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懷疑會導致自己的能力、價值和決定產生反覆的質疑,進而引發內心的矛盾和情緒上的消耗。這種內耗往往表現為過度自我批評、對完美的追求、過度關注他人評價以及抑制真實情緒,導致持續焦慮、不安和自責感。
恐懼背後往往是因為自我懷疑升起。
- 對自己期望過高,完美主義傾向使每次達不到目標都會自我責備。
- 過度在意他人看法,導致焦慮和不安,擔心自己不被接受和表現不夠好。
- 情緒壓抑和忽視自身需求,使內在批判聲音不斷增強,產生自我否定。
- 習慣性懷疑自己的價值和努力是否被認可。
- 早年經歷和成長環境中受到忽視和過高期待,形成低自我價值感。
大腦具有可塑性,這種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
大腦可以透過經驗和學習不斷改變和重組。透過對自己重複正能量的語言,可以幫助大腦形成正向的思考模式,減少過去矛盾、恐懼和不安的負面情緒。這種自我暗示、正向心理暗示能夠及時中斷負面情緒的循環,促進心理健康和情緒穩定。
利用神經可塑性打造更積極健康的大腦連結
透過持續而且有意識重複正向的想法和語言,重塑大腦神經迴路,促進情緒和行為的正向改變。神經可塑性是大腦根據經驗和重複練習改變自身連結的能力,持續給予正向的語言暗示和正念覺察,可以削弱負面思考的神經通路,並強化正向思考的連結。- 持續練習正向自我對話,例如:以堅定的正向語言(「我能做到」、「我值得被愛」)取代自我懷疑和否定。
- 結合正念覺察,覺察負面情緒和想法時,不批評自己,而是用溫和且具有建設性的語言轉化,逐步改變對自己看法。
- 不斷重複這些語句和正念行為,使大腦形成穩定的正向神經網路。同時透過小目標習慣化行為(每日一段正向肯定)增強情緒調節和心理韌性。
當一個人能清楚詳細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尤其是使用正面語言時,可以幫助情緒從恐懼、不安轉為平穩。這種表達會促進大腦中理智思考區與情緒中心的連結,使我們能更掌控自己找到平撫情緒的方法,正向語言對恐懼的改變體現在潛意識的作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