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需要追求「滿級分」

沒有人需要追求「滿級分」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沒有人需要追求「滿級分」〉2025-03-05

 

  前陣子學測成績公佈,一些名校的成績表現再次成為新聞的話題,甚至「女生數學原本就比較不好」這種早就應該被淘汰掉的刻板印象,竟然又一次從女校校長口中說出來,讓人很難不對教育觀念的跛足不前感到失望。

 

 

  其實任何人都知道,公布「滿級分人數」這一資訊從來不是一件學生本位的行為。不太好聽地說,就是拿當屆學生的表現當作學校的成績、甚至招生廣告。從學校彼此競爭資源的角度來說,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麼做無可厚非,但這與更加尊重孩子、以學生特質與志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馳。

 

  之所以滿級分人數對一些人而言是重要的,是因為對他們來說,「考試分數」是評判教育成效的核心指標。只要把自己的小孩送到滿級分人數多的學校,他就有更高的機率在三年後成為這些「高分組」的一員。

 

  但是,我認為更需要去問的事情是:「我們真的需要那麼高分嗎?」以及「為了拿到滿級分,他們在這三年之中犧牲了什麼?」

 

* 


  一些人可能會說「分數雖然本身不重要,但可以讓你有更多選擇」。我相信的確有人持這樣的觀點,並真的從這種想法得到了某種類型的餘裕。但更多時候,會這麼說的人並非真的這麼想。因為不管你最後考到幾分,經常強調分數的這些人,往往會希望你去念你所能考到最高分的學校與科系,「強烈建議」你不要「浪費分數」去讀那些「低分科系」。

 

  然而,這顯然是一種本末倒置。事實上根本就沒有「填分數低的校系是浪費分數」這種事,真的要目標導向地談浪費,也應該要反過來說:我們所需要的分數,就僅僅是真正適合自己上的那個校系所需要的分數,超過一分都是浪費。

 

  而且事實上,全台灣那麼多間大學、那麼多個科系、那麼多種專業與未來出路,沒有一種會要求「只有滿級分才能入學」。這種鼓勵學生追求滿級分的做法完全不如升學主義者以為的「務實」,反而更像是一種無用的、滿足家長或師長虛榮心的「分數浪漫主義」。

 

 

  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如果要把它們大多拿來準備考試,孩子勢必要放棄許多原本可能體驗到的其他生活。就算這些學歷能在未來換到什麼好處,其中不可能包含再一次的國中、高中時光。

 

  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好,那些被用來把分數從八十分提高到一百分的時間,更應該讓他用來充實自己的生活、發展自己的專長與興趣。哪怕是讓孩子睡飽一點、讓書包輕一點,也比盲目追求高分來得有意義。

 

* 


  體制化的學校教育絕非沒有其可取之處。在資源分配不均的社會現狀中,義務教育的存在給了孩子們基本的識字能力,也提供了他們一個與其他人互動、學習社會能力的重要場域。但過於重視分數、強調單一升學價值的方式,已經在不斷發展的教育理念與技術中被證明不足。

 

  我們不可能杜絕人們對於「相對明確」升學管道的需求,但至少,我們可以不要繼續讓人們那麼方便與理所當然地把孩子們的考試成績拿來比較。而是給他們更多空間,讓他們可以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與長處。


  考試可以是眾多「改變人生方法」的其中一種,為此努力付出的人值得被鼓勵,但前提是,我們得先讓孩子們有所選擇,而不是「所有動物都要爬上那棵樹」。

 

 

  在輿論批評與公民團體的呼籲之後,發言引發爭議的高雄女中校長也在日前宣布:往後學校不會主動發佈榜單,並指出每個學生申請學校與志向都不一樣,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也希望愈來愈多學校能夠保持這樣的自覺,讓愈來愈多的孩子與家長,能夠一步步擺脫那些過時、無謂的升學主義壓力。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2會員
85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