘樓重新組裝後,所謂「再運作二百至三百年」,然後呢?不禁讓人關連到小說家陳浩基著名的推理作品《13.67》收尾的兩篇〈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世界即是時空交會,而香港即是Borrowed Place交織Borrowed Time——無論是現實或者象徵意義上的。
《拾香紀》當中有些警句似是講林佳;再想,覺得是講像我一樣的讀者;又想,何嘗不是講「香港」呢?
之前讀梁莉姿作品《樹的憂鬱》,寫心得時轉引20世紀初英國報人Wickham Steed批評猶太人:「這些人與國家沒有任何利害關係,因此他們行事大膽,關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滿足自己貪得無饜的財富與權力欲」,對話「樹的憂鬱」:樹的憂鬱是即使種子渡海而來,仍然一邊紮根一邊發芽、瞻前顧後的憂鬱。
回想起來,是自己「太早放棄」,但所謂「太早」,不也是回頭看、瞻前顧後時,才能感覺到的嗎?
也來讀:這麼溫煦地活著是可以的嗎?讀香港作家梁莉姿獲獎作品《樹的憂鬱》
追伸:讀這本書會想到馬家輝《龍頭鳳尾》和《鴛鴦六七四》、小克畫冊(特別是《偽科學鑑證1》維港大廈)、以及陳浩基的《13.67》,在心裡、在書頁間,虛擬遊蕩。
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迴響與合作,請洽 hiclaydee AT 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