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裡的「鳥語通」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常見到「懂得鳥語」的傳說記錄。比如《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弟子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引述他「知鳥語」,能從禽鳥的鳴叫理解其意。又如《列子·湯問》載周人萇弘「善鳥語」,據鳥鳴便能知吉凶,後世遂視為通靈之才。這些傳說承載著人們對自然萬物的敬畏與想像,認為人若能洞悉鳥語,便能洞悉天地之機。 然而,這些故事多半屬於象徵或寓言,難以作為事實依據。那麼,若從科學角度來看,「懂鳥語」是否可能呢? 日本大山雀的語序實驗 最近有人在YouTube 分享一段視頻(詳見文末引錄的連結),他根據日本學者鈴木紀孝的研究,作了很多引伸發揮。儘管有這篇科學性的研究,但影片中若把「懂鳥語」理解得非常完整,像理解人語言一樣,則還是超出科學目前能證實範圍。
影片中的主張在某些部分的確是有真憑有據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某些鳥類(特定物種,如日本大山雀)在特定情況下的叫聲具有組合性/語法性(compositional syntax),音節順序影響了接收者的行為。
但如果擴張到「任何人都能完全懂得所有鳥語」、「鳥語像人語那樣有全部語法規則、能談論抽象話題」這樣,那就超出現有證據。2016 年,日本學者鈴木紀孝(Toshitaka N. Suzuki)與其團隊,的確曾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鳥鳴的合成語法實驗證據〉。研究對象是日本大山雀 (Parus minor)。他們發現,這種鳥的叫聲可分為不同音節組合:「ABC」音節:傳達「警戒、掃視」的訊息;「D」音節:傳達「靠近集合」的訊息。 當兩者組合成「ABC-D」時,鳥既會掃視四周,又會靠近聲源,顯示牠們能理解「複合意義」。但若音序顛倒(「D-ABC」),反應則明顯減弱。順序的差異,直接影響了理解與行為。研究者認為,這是動物溝通中帶有「組成語法」(compositional syntax)的首個實驗證據。 科學發現與其限度 這一發現帶來重要啟示:1.鳥鳴並非僅是情緒反射,而可能含有明確訊息。2.語序會改變意義,顯示鳥類溝通具備類似語法的結構。然而,須注意研究範圍有限,只針對特定鳥種與鳴叫。「懂」鳥語不等於人類語言般的抽象對話。最終結論仍需更多物種、更多實驗驗證。如將此發現誇大為「人類已能與百鳥對話」,或把「鳥語」視同人語,便是對科學的誤解與過度引伸。 理性探索的提醒 從古代的公冶長、萇弘,到現代的科學實驗,「懂鳥語」始終牽引人類想像與好奇。傳說提供文化寓意,科學則透過實驗,一步步揭示自然的真相。
我們應當欣賞科學帶來的驚奇,但更要保持謹慎,分清文獻傳說與科學證據,避免以訛傳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既延續古人的驚嘆,也建立現代的理性。
□相關視頻□ (但請注意他標題的梗)
https://youtu.be/Jb6Z0UvmP-Y?si=YvTz8b5RHiuRXi2Y

以Chatbot AI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