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醫院走廊:孤單與責任的重量
深夜的醫院走廊,冷白色的燈光映照在光滑的地板上,腳步聲顯得格外清晰。薑餅資拖著沉重的身軀,剛結束一場急診手術。他坐在休息室的一角,手裡握著冰冷的保溫杯,裡面的咖啡早已涼透。
「為什麼我一點動力都沒有?」他心裡低聲問自己。眼前厚厚的病例堆疊如山,但他卻連打開的力氣都沒有。這不是體力的問題,而是心理的疲憊。

那一刻,他突然意識到:工作雖然忙碌,卻失去了意義感。他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醫療這條路,或只是被推著往前走。
效率的幻象:做得多,卻感到空
「我每天做的事情很多,卻覺得什麼都沒完成。」薑餅資在對談中坦言。
他描述自己曾陷入一種效率的幻象:表面上很忙碌,手上永遠有事要做,但心裡卻空落落的,沒有成就感。

主持人追問:「是因為事情太瑣碎嗎?」
他點點頭,又搖搖頭:「不只是瑣碎,而是那些事跟我的價值感沒有連結。」
原來,效率不等於意義。如果只是把時間塞滿,卻忽略了「為什麼而做」,那麼再高的效率,也只會換來更深的空虛。
迷惘時刻:在規劃與焦慮間擺盪
在醫師的職涯裡,薑餅資坦承,他也曾焦慮於「自己是不是不夠好」。
「每次看同齡的同事有人發表論文、有人升遷,我就會覺得自己落後了。」
這種比較,讓他一度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批評。他開始強迫自己制定各種時間表,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十二點,精確地規劃每個小時。

「結果呢?」主持人好奇地問。
他苦笑:「結果當然是失敗。因為我不是機器。」
原來,把自己逼得太緊,不會換來進步,反而會製造更多的焦慮。
轉折:找到與自己和解的方法
低潮的日子裡,他開始嘗試新的方法。他不是立刻尋找「更強的效率工具」,而是先學會停下來,問自己:「什麼事情會讓我覺得快樂?」
他回憶起有一次,忙到深夜後,他選擇去運動,流完一身汗後,心裡竟然久違地感到輕盈。於是,他逐漸把運動、閱讀、寫作,重新放進生活裡。
「不是因為有動力才去做,而是因為去做了,才慢慢找回動力。」他語氣裡帶著堅定。

與無力感共處:接受自己不是完美機器
薑餅資最重要的體悟,是學會接受自己不是全能的。
「以前我很抗拒『無力感』,覺得那是一種失敗。但現在,我學會和它共處。」
他舉例,有時候一天只能完成三件事,而不是十件事。但他告訴自己:「至少這三件事是有價值的。」
無力感,並不是敵人,而是一種提醒:提醒人不要盲目追逐外在的標準,而要重新審視,什麼才是自己真正看重的。

心靈的重建:動力來自連結,而非比較
訪談的最後,他靜靜地說了一句話:「我發現動力來自於『連結』,而不是比較。」
所謂連結,是與病人真誠的互動,是與同事的合作,也是與自己的和解。
當他不再拿自己去和別人比,而是專注於自己眼前能做好的事,那份無力感漸漸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踏實感。
錄音室裡一片安靜,主持人點點頭,像是也被觸動。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效率不等於意義。」
- 「不是因為有動力才去做,而是因為去做了,才慢慢找回動力。」
- 「無力感不是敵人,而是一種提醒。」
- 「時間表不是用來折磨自己,而是幫助找到步調。」
- 「動力來自連結,而不是比較。」
- 「你今天能完成三件事,就比空轉十件事更有價值。」
- 「低潮的時候,休息與運動,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 「焦慮不會讓你更快樂,只會讓你更疲憊。」
- 「真正的動力,不是外在壓力,而是內在的意義。」
- 「接受自己不是機器,才有力量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