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精神醫學:思覺失調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舊稱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舊稱來自「Schizophrenia」這個單字的直接翻譯,單字本身的意思就是分裂、混亂之意。


思覺失調症在很早期就被精神醫學辨認出來,偏向器質性精神疾病的一種,被認為是天生神經系統異常為發病主因,和體質有相當大的關係,有強烈的遺傳傾向


是相當傳統、經典的精神疾病,部分症狀偶爾也會在躁鬱症的兩極狀態下混合出現。但與躁鬱症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有「真實感的喪失」,也就是不能夠分辨現實與非現實,而這樣的病徵同時也被認為是一種認知功能障礙的顯現。

也因此,思覺失調症被列為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


由於舊名「精神分裂症」的用字不夠直觀、描述不夠具體,容易令人產生誤會。故正名思覺失調症,日文則用「統合失調症」稱之,表明了這是一個「腦神經系統整合能力的失調」。


患者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包括幻覺(幻聽、幻視等等)、妄想、思維和言語紊亂等。而這也是DSM對於思覺失調症的判斷依據。

其中幻覺的部分,由於正常人也可能會在高壓、或著神智不清的狀況下出現幻覺,然而醫學統計指出,思覺失調症比較多的幻覺是屬於「幻聽」類型


而醫學研究認為,幻聽的出現與神經系統的混亂有比較大的關連性,亦即幻聽本身的出現,可能代表著神經系統器質性的病變,而幻覺系列裡頭的「幻嗅」也可能有類似的神經性原因。


有鑑於此,各種幻覺與幻聽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判斷精神疾病的重要指標。


而有些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所聽到的幻聽,常常具有「自我貶抑」的特徵。

也就是說,病患常常會在幻覺的情況下,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負面批評,甚至是聽到一些命令或著要求其做某些行動,從而導致患者情緒激動、進而採取異常舉動。


思覺失調症的診斷


根據DSM-5,思覺失調症主要擁有以下症狀特性:


正性症狀(表面上可見的特殊行為,偏離一般社會認知的正常狀態):


  1. 妄想:患者可能相信一些與現實不符的事情,如被迫害、被跟蹤或有特定使命。
  2. 幻覺:最常見的是幻聽,即聽到不存在的聲音,有時也可能涉及幻視或幻嗅。
  3. 思維混亂:語言和思維缺乏邏輯性,可能表現為語無倫次或話題跳躍。
  4. 怪異行為:行動不合乎一般大眾所認知的常理,做出怪異的動作或行為。


以上都是一般人比較可以理解並辨認的,尤其邏輯思維的部分,思覺失調症患者表現出來的邏輯能力通常不太好,組織語言能力也會變得破碎,因此比較容易被社會大眾辨識。


然而,除了比較可以從表面辨認的症狀之外,還有較為難以處理的負性症狀。


負性症狀(功能減弱或缺失):


  1. 情感淡漠:表現出對事物缺乏興趣或情緒平淡、反應僵硬。
  2. 社交退縮:避免與他人接觸,缺乏動力參與活動,畏懼社交。
  3. 語言貧乏:言語減少,回答簡短,缺乏細節,描述矛盾。(和邏輯能力損失有關)
  4. 認知功能症狀(思考和記憶能力損失)


除此之外,還有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不佳、組織和行動能力變差等。但這些比較像附帶的負面效果,也是思維混亂的表現,主因還是神經系統異常。


思覺失調症的特徵


思覺失調症基本上就是以往歷史上認為的典型「不正常的人」、「瘋子」,主要的表現還是出在「違常的思維」、「違常的行動」等,基本上整體行為模式和當代文明的常識有差距。


判斷思覺失調症最基本的是「幻覺」的有無,同時,妄想也是一個指標性的表徵。統計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高機率都有幻聽的問題,然而這種幻聽並不一定是真的從外部聽到聲音,而是一種「內源性」的聲音。


這種幻聽,有時候也會出現在躁鬱症的狂躁重度憂鬱狀態下,內源性的幻聽是可以在腦袋中聽到「有聲音和你對話」似的,和一般人在腦中思考的感覺很像,但你無法控制聲音的出現,而每種聲音可能會有獨特的性格和特徵,不一定只有一種聲音。


這種感覺很惱人,因為你沒辦法用意志力將內源性的聲音抽離思維當中。

有時甚至有多個不同的聲音一起在腦袋中互相對話,這聽起來很像多重人格疾患,然而思覺失調症只有一個主人格,其他都只是幻覺。

而臨床上,多重人格被鑑別的案例,基本上比思覺失調症少非常多。


研究統計,幻聽多是以「批判」、「負面評價」、「命令」的方式出現,正向的幻聽(鼓勵患者的聲音)反而很少出現。而就是因為這樣,才會讓思覺失調症患者有攻擊性和敵意,畢竟一個人整天被腦袋中的聲音責罵,心情不可能會好到哪去。


有趣的是,統計上來說,有顯著攻擊慾望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其實不算多數,因為負性症狀會讓思覺失調症患者出現「畏縮」的特性。


也就是說,大多數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其實都有躲避外界刺激的傾向,在一般情況下,多會對外界表現出內向、退縮的跡象。

表現出暴力傾向並非是思覺失調症的主要病徵,患者表現出暴力傾向,通常都與受到刺激和壓力有關。


暴力犯罪的思覺失調症多是在急性發病的狀態,因為壓力和幻覺,以為自己會被暴力傷害、進而使用暴力自保,因此造成暴力案件才被新聞報出來,顯得好像暴力傾向的患者占比很多。真要論暴力傾向,躁症患者有暴力傾向的比例高於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的辨別


某些情況下,躁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有類似的症狀表現,短時間觀察未必可以區分兩者。但躁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有幾個最大的差別,包含:


1.大多數躁鬱症,只要週期到了,會自動轉換狀態,從而有「週期區別」。

思覺失調症則沒有「週期性」,也就是說,思覺失調症基本上會一直維持各種正負性症狀,而持續慢性化。會需要長時間在療養院受照護的,多是此類。


2.躁鬱症的「現實感」比思覺失調症好。

思覺失調症會有一種「失真實感」的症狀,患者發作的時候,會處在一種「不知道自己是在作夢還是在現實」的狀態

而躁鬱症比較不容易有失真實感,除非在狂躁狀態。適當的輕躁症還會強化現實感,強化邏輯判斷的處理速度,適當的輕躁症是能提升大腦運算功能的。


目前已經知道,主要的重大精神疾病(躁鬱症、思覺失調症、重度憂鬱症)等,都有強烈的遺傳性。在家族中,只要三個世代內有直系親屬患有重大精神疾病,子代也得病的機率會比正常人大幅上升。


早期(美國,1980年代、已經算很久以前的研究)的研究統計,曾紀錄到思覺失調症的直系親屬遺傳率,根據三個世代內的親屬是否有重大精神疾病為基礎調查。

結果表示,若雙親的直系血親中,有人罹患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其後代約有40%~70%的機率也有重大精神疾病(但未必一樣,也就是說,父母有思覺失調症者,後代也可能出現躁鬱症、憂鬱症或其他類型的精神障礙,而不是只有思覺失調症),可以說是有強烈遺傳傾向的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


在治療上,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在當今醫學的學理研究下,已經了解到其主要與腦內多巴胺系統的變異有關,故用藥上傾向於使用抗精神病劑(Antipsychotic),用以控制興奮、躁動、幻覺及妄想等正性症狀。


但有研究指出,早期抗精神病劑對於負性症狀的改善不太有效,進而有所改良。

由於第一代的抗精神病劑副作用太多,現在多被淘汰。後來演變出「非典型抗精神病劑」(Atypical Antipsychotics)的第二、第三世代藥物,對於副作用有顯著的改善,但對抗正性症狀的效果未必比第一世代好。


特別是針對神經元的「多巴胺二型受體(D2)」的拮抗能力,非典型抗精神病劑的針對性比較高,D2作用異常被認為是幻覺的主要來源,控制D2能夠有效改善思覺失調症的正性症狀,但對負性症狀的改善有限。

其中D2拮抗也可以有效壓制躁症的暴力衝動和狂怒,所以可以治療躁鬱症的躁狂狀態,但對憂鬱狀態的治療就未必有效。


近年來,這些新藥物有些也被認可用來治療其他的精神疾病,如當作躁鬱症的情緒穩定劑(因為躁鬱症部分生物機制和思覺失調症類似)、治療憂鬱症(調整血清素系統)等,功用甚多,詳細的常用藥物科普部分會留在後面的藥物篇再行討論。


現代的基因研究認為,某種程度上,思覺失調症是一種遺傳下來的基因特性。通常思覺失調症一旦發作便會終身患病,病程會慢性化,而躁鬱症也具有這種特性,故這兩種多巴胺系統變異的病,被現代精神醫學列為重大精神疾病研究。


然而暫時不知道這種基因變異的系統性。曾有醫學研究蒐集了美國思覺失調症患者的DNA,加以分析之後比對出,約有18種特定的染色體變異在樣本統計中多次重複出現。

表示這可能是一種廣泛的基因變異造成的神經系統錯誤,而不是簡單幾種基因突變就可以導致的遺傳問題,只能說思覺失調症的基因問題還有待釐清。


總而言之,當今醫學無法一勞永逸的解決思覺失調症,但有賴於抗精神病劑的研究,暫時能夠有效壓制症狀。只不過,思覺失調症患者普遍沒有病識感,要維持服藥相當困難。故藥廠研發了長效型針劑,一劑可以維持1~3個月。


對於服藥依從性差的患者,打針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畢竟思覺失調症本身的症狀,會讓病人的病識感減弱、甚至沒有。

至於心理諮商,幫助非常有限,畢竟患者都處於分不清現實、語言沒有邏輯的狀況了,光是要正常對話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遑論諮商。


與時俱進的妄想


一直以來,思覺失調症主要診斷都以「幻覺」、「妄想」為主要判斷依據。

思覺失調症會有各種妄想症狀,例如:認為自己的身分特殊,必須拯救世界,或覺得有人要追殺自己,或認為電視上出現的人、正在透過電視節目暗示自己什麼。


也有聽說有患者覺得自己是磨菇(?)然後一直蹲在角落不動。

而醫護人員問患者為什麼不動,患者居然還可以回答:「蘑菇怎麼會動,你神經病嗎?」頓時說出這種邏輯忽然很正常的話、讓人哭笑不得。


總之,思覺失調症有各種奇奇怪怪、不合常理的妄想症存在,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妄想會比幻覺來的更常見,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由於妄想有時候還有一點合理性,所以很難第一時間判斷是不是妄想。


通常,很難以邏輯理論讓患者改變想法,而這群患者因為神經系統的問題,本來就沒有什麼病識感,使的自我照護變得很困難。


美國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就在講述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故事(儘管為了戲劇性有點過度渲染),主角是數學界的奇才「約翰·納許」,對現代數學有很大的貢獻,提出著名的「納許均衡」。其曾在中年之後罹患思覺失調症,是上一個世紀的傳奇人物。

然而約翰·納許本人曾受訪表示過,電影描述的精神病情境與他實際經歷的頗有差異。


而妄想症也會出現在重度憂鬱症(被害妄想、自責妄想類)和躁鬱症患者身上,但通常症狀較輕微,較不會像思覺失調症那樣明顯的缺乏邏輯性。


而以前很舊版的DSM明列「宗教妄想」為妄想症的一環,根據當時的判定原則,絕大多數涉及信仰的行為都是妄想症,等於是學術界對宗教界發起了一場挑戰,想當然爾引發了宗教界的爭議與反彈。


順帶一提,在美國也有一些「宗教機構」、「公益組織」在推行「反精神醫學運動」,包括有名的「山達基」(有很多爭議、在部分國家被列為邪教)和「反精神醫學運動組織」。


這些組織至今仍在推廣精神疾病不存在的概念。某些理論是來自神學,其認為:「神愛世人,故不可能創造有精神疾病的人類,所以人類不可能有精神疾病。」等信仰層面的論述。


在某種程度上,宗教狂熱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妄想,但如果這種妄想,是來自於傳統社會的基本概念時,就要考慮是否要將其當作妄想看待。


舉個例子,一位醫生來到非洲傳統部落裡面行醫,當醫生做出診斷、並開藥治療病人之後,病人雖然有服藥、狀況也有好轉,但多數原住民仍會以為,這是部落的巫醫祈禱而導致,是祖靈治好了大家,和藥物無關。


這時,部落原住民是因為經驗上不了解現代醫學,故遵照以往的慣例去認定,認為超自然的力量治好了他。

其實對這些根本沒有現代教育背景的人來說,要他們突然接受現代藥物醫學的存在,反而更不合常理。此時,相信超自然力量和傳統宗教的想法,反而才是當地「正常」的人會有的思維。


因此,對於妄想、妄念的判斷,也會涉及文化、傳統思想、宗教觀、個人經驗等。實務上,醫師通常無法快速的理解個案的個人背景,因此很難用一些文化認知上的差異當作妄想論斷。


現在的妄想症判定上,也會對宗教信仰有比較寬鬆的認定,具體而言要到多狂熱才算是宗教妄想,還真有點難以界定。

筆者的醫生曾和我認真討論過這件事情,他認為:「如果連你們做宗教的,都覺得這個人有問題,那他應該真的是有精神疾病。」


有趣的是,根據美國一篇思覺失調症的統計報告,2008年以前,被精神科醫生認定為妄想症的病人,多是和宗教妄想有關。當時的宗教妄想常常是自稱耶穌基督再世、要來再度拯救世人、或是堅稱自己才是真正的救世主彌賽亞等等,幾乎都與基督系信仰有關。


這些宗教妄想之多,還被美國精神科醫生提出一個叫「彌賽亞綜合症」的症狀,用以描述這種救世主妄想。


而某些美系精神科醫生,也主張「歷史上的耶穌本人」就是「彌賽亞綜合症」的患者,還有一系列的歷史專題,在討論耶穌的精神狀況是否正常。甚至大膽的提出耶穌基督患有精神疾病的論點。想當然,這些討論大多被基督系教派大力抨擊。


但如今,美國近二十年來、有一種特殊的妄想症,個案數量逐漸追上宗教妄想,成為大宗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或是妄想症的理由。


這種新興的妄想症,多來自於個案表示:

「我家後院有外星人!」

「我被外星人抓走了!」

「外星人把我的牛抓上飛碟!」

「有外星生物侵入了我的腦袋裡!」

等等,是一套很現代化的「外星人妄想症」。


而且在美國特別盛行,歐洲反而不常見。似乎跟美國自2000年之後,開始流行UFO同好研究會的風潮有關。

可見,妄想的認定,也會與時俱進。但難說哪一天真的證明有外星人之後,這些人恐怕就會被當成正常人了。


譫妄


醫學上有一個症狀,和思覺失調症的主症狀很接近,就是急性譫妄。原則上,譫妄並不是嚴格定義上的精神疾病,在某些診斷中,若判定是精神疾病,那就不會是譫妄。


也就是說,譫妄是一種發生在「正常人」身上的「急性思覺失調症」(這個講法不精確,但為了容易理解,這樣解釋最簡單)。


譫妄通常是一種急性的腦神經病變,導致一個正常人在短時間內突然發生許多和精神病有關的症狀,進而讓人誤以為是精神疾病,但實際上是神經系統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神經系統會莫名其妙出現精神病症狀,與許多因素有關,包含了腦傷、神經系統傳導異常、腦血管問題、藥物交互影響、腦炎、缺乏電解質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基本上譫妄是一種「神經性的突然病變」,涉及的是確切生理問題,為了判斷到底是什麼問題,會進行多種檢測和腦部攝影,來釐清出問題的部位在哪。


有時候,譫妄很快就會自己好起來,可以理解為只是一時的神經系統錯亂,跟藥物、酒精和最近吃了什麼導致過敏的物質都有可能,要查清楚需要很多物理檢測步驟,往往並不容易處理。

但多數精神病症狀,則可以短期用抗精神病劑治療,和思覺失調症的處理方式一樣。


原則上,譫妄比較容易發生在高齡者身上(但有些研究說45歲以上都是危險範圍,不是60歲以上),其源自於腦部的自然或著病理性退化。


一般來說,60歲以下,若有突發精神症狀,會以精神科的治療為主(特別是18~30歲年輕人的發病、多半都是精神科的處理範圍)。


而65歲以上老年人的精神症狀,則通常由神經內科處理,因為通常都和神經退化或著失智症有關。包含了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都是神經內科主要處理的範圍。





avatar-img
0會員
28內容數
寫一些有的沒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eit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躁鬱症自助指南篇 這篇主要是給有躁鬱症的朋友看的,裡面是筆者對付躁鬱症的經驗,能大致上給予一個方向,讓患者應對躁鬱症。 這篇的內容有點多,絕大多數沒有躁鬱症的朋友,可以略過這篇。但如果你是有慢性憂鬱(常常莫名其妙就會心情不好、變天就自律神經失調)困擾的人,可以參考某些應對方法。
本篇收錄各種筆者歷年來在網路上看到過的躁鬱症各種理論,包含了美國的學術文章和日本的精神醫學家發表的文章。 內容包含了許多學術理論對精神疾病的見解、以及針對為何重大精神疾病仍存在社會中進行討論。 本篇不涉及太多的專業知識,可以當作看小故事一樣看過去,同時部分概念也可以用在其他重大精神疾病上。
雙極性情感疾患 -「躁鬱症」 因筆者本人是躁鬱症患者,故選此作為這個專題在《現代精神醫學》章節的首篇。 本篇討論躁鬱症在現代精神醫學的性質和地位,以現代的觀點探討躁鬱症,包含如何應對、判定標準、由來與醫學角度的解析,讓人簡單的理解躁鬱症究竟是什麼樣的病,且現代精神醫學是如何應對躁鬱症。
在精神醫學的範疇中,沒有任何東西,比科普病識感的概念還要來的更重要。因為這決定一個人能不能自我察覺到需要幫助、並鼓起勇氣走進診間,真正展開療程。 病識感的有無,對於需要精神醫學協助的個案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關鍵因素。若患者並不具備任何的病識感,那麼醫療行為基本上就不大可能會發生。
由於文明的進步,各種現代文明病因而誕生,被歸類為精神問題的,早已不是只有重度精神疾患。而現代精神醫學要對付的,往往都是新的文明病和社會劇烈變遷帶來的各種精神困擾。 本篇將簡單介紹現代精神醫學可以提供的幫助,除了那些嚴重的精神疾病以外,其實各種輕度身心症狀,都是精神科的專業。
在了解精神疾病與人類的歷史之後,我們將回到現代,開始探討本專題的第二個部分。 本章節會簡述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和發展現況,能大致上讓一般人理解現代精神醫學的根據和理論是什麼。並認識DSM這本現代精神醫學的權威書是什麼東西。
躁鬱症自助指南篇 這篇主要是給有躁鬱症的朋友看的,裡面是筆者對付躁鬱症的經驗,能大致上給予一個方向,讓患者應對躁鬱症。 這篇的內容有點多,絕大多數沒有躁鬱症的朋友,可以略過這篇。但如果你是有慢性憂鬱(常常莫名其妙就會心情不好、變天就自律神經失調)困擾的人,可以參考某些應對方法。
本篇收錄各種筆者歷年來在網路上看到過的躁鬱症各種理論,包含了美國的學術文章和日本的精神醫學家發表的文章。 內容包含了許多學術理論對精神疾病的見解、以及針對為何重大精神疾病仍存在社會中進行討論。 本篇不涉及太多的專業知識,可以當作看小故事一樣看過去,同時部分概念也可以用在其他重大精神疾病上。
雙極性情感疾患 -「躁鬱症」 因筆者本人是躁鬱症患者,故選此作為這個專題在《現代精神醫學》章節的首篇。 本篇討論躁鬱症在現代精神醫學的性質和地位,以現代的觀點探討躁鬱症,包含如何應對、判定標準、由來與醫學角度的解析,讓人簡單的理解躁鬱症究竟是什麼樣的病,且現代精神醫學是如何應對躁鬱症。
在精神醫學的範疇中,沒有任何東西,比科普病識感的概念還要來的更重要。因為這決定一個人能不能自我察覺到需要幫助、並鼓起勇氣走進診間,真正展開療程。 病識感的有無,對於需要精神醫學協助的個案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關鍵因素。若患者並不具備任何的病識感,那麼醫療行為基本上就不大可能會發生。
由於文明的進步,各種現代文明病因而誕生,被歸類為精神問題的,早已不是只有重度精神疾患。而現代精神醫學要對付的,往往都是新的文明病和社會劇烈變遷帶來的各種精神困擾。 本篇將簡單介紹現代精神醫學可以提供的幫助,除了那些嚴重的精神疾病以外,其實各種輕度身心症狀,都是精神科的專業。
在了解精神疾病與人類的歷史之後,我們將回到現代,開始探討本專題的第二個部分。 本章節會簡述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和發展現況,能大致上讓一般人理解現代精神醫學的根據和理論是什麼。並認識DSM這本現代精神醫學的權威書是什麼東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00:00) 精神病這件事(11:23) 什麼是自閉症(16:15) 自閉症的規模與經濟衝擊(20:25) 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失智症的症狀包含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退化,與一般老化的短暫忘記不同,失智症者常完全忘記所做所為,甚或自己是誰等重要記憶。這也經常導致生活上的干擾、個性改變或妄想,影響自己與身邊的人。
Thumbnail
A :不一定 解離症的常見症狀分類,大概分成以下六項: 失憶、現實感喪失、自我感喪失、身份認同混淆、身份認同轉變、功能性神經症狀 每個症狀各自都有不同的表徵型式、持續時間、輕重之分 每位患者的病況都不相同,有沒有身份認同轉變症狀,要看的是患者本身的病況,而不是單以病名去看待。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論文,文長,具某些難度。可以藉此更瞭解思覺失調症。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00:00) 精神病這件事(11:23) 什麼是自閉症(16:15) 自閉症的規模與經濟衝擊(20:25) 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失智症的症狀包含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退化,與一般老化的短暫忘記不同,失智症者常完全忘記所做所為,甚或自己是誰等重要記憶。這也經常導致生活上的干擾、個性改變或妄想,影響自己與身邊的人。
Thumbnail
A :不一定 解離症的常見症狀分類,大概分成以下六項: 失憶、現實感喪失、自我感喪失、身份認同混淆、身份認同轉變、功能性神經症狀 每個症狀各自都有不同的表徵型式、持續時間、輕重之分 每位患者的病況都不相同,有沒有身份認同轉變症狀,要看的是患者本身的病況,而不是單以病名去看待。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論文,文長,具某些難度。可以藉此更瞭解思覺失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