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漫談|動物鳴唱與音樂起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新年期間看了不少趣味動物視頻,深感很多動物的歌唱行為,早已擁有音樂的原素。音樂原是人類獨特的文化產物,而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音樂的起源可能與動物的鳴唱密切相關。

許多動物,包括鳥類、鯨魚、狼和靈長類,都懂得利用聲音溝通,其溝通項目涵蓋求偶、領域宣示和群體協調等等。特別是鳥類的鳴唱,其旋律與節奏模式,竟與人類音樂驚人相似。

動物的聲音溝通與人類音樂的共通點

動物學的研究顯示,某些動物擁有節奏感和音高感知能力。著名的例子如葵花鳳頭鸚鵡,它能隨著音樂節奏擺動;兩隻鷓鴣鳥互相對話時,存在簡單的規律;狼嘷的長短和音高,存在多樣的表意能力。這些都表明:音樂的基本元素可能在進化上早於語言的發展。這種節奏感和音高感知,可能在進化過程中帶來生存優勢。

在求偶行為之中,許多動物(比如鯨魚和鳥類)都會透過歌唱吸引配偶,這個過程與人類音樂在社交與情感交流中的作用酷似。動物的歌唱,不僅能展現生理狀態和優勢,某種程度上還反映情感狀態,此與人類在音樂中表達情感不謀而合。

模仿與文化傳遞

再從動物的模仿能力來看,模仿對於音樂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某些鳥類和海豚能學習並模仿其他個體的聲音,鯨魚的「歌曲」更會隨著時間變化,此與人類音樂文化的演變如出一轍。這種模仿與學習能力,不僅有助於溝通,也助長文化傳遞與多樣性。

不少學者還提出,人類的音樂可能起源於遠古人類模仿自然界的聲音。尤其在狩獵或聚集活動中,遠古人類可能會模仿其他動物的聲音在傳遞信息,這些原始的聲音模仿,最終發展成有組織有結構的音樂形式。隨著社會的進化,聲音的模仿又逐漸融合了節奏、旋律和和聲,最終成為音樂與語言的基礎。

進化與社會發展中的音樂

人類音樂的演變過程中,動物聲音行為的影響實在不容小覷。從最原始的聲音模仿到複雜的音樂創作,音樂在進化與社會發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音樂不僅是文化表現形式,也在群體凝聚、情感交流和身分認同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現代音樂的多樣形式,也深度反映其深厚的歷史根源。從古典音樂到流行音樂,從民俗音樂到電子音樂,各種音樂風格皆體現了人類對於聲音的創造和表達的欲望。而這種多樣性正是從動物的聲音行為中汲取靈感,並歷經長期演變的結果。

總體而言,動物的歌唱行為與人類音樂在溝通、節奏感知、求偶及文化傳遞等方面顯著的相似性。這些證據表明,人類音樂的起源深受動物聲音行為的影響,並在進化與社會發展推動下,逐漸形成現代音樂的多樣形式。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根源深植於自然界,並持續影響著人類的文化與社會進程。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6.2K會員
673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是個古典音樂發燒友,雖然西樂器一竅不通,就是愛聽古典音樂演奏,也狂熱鑽研相關知識。在室內樂方面,雖然任何樂器的搭配我都喜歡,還是比較偏愛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也曾搜集若干演奏版本,反覆聆聽。往昔還在大學教書,深夜燒腦寫論文,或在生活中最艱難的時期,這些音樂都曾陪伴著我。
《沉默》是近代日本文學大師遠藤周作撰寫的長篇小說, 中文領域先後有朱佩蘭、林水福教授的中譯本,以17世紀日本基督教禁教時期為背景,通過一位年輕耶穌會傳教士羅德里戈(Rodrigues)的經歷,探討信仰、人性與文化衝突等主題。
友人分享了這張圖片,提及自從大學時代起,就已深深愛上的《命運交響曲》,竟然有療治功能。圖片上説:「科學家發現,與不播放音樂的情況相比,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可以殺死 20% 的癌細胞,並且只留下健康細胞。」回想這首氣勢磅礡的樂曲,不僅帶來聽覺的享受,似乎曾對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一定的助益。
國立台灣美術館三樓301展覽室,有一項「台灣美術典藏」的展覽,自2024/03/23起,至2024/12/29為止。我很幸運在展期結束前幾天,看到台灣知名畫家楊三郎的《持扇婦人像》,觀看之後,感覺充滿審美的趣味。
國立台灣美術館三樓301展覽室,一項名為‘’台灣美術典藏‘’的展覽自2024/03/23起,至12/29止。今天看到李梅樹於1958年完成的《許鴻源夫婦像》,這是一幅具有文化意義的油畫作品。不僅展現他個人的藝術風格,也深刻反映當時台灣的社會文化氛圍。畫作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成為台灣油畫史的經典之作。
〔國立台灣美術館〕自11月30日起,策劃了「靈魂的棲所」展覽系列活動,邀請荷蘭〔可食地球博物館〕來台展出可食用泥土數百種。11月30日還舉辦「你吃土了嗎?」工作坊,由參展的俄裔荷蘭藝術家 Masha Ru和中國醫學大學立夫博物館副館長張文德教授對談。引發台中市藝術領域的趣味話題。
我是個古典音樂發燒友,雖然西樂器一竅不通,就是愛聽古典音樂演奏,也狂熱鑽研相關知識。在室內樂方面,雖然任何樂器的搭配我都喜歡,還是比較偏愛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也曾搜集若干演奏版本,反覆聆聽。往昔還在大學教書,深夜燒腦寫論文,或在生活中最艱難的時期,這些音樂都曾陪伴著我。
《沉默》是近代日本文學大師遠藤周作撰寫的長篇小說, 中文領域先後有朱佩蘭、林水福教授的中譯本,以17世紀日本基督教禁教時期為背景,通過一位年輕耶穌會傳教士羅德里戈(Rodrigues)的經歷,探討信仰、人性與文化衝突等主題。
友人分享了這張圖片,提及自從大學時代起,就已深深愛上的《命運交響曲》,竟然有療治功能。圖片上説:「科學家發現,與不播放音樂的情況相比,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可以殺死 20% 的癌細胞,並且只留下健康細胞。」回想這首氣勢磅礡的樂曲,不僅帶來聽覺的享受,似乎曾對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一定的助益。
國立台灣美術館三樓301展覽室,有一項「台灣美術典藏」的展覽,自2024/03/23起,至2024/12/29為止。我很幸運在展期結束前幾天,看到台灣知名畫家楊三郎的《持扇婦人像》,觀看之後,感覺充滿審美的趣味。
國立台灣美術館三樓301展覽室,一項名為‘’台灣美術典藏‘’的展覽自2024/03/23起,至12/29止。今天看到李梅樹於1958年完成的《許鴻源夫婦像》,這是一幅具有文化意義的油畫作品。不僅展現他個人的藝術風格,也深刻反映當時台灣的社會文化氛圍。畫作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成為台灣油畫史的經典之作。
〔國立台灣美術館〕自11月30日起,策劃了「靈魂的棲所」展覽系列活動,邀請荷蘭〔可食地球博物館〕來台展出可食用泥土數百種。11月30日還舉辦「你吃土了嗎?」工作坊,由參展的俄裔荷蘭藝術家 Masha Ru和中國醫學大學立夫博物館副館長張文德教授對談。引發台中市藝術領域的趣味話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不太知道這算不算耳蟲現象,反正偶而因為一些對環境的觀察,腦子裡就會浮現一些歌曲。
探討分享了「執受」、「大種」、「所生聲」各自是哪種意思,了解含義後就可以辯論鋼琴聲、錄音機的聲音、音響的說法聲,是是「執受大種所生聲」或是「非執受大種所生聲」了~
Thumbnail
從古音學的緣起、其發展時所遇到的問題及問題的解決,並古音系統之建構,三大部份來解釋古音學的發展。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Thumbnail
想知道音樂產業鏈是如何運作的嗎?什麼科系畢業的人才能進音樂公司工作?社畜謎音這系列文章將依據Podcast節目【社畜來音的】內容,為各位整理出大小解答,揭開音樂產業鏈的面紗。
Thumbnail
在上一篇 〈樂器的起源〉 ,我們聊到史前時期、古希臘、中國、埃及、印度的樂器,這裡我們會針對音樂的起源與理論來介紹:
Thumbnail
古代的音樂品味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跨越時代的藝術精神的體現, 你願意一同探索這段引人入勝的音樂之旅嗎? 大家好,我是菜菜🙋🏻‍♀️ 很高興能夠以分享《樂器的起源》當作第一篇文章,雖然古代音樂距離我們現在相隔千年,但透過音樂,我們就像是穿越時光的冒險者,將聆聽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聲音,
Thumbnail
我一直都對配樂很感興趣, 看電影時也會特別聽它的電影配樂/插曲/主題曲。 配樂在場景和戲劇裡面, 是不可缺少又具畫龍點睛的一個重要元素. 以下我就來分享 五首有主題性又很適合兒童的古典與浪漫時期的音樂/場景配樂。 聖桑的『動物狂歡節』: 這首曲子是由動物園中常見的動物為主角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不太知道這算不算耳蟲現象,反正偶而因為一些對環境的觀察,腦子裡就會浮現一些歌曲。
探討分享了「執受」、「大種」、「所生聲」各自是哪種意思,了解含義後就可以辯論鋼琴聲、錄音機的聲音、音響的說法聲,是是「執受大種所生聲」或是「非執受大種所生聲」了~
Thumbnail
從古音學的緣起、其發展時所遇到的問題及問題的解決,並古音系統之建構,三大部份來解釋古音學的發展。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Thumbnail
想知道音樂產業鏈是如何運作的嗎?什麼科系畢業的人才能進音樂公司工作?社畜謎音這系列文章將依據Podcast節目【社畜來音的】內容,為各位整理出大小解答,揭開音樂產業鏈的面紗。
Thumbnail
在上一篇 〈樂器的起源〉 ,我們聊到史前時期、古希臘、中國、埃及、印度的樂器,這裡我們會針對音樂的起源與理論來介紹:
Thumbnail
古代的音樂品味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跨越時代的藝術精神的體現, 你願意一同探索這段引人入勝的音樂之旅嗎? 大家好,我是菜菜🙋🏻‍♀️ 很高興能夠以分享《樂器的起源》當作第一篇文章,雖然古代音樂距離我們現在相隔千年,但透過音樂,我們就像是穿越時光的冒險者,將聆聽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聲音,
Thumbnail
我一直都對配樂很感興趣, 看電影時也會特別聽它的電影配樂/插曲/主題曲。 配樂在場景和戲劇裡面, 是不可缺少又具畫龍點睛的一個重要元素. 以下我就來分享 五首有主題性又很適合兒童的古典與浪漫時期的音樂/場景配樂。 聖桑的『動物狂歡節』: 這首曲子是由動物園中常見的動物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