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孤獨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哲學研究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數位時代的孤獨〉2025-10-02

 

  在現代社會裡,我們會在一些看起來尋常的日子,被突如其來的低落感與孤獨感完全壟罩。那不是因為某個特定的挫折或失敗,而是一種更加無緣由的,既焦慮、又抽離的感受。

 

  就算外面有著美好的陽光、街上一如往常熙熙攘攘,那些活力無法打進自己心中,它們與我無關,甚至不在我的世界裡存在。

  

數位生活創造一種更深的孤獨

   為了排解那種低落與焦慮混雜的情緒,現代人下意識地掏出手機,透過滑社群網站或與AI對話來讓自己不必面對負面。但這種「好像有在做什麼」的感覺是空洞的,而且往往帶來更加負面的後果。

 

  我們暫且不提演算法推送的那些聳動、刻意引發爭議的內容,光是看到社群上這種虛假的熱鬧感、AI那似人非人,彷彿在說話卻完全沒有理解的文字,沒被消滅的孤獨感就變得愈加強烈且令人無助。

 

  本來,這些數位手段應該是「簡單方便的特效藥」,但在我們對它們產生抗藥性之後,如同恐怖谷效應,那種似人非人的東西讓我們產生生理性的反感。

 

  這種噁心的虛假性甚至會回過頭來腐蝕我們對他者的素樸信任,一切「像是語言」的東西都變得不像語言,人開始不得不懷疑,世界上是否根本不存在可以共享的對象,彷彿所有可觸及的語言與聲音都如同AI、如同演算法篩選過的社群貼文一樣,只是以我們為中心的回聲室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真正的--如同我一般的人類。

  

數位獨我論與沒有生命經驗的他者

   就像都市化之後,現代人在密集但與自己無關的城市人群間穿梭,「明明都是人,卻又都與我無關」的感覺強化了我們的孤獨感。如今的數位環境更創造了一種「除了我之外,沒有人存在於此」的「數位獨我論」。

 

  我們當然可以「理性地想像」螢幕的另一端有另一個活生生的人,但我們對他一無所知,他是一個理智的、有溫度的人嗎?還是他是機器人、或者收錢辦事的公關公司帳號?又或者它只是另一個語言模型?

 

  每個人成長成今日的模樣,都需要經歷他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然而,如今不只是我們沒辦法看見網路另一端的人的生命經驗、無從判斷他有沒有生命。甚至,哪怕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由於他把自己每天除了上班以外的時間都花在網路,他幾乎沒有瀏覽網路之外的生命經驗。

 

  於是,哪怕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存在之於世界上的其他人,也早已與演算法或語言模型難以區分。自我與他者遙遠到,無法產生具有真實溫度與重量感的「關心」。

 

  當我們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透過「下線」來更多地回到「真實世界」,尋求活生生的互動與具體的生命經驗時,現代社會的互動模式早已被數位軟體與網路社群給滲透,讓一切變得更加困難。

 

  我們渴望與真實的人類互動,但要去哪裡遇見有可能了解自己的人類呢?我們上網搜尋,然後感到挫折、孤獨、無助、不知不覺之中放棄。我們走出房門,那裡陽光明媚、熙熙攘攘,卻沒有什麼令人感到靠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1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1
  強調「意志力」,就好像是在說除了體能和意願之外,存在有另一種「力」,它可以推動已經邁不出去的腳步,超越「不想跑」的感覺,讓跑者達成「本來無法辦到的事情」。但就我自己成功完賽這件事來說,我能夠非常清楚地將之歸因於--自四月份起,我都有按步調執行自己設定的跑步課表,比賽時才有體力不停下腳步。
2025/09/21
  強調「意志力」,就好像是在說除了體能和意願之外,存在有另一種「力」,它可以推動已經邁不出去的腳步,超越「不想跑」的感覺,讓跑者達成「本來無法辦到的事情」。但就我自己成功完賽這件事來說,我能夠非常清楚地將之歸因於--自四月份起,我都有按步調執行自己設定的跑步課表,比賽時才有體力不停下腳步。
2025/09/05
  一件計畫一旦開始,除非可以在未來的某時某地完好地交辦(傳承)給其他人,否則就只有「結束」或「永遠做下去」兩種可能。就像要一個首次談戀愛的青少年接受「有一天會分手」或「到死前都與這個人相伴」這兩種結果之一會發生,對於「想要」而言,這種非此即彼的命運,實在令人感到過於沉重了。
2025/09/05
  一件計畫一旦開始,除非可以在未來的某時某地完好地交辦(傳承)給其他人,否則就只有「結束」或「永遠做下去」兩種可能。就像要一個首次談戀愛的青少年接受「有一天會分手」或「到死前都與這個人相伴」這兩種結果之一會發生,對於「想要」而言,這種非此即彼的命運,實在令人感到過於沉重了。
2025/09/02
  就像前面談的「禁止面紗」的問題,在很多以「世俗主義」為理由禁止面紗的地方,都鮮少依相同的理由、用同樣嚴格的標準禁止十字架首飾。在這裡,問題顯然超過了「政府或私人是否有權基於世俗主義禁止宗教服裝」,更關於「何者被認定/如何認定為應該被禁止的前現代宗教」。
Thumbnail
2025/09/02
  就像前面談的「禁止面紗」的問題,在很多以「世俗主義」為理由禁止面紗的地方,都鮮少依相同的理由、用同樣嚴格的標準禁止十字架首飾。在這裡,問題顯然超過了「政府或私人是否有權基於世俗主義禁止宗教服裝」,更關於「何者被認定/如何認定為應該被禁止的前現代宗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總說自己是一座孤島。雖然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雖然並不真的能夠離群索居地獨自活著。再怎麼不需要出門的生活,仍然需要早餐店店員和便利商店店員的存在,還有他們身後系統的所有存在,這世界確實是由眾多人類組成。
Thumbnail
我總說自己是一座孤島。雖然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雖然並不真的能夠離群索居地獨自活著。再怎麼不需要出門的生活,仍然需要早餐店店員和便利商店店員的存在,還有他們身後系統的所有存在,這世界確實是由眾多人類組成。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當世界的無常,變成人類的失常時,您會想為這時代做點什麼?
Thumbnail
當世界的無常,變成人類的失常時,您會想為這時代做點什麼?
Thumbnail
我之前曾經提過社交斷捨離的概念,由於社交網路的快速和便利性,進而導致建立社交變得像吃速食一樣簡單,相反地,摧毀一段友誼,也僅需要點擊一個按鈕,雖然社交變得方便,但我們更應該定期檢視我們的社交情況,人類是群居的生物,沒有群體生活,對人類來說會是災難,但無效的社交,也對我們沒有太多幫助。
Thumbnail
我之前曾經提過社交斷捨離的概念,由於社交網路的快速和便利性,進而導致建立社交變得像吃速食一樣簡單,相反地,摧毀一段友誼,也僅需要點擊一個按鈕,雖然社交變得方便,但我們更應該定期檢視我們的社交情況,人類是群居的生物,沒有群體生活,對人類來說會是災難,但無效的社交,也對我們沒有太多幫助。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 Sherry Turkle 在她的代表作《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當中談到:孤獨是艱難的,然而孤獨也是必要的。 在數位時代下,很多人常感受到的兩大矛盾。孤獨對人有益,但現代人不會獨處;未來難以預測,於是不再相信未來。
Thumbnail
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 Sherry Turkle 在她的代表作《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當中談到:孤獨是艱難的,然而孤獨也是必要的。 在數位時代下,很多人常感受到的兩大矛盾。孤獨對人有益,但現代人不會獨處;未來難以預測,於是不再相信未來。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