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孤獨〉2025-10-02
在現代社會裡,我們會在一些看起來尋常的日子,被突如其來的低落感與孤獨感完全壟罩。那不是因為某個特定的挫折或失敗,而是一種更加無緣由的,既焦慮、又抽離的感受。
就算外面有著美好的陽光、街上一如往常熙熙攘攘,那些活力無法打進自己心中,它們與我無關,甚至不在我的世界裡存在。
數位生活創造一種更深的孤獨
為了排解那種低落與焦慮混雜的情緒,現代人下意識地掏出手機,透過滑社群網站或與AI對話來讓自己不必面對負面。但這種「好像有在做什麼」的感覺是空洞的,而且往往帶來更加負面的後果。
我們暫且不提演算法推送的那些聳動、刻意引發爭議的內容,光是看到社群上這種虛假的熱鬧感、AI那似人非人,彷彿在說話卻完全沒有理解的文字,沒被消滅的孤獨感就變得愈加強烈且令人無助。
本來,這些數位手段應該是「簡單方便的特效藥」,但在我們對它們產生抗藥性之後,如同恐怖谷效應,那種似人非人的東西讓我們產生生理性的反感。
這種噁心的虛假性甚至會回過頭來腐蝕我們對他者的素樸信任,一切「像是語言」的東西都變得不像語言,人開始不得不懷疑,世界上是否根本不存在可以共享的對象,彷彿所有可觸及的語言與聲音都如同AI、如同演算法篩選過的社群貼文一樣,只是以我們為中心的回聲室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真正的--如同我一般的人類。
數位獨我論與沒有生命經驗的他者
就像都市化之後,現代人在密集但與自己無關的城市人群間穿梭,「明明都是人,卻又都與我無關」的感覺強化了我們的孤獨感。如今的數位環境更創造了一種「除了我之外,沒有人存在於此」的「數位獨我論」。
我們當然可以「理性地想像」螢幕的另一端有另一個活生生的人,但我們對他一無所知,他是一個理智的、有溫度的人嗎?還是他是機器人、或者收錢辦事的公關公司帳號?又或者它只是另一個語言模型?
每個人成長成今日的模樣,都需要經歷他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然而,如今不只是我們沒辦法看見網路另一端的人的生命經驗、無從判斷他有沒有生命。甚至,哪怕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由於他把自己每天除了上班以外的時間都花在網路,他幾乎沒有瀏覽網路之外的生命經驗。
於是,哪怕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存在之於世界上的其他人,也早已與演算法或語言模型難以區分。自我與他者遙遠到,無法產生具有真實溫度與重量感的「關心」。
當我們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透過「下線」來更多地回到「真實世界」,尋求活生生的互動與具體的生命經驗時,現代社會的互動模式早已被數位軟體與網路社群給滲透,讓一切變得更加困難。
我們渴望與真實的人類互動,但要去哪裡遇見有可能了解自己的人類呢?我們上網搜尋,然後感到挫折、孤獨、無助、不知不覺之中放棄。我們走出房門,那裡陽光明媚、熙熙攘攘,卻沒有什麼令人感到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