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從舊藤蔓盪向新藤蔓,關鍵在於判斷「何時放手」。
還記得那個在叢林間飛躍、總能在最後一刻抓住下一條藤蔓的泰山嗎?2009 年,科技觀察家 Jim Griffin 在舊金山超新星討論會(Supernova Conference)拿「泰山」做比喻,認為能不能在鬆手的瞬間,準確抓住下一條藤蔓,決定了企業在數位轉型中的生死。
十幾年過去,我們已從行動網路走進生成式 AI 時代,破壞式創新更是席捲各行各業——但規則沒有改變:看清當下的局勢、放下過去的成功、轉向未知的未來。本文將透過 4 個關鍵提點,認識這套在混沌中依然管用的生存法則,泰山經濟學。
1. 注意力的互補與排他:你抓的藤蔓是哪種?
先問你 2 個問題,在聽 Podcast 時,你是不是還會在做別的事?但如果你在追 Netflix,就不會開 Spotify 當背景音樂,對吧?
這其實就點出泰山經濟學第一個核心:不同的內容,會爭奪我們有限的注意力,而這些注意力,有時可以共享,有時則是互斥的。
像是如果你要讀實體書,一定很清楚需要花很多時間,而且大概也同意閱讀時很難分散注意力做其他事情,因此會特別選過要看什麼書;但如果使用電子書或 Podcast 等其他媒介吸收書籍內容,能一邊收聽一邊做其他事,不喜歡就滑走,也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再舉個例,現代人注意力稀缺,賣家最多只有 30 秒做出商品承諾、製造期待、並且在消費者失去注意力前確保購買意願。但以音樂產業來說,歌曲必須串流播放超過 30 秒,歌手才會獲得報酬(歌曲再長也不會獲得額外報酬),那該怎麼做?
聰明的作曲家就會寫出更短的歌曲。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熱門歌曲都越來越短,而且歌曲開頭就會搶先出現副歌。
2. 守門人已死:多對一的親密革命
過去,媒體是內容的把關者,他們決定哪些歌能紅、哪些新聞能報、哪些作品能播,但社群媒體和創作者不必再靠媒體,就能跟粉絲建立「一對一」的深度互動。
現在殘酷的事實是,守門人喜歡的商品不一定能得到消費者青睞。就像讀者不會在意是哪位記者寫了報導一樣,聽眾也不在乎歌曲背後的版權方。真正能捕捉他們注意力的,是平台能否讓他們「想聽就聽、想看就看」。在消費者擁有豐富選擇的世界中,評審已無法發揮應有的影響力,群眾開始聚集到邊緣而非中央。

長尾效應
這也讓過去的商業邏輯被改寫:小眾內容、長尾商品,反而能撐起營收。正如餐廳從素食賺到的錢可能不多,但如果沒有素食餐點,從牛排賺到的錢可能被直接腰斬,選擇的多樣性,也不再只是滿足需求,更是維繫品牌的護城河。
但就是因為網際網路可以複製大量內容,也分散了群眾,疏遠反而讓人們更需要親密感。如同猶太思想家班雅明(Wailter Benjami)〈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The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提出,當大規模生產技術能夠製造出成千上萬相同藝術品的完美複製品時,藝術就失去了「靈氣」(aura),消費者現在找回「靈氣」,就是靠小部分多個一對一的連結。
延伸閱讀:
品牌經營不能忽略「情緒價值」!AI 成為最懂人心的對象,情緒價值如何影響人的選擇?|怪獸科技公司
3. 數據的盲點:量化偏差與冰山之下
數據讓資訊更透明,但也可能讓我們自以為看懂了全貌。管理學之父杜拉克(Peter Drucker)有一句名言:「消費者很少購買公司認為自己正在銷售的商品。」
如果只是透過數字告訴了我們「有多少人買」,卻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用和怎麼用,就會看不出有些東西的真正價值,像品牌認同、口碑或使用者黏著度這些無法用錢衡量的事物。
因此,對出版商而言,了解讀者閱讀狀況非常重要,電子書能夠提供傳統書籍無法給予的資訊,像是得知讀者是否完整閱讀書籍,或是讀到哪個章節就放棄了。尤其有個統計很有趣,80% 賣出的書籍,買者都未曾閱讀。但為何圖書產業販售那麼多無用之物?
「我們常說,唱片收藏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書籍收藏則決定你真正想成為的人。」
光看可量化的指標,容易忽略無法量化的價值
大數據的盛行也帶來了新的陷阱──量化偏差。因為量化偏差重視能產生數據的行動,如果認為這些行動比無法產生數據的行動更有價值,這很可能造成問題。
想像一下,組織中有 2 位員工,一位員工負責讓好事發生,另一位員工負責防止壞事發生。如果你的工作是實現目標,成功達成任務會產生很多看得見的成果。
但如果你的工作是防止問題發生,則無法產生任何能夠測量的結果,你達成的是看不見的成果。量化偏差對第 2 位員工不利,因為只有在工作出問題時,第 2 位員工才會受到注意,如果他們的工作很成功,就不會出現任何能夠測量的結果。他們將負數轉為安全的零,但這些高價值的零加起來依然是零。
量化偏差重視可測量的成就、而非無法測量的預防。我們只會根據完成的任務測量績效,而非防止問題這種無法測量的貢獻。就像決定升遷人選時,只會詢問員工做到什麼,卻很少有時間讓員工說明自己預防了什麼。
這樣的盲點在每一個仰賴數據驅動的產業都可能發生,連號稱「演算法帝國」的 Spotify 也不例外。2015 年,Spotify 推出「每週新發現」(Discover Weekly)播放清單,系統每週一為每位用戶端上一份獨一無二、30 首曲目的音樂。

沒人預料這項功能會成為護城河,尤其在當時,蘋果正準備以 Apple Music 的龐大資源搶佔市場,一度讓投資人普遍不看好 Spotify 的前景。出乎意料的是,「每週新發現」迅速擄獲聽眾,將 Spotify 的品牌黏度推升到新高度,也讓競爭者一時間無法複製。
但即便手握大量數據,Spotify 內部依舊對這項成功困惑。它們一度以為,「個人化」本身就是用戶愛不釋手的理由,直到仔細拆解使用行為才發現真正的關鍵。試想:當你點開「每週新發現」卻快速跳過某首歌,演算法會把這個「Skip」記作負面訊號,認定那首歌不合你胃口;然而,更多時候之所以跳過,可能恰恰因為那首歌太對味、早已熟到不想再聽。用戶在這張清單裡尋找的是「陌生而驚喜」的新曲,而非自己已經熟悉的歌曲。
另外還有個家庭方案的故事。曾經有許多家長納悶,為何《冰雪奇緣》的〈Let It Go〉會闖進他們的「每週新發現」?問題源於孩子與父母共用帳號,幼兒的播放行為擾亂了模型;對父母而言,演算法被「污染」,反而凸顯了訂閱家庭方案、分開帳號的必要性。這個看似演算法瑕疵的抱怨聲,最後反倒變成產品升級與用戶付費意願提高的契機。
大數據的巨大進展毋庸置疑,但我們要減少忽視遭遺忘的大錯誤可能帶來的風險。跳脫「只看量化指標」的思維,才會發現那些隱藏在數字背後、真正決定成敗的祕密。
4. 從理性到轉向思維:看見看不見的選擇
理性思考在決策扮演重要角色,卻常常讓我們在熟悉的框架裡自我設限,當我們只因為框架教我們從 A 到 B、循序漸進時,就容易忽視那些「看不到的風險」或「無法量化的機會」,造成決策偏頗。
相比之下,轉向思考就是要意識到「與好主意相反的作法,也可能是個好主意」,這是傳奇廣告人物羅里(Rory Sutherland)的名言。羅里主義告訴我們,試圖解決問題時,並不應受制於一套既有規定或假設。像是走迷宮,理性思考可能是在迷宮內找到終點,轉向思考告訴我們,可以繞過迷宮外側,從所在的出發點直接走到想去的終點。如果能從迷宮外面繞過,為什麼要思考如何穿越迷宮呢?
舉個實際案例。夏天到了,如果要降低溺水率,要怎麼做?安排學校游泳課程必修,讓人不會溺水對嗎?但其實不要聚焦在不會游泳的人身上,因為根據統計,真正會溺水的,是會游泳的人。
轉向思考的重點,不只是詢問可能發生的事,還要詢問「可能遺漏的事」,它讓我們看到,真正驅動消費的,往往不是功能本身,而是圍繞功能所建構的文化與心理價值。為什麼在串流時代,還有人願意付更高的價格買黑膠?答案從來不只是價格本身,而是人們渴望的情感連結、儀式感,以及對「稀缺性」的追求。
重新定義壟斷:零邊際成本 × 網路效應的正向飛輪
有了轉向思考的概念,我們會發現壟斷並沒有這麼簡單。壟斷的科技公司在網路邊緣不斷激增,造成許多問題,政客高喊:「我們需要拆分所有壟斷的科技公司。」但諷刺的是,政客口中的「壟斷者」竟然有好幾家。還需要出現幾家大型科技公司,我們才會認為競爭足夠呢?
若要了解這些位於網路邊緣、所謂壟斷的科技公司,與過去占據中央、唯一壟斷的電信公司動機有何不同,我們需要跳脫傳統經濟學的思考方式,也就是他們獲利就是消費者損失的想法,轉而認為競爭的動機是要讓消費者便利,獲利是由壟斷者和消費者共享:簡單來說就是為了帶給消費者更多便利而競爭的獨占企業,也能為消費者帶來好處。

重新定義壟斷
想像你在沙灘上蓋城堡,傳統壟斷像是在城牆外築起一道又一道高牆,只讓少數人進出,限制大家的行動;而數位平台壟斷,反倒更像是在堡內不斷擴大內部空間,讓遊戲越來越好玩、設施越來越豐富,結果是大家不但甘心留在城裡,還邀請更多朋友一起進來。
這裡的差別在於「零邊際成本」和「網路效應」。在傳統產業裡,製造多一件商品需要更多原料、更多人力,因此壟斷者往往透過控制產量來抬高售價,轉移消費者剩餘,他們賺得越多,顧客權益受損越多。
但在網路時代,開發一個線上服務,無論第 1000 個用戶還是第 1001 個用戶,用的都是同一套系統;越多人使用,平台從中收集到的數據就越豐富,推薦、搜尋、社群互動等功能就能做得更準確、更貼心,反過來又吸引更多用戶加入。
傳統經濟學的論點現在已經被翻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剩餘能夠同時提高。生產者的獲利就是消費者的損失已經不再成立,我們已經脫離零和遊戲,市場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同時從壟斷中獲利。
Spotify 如何帶領音樂產業從盜版中重生?
這種「正向循環」就是飛輪效應:當 Spotify 集中全球聽眾的播放行為、創作者的上架曲庫、好用的播放清單推薦引擎,它就能持續改善使用體驗、降低營運成本,而我們付出的訂閱費,換來了隨時隨地、海量無阻的音樂世界。於是,這家「看似壟斷」的公司,反倒成了打敗盜版、打開好音樂大門的最佳夥伴。
過去音樂產業一直被媒體以及教科書當成是一個「沒有跟上時代轉型」的失敗案例,其實後來所有的產業也逐漸受到衝擊,包括新聞媒體、影視娛樂,以及各式各樣的資訊產業。而且這些舊霸主,不見得都是沒有創新的,畢竟要放掉獲利的既有事業絕非容易的事情。

唱片產業害怕轉型成為數位音樂的關鍵,就是擔心數位發行會競食掉現有的 CD 和下載銷售收入。所有權的舊藤蔓可能正在逐漸枯萎,如果你需要抓住的新藤蔓帶來的營收數字比較差,你怎麼可能會考慮放棄現有利益呢?
然而,人們需要音樂的需求是不變的,消費者想要的很明確,就是能輕鬆無阻取得數位音樂。一開始唱片業想要用免費來對抗免費,百事可樂從 iTunes Store 上贈送合法音樂,試圖利用含糖汽水這項低價促銷的商品,拯救沉沒在盜版中的版權,但促銷活動並沒有增加百事可樂的銷售量。
原因並不是年輕人不想要免費音樂,而是不買百事可樂一樣可以拿到免費音樂。音樂產業需要想辦法,讓音樂脫離公共財狀態,因為如果不需要付費就能使用商品,市場通常都會崩解,並且放棄音樂重歸私有財的想法,因為稀缺性已經永遠消失了。
音樂產業已經無法再以純粹私有財方式銷售實體商品,它們不得不接受市場需要重新創造的事實,並且對不再具有稀缺性的內容收取存取費用。
如果要打敗「免費」,只能從其他的方式創造比免費更棒的價值。陷入財務深淵整整 10 年後,音樂產業才停止猶豫並開始轉型,它們放棄了 CD 和下載的所有權模式,接納訂閱和串流的存取模型。Spotify 推出時只有一個明確使命:建構一個勝過盜版音樂,而且消費者會用來收聽音樂的平台。
Spotify 的價值,不是來自商品本身,而是購買後可以自由使用音樂內容的權力。
如何應用泰山經濟學?
- 辨識注意力屬性:在哪些情境是互補?哪些情境是替代?
- 小部分多個一對一的連結:分眾已成主流,打造親密感才能掌握人心。
- 看清數據盲點:能量化的要追蹤,不能量化的要透過質化方式找出來。
- 運用轉向思考:當數據沒答案,用創意繞路;別在迷宮裡糾結,先想能不能翻牆。
在數位破壞的叢林中,既要抓住舊有成功的藤蔓,也要果斷盪向新機會。這就是泰山經濟學教我們的生存法則——放手、抓住、再放手。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