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在時間中的張力〉2025-09-05
雖然我很希望自己的時間能夠完全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大方向上也確實如此,但如果想要確確實實在世界裡完成某些事情,終究有必須和人「對錶」搭配時間的情況。
於是,自我與他者在日曆上相遇,讓生活壟罩在一種日程構成的框架之中:什麼時間要交什麼文章、什麼時間要說明自己規劃的新課程、什麼時間要開學、什麼時間要開會、什麼時間要出遠門……
有時候感覺被日程追著跑,有時候,又像是必須等待日期的到來。我們依然是在做「自己要做的事」,但把鏡頭拉近,卻又好像不是這樣。
我想做這件事,但不見得是在這個時間做;原本安排好要做某事的時間,也可能因為別人的延宕,臨時被空出。舊的時間空了排不進新的事物被浪費,又需要生出新的--配合那已經不是當下想做的事的--時間。
時間延續的陷阱:不是短暫,就是永遠
計畫的週期一長、時間一久,想做某件事的感覺不可能隨時存在,人會週期性地喜歡與不喜歡一些事,會亢奮、會倦怠、會想要暫停下來……,尤其,在我們實際參與的過程中,前面提到的諸多意外會一一現身,令一切變得更加煩悶與苦澀。
人是充滿變化、活著、會思想的。但日曆卻彷彿要求我們成為自己的永恆雕像,清晰、可預期地固定在那。一件計畫一旦開始,除非可以在未來的某時某地完好地交辦(傳承)給其他人,否則就只有「結束」或「永遠做下去」兩種可能。
就像要一個首次談戀愛的青少年接受「有一天會分手」或「到死前都與這個人相伴」這兩種結果之一會發生,對於「想要」而言,這種非此即彼的命運,實在令人感到過於沉重了。
但一定程度來說,它是事實,在任何一件哪怕你多麼喜歡、期待的事情上,你都可能再一次地碰上這組張力,似乎不可能有一日能瀟灑地跳脫。跳脫,在那名青少年的眼光看來,或許不過是換了一個名字的分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