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暫停的空間,才能更好地活在當下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給自己暫停的空間,才能更好地活在當下〉2025-10-24

 

  最近又開始被那種「被時間追趕」的感覺壟罩:訂好的車票、訂好的交稿日期、訂好的比賽日程、訂好的旅行計畫……,在上課日和其他既定行程之間,我們必須安插各式各樣的事情,好讓這些「訂好」可以順利地在未來落實。

 

  能完成、不會開天窗自然是好的,但問題是,我怎麼知道我那個時候是怎麼想的呢?又該怎麼--以一個連續性的個體的身分--從當下的這一刻,走到未來的那一刻呢?

  

不停地籌劃,被未來稀釋的生活

   以教育工作來說,雖然我很喜歡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但在那之前的籌備、下一個課程和活動的計畫、開會喬時間、聯絡工作夥伴跟家長這些事,對我來說卻非常消耗。

 

  而且它們是綿延的,學期才剛開始,除了每次的備課之外,已經要開始籌畫寒假活動;而不久之前,我們才剛從暑假活動的一些收尾工作中回來。

 

  雖然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些時光也可以算是「充實」,但總覺得節奏並不屬於自己,「當下」被未來與過去、被必須與其他人反覆「對錶」的社會時間給稀釋到了並不算是擁有的程度。

 

  按理說,這些已經確定下來的行程能給人明確的方向,但它們使得我們無心感受與記憶過程,反倒像是卡在時光的隙縫。當下被稀釋的同時,也稀釋了真實的存活。

  

適時減負,才能再次向前走

   上學期結束前,其中一門課的夥伴告訴我他需要休息一下,暫時不繼續一起帶那一門課。當時我表示理解,但更多的是設身處地去想工作數年、且同時要帶孩子的他的狀態。

 

  最近重新思考自己的狀態時,我想,我也應該要有這樣的考量,去找到一個幫自己減少負荷,找到更多自由感的新平衡點。

 

  「負荷太大」這件事,不見得總是因為時間塞得太滿,一下子體力和心力沒辦法處理。有時,重點在於看不見盡頭,滾輪不停滾動,沒有可以真正休息的空間。

 

  我們需要為自己找到一個暫停的時刻,一個寧靜的、屬於自己的角落。就像回到充電座上休息的電子設備、到基地換好裝備再重新出發。否則,看起來理所當然、順著路標爬上階梯,又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不知不覺變成行屍走肉,太習慣地往未反思的方向行走。

 

  就像有些人主張的「gap year」。不見得要一年,但人需要減壓到一定的程度,讓自己重新想想什麼是自己當下真的要做的事,什麼只是在服務那些已經排定的行事曆日程。主動留下空間,才能在未來重新填上想去的地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5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8
  為了要避免那種「用達不到的標準逼迫自己」或讓自己經常陷入目標完成不了的緊張或挫折中,我會主張不要把標準訂在自己做不到或太費力的位置。 但如果從良率或達成度的角度來看,不管你做了八成、做了五成還是只做了兩成,你都已經「產出」了一些成果,都已經達成了一部分的目標。
2025/10/08
  為了要避免那種「用達不到的標準逼迫自己」或讓自己經常陷入目標完成不了的緊張或挫折中,我會主張不要把標準訂在自己做不到或太費力的位置。 但如果從良率或達成度的角度來看,不管你做了八成、做了五成還是只做了兩成,你都已經「產出」了一些成果,都已經達成了一部分的目標。
2025/09/26
  你為自己設定了一組目標,「假設」自己達到目標會比較滿足、充實,並且「假設」之所以感到沒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滑太多手機。所以你開始實際地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你「實驗性地」把手機留在客廳不帶進書房和臥室,「實驗性地」安排了簡短但確實的早晨運動計畫,試試看它們是否真的讓你感覺更好。
Thumbnail
2025/09/26
  你為自己設定了一組目標,「假設」自己達到目標會比較滿足、充實,並且「假設」之所以感到沒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滑太多手機。所以你開始實際地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你「實驗性地」把手機留在客廳不帶進書房和臥室,「實驗性地」安排了簡短但確實的早晨運動計畫,試試看它們是否真的讓你感覺更好。
Thumbnail
2025/09/23
  無論是出門運動、或者做好一份簡報、完成一篇文章,如果能夠在早晨完成一件大事,你會感覺後續一整天都更加輕鬆自由。因為,你知道你已經完成了一項今天的「主線任務」,所以接下來整天完成的一切,都更像錦上添花,而不是急匆匆地完成代辦事項。
2025/09/23
  無論是出門運動、或者做好一份簡報、完成一篇文章,如果能夠在早晨完成一件大事,你會感覺後續一整天都更加輕鬆自由。因為,你知道你已經完成了一項今天的「主線任務」,所以接下來整天完成的一切,都更像錦上添花,而不是急匆匆地完成代辦事項。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呼吸和眨眼之間,在代辦清單和日常行程之間。在醒來和起床之間,在躺下和入睡之間,在思緒和文字之間,在循環扇的風聲和寂靜無聲之間,在按下手機側面開關和指紋解鎖螢幕之間。在需要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之間,在應該做的事和最後真正去做的事之間。
Thumbnail
在呼吸和眨眼之間,在代辦清單和日常行程之間。在醒來和起床之間,在躺下和入睡之間,在思緒和文字之間,在循環扇的風聲和寂靜無聲之間,在按下手機側面開關和指紋解鎖螢幕之間。在需要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之間,在應該做的事和最後真正去做的事之間。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我所看待的「自由」是一種有餘裕的狀態,餘裕並不是偷懶,而是讓自己有充電的時間。自律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因此不必區分工作和生活,每一刻都是我之為我的展現。—摘自《給未來的讀者》」
Thumbnail
「我所看待的「自由」是一種有餘裕的狀態,餘裕並不是偷懶,而是讓自己有充電的時間。自律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因此不必區分工作和生活,每一刻都是我之為我的展現。—摘自《給未來的讀者》」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利用獨處來釋放自己,調整生活的節奏,重新思考目前的生活,並重新架構時間和空間。透過這篇文章,您可以瞭解到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一段空白時間,並重新活出新生活。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利用獨處來釋放自己,調整生活的節奏,重新思考目前的生活,並重新架構時間和空間。透過這篇文章,您可以瞭解到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一段空白時間,並重新活出新生活。
Thumbnail
下午把生活步調放慢,刻意什麼都不做,就讓自己望著窗外的院子發呆,好像好久沒有發呆了⋯。享受寧靜時光,讓思緒放鬆,暫時沈浸在深深的思念裡,接著準備迎接忙碌的生活。
Thumbnail
下午把生活步調放慢,刻意什麼都不做,就讓自己望著窗外的院子發呆,好像好久沒有發呆了⋯。享受寧靜時光,讓思緒放鬆,暫時沈浸在深深的思念裡,接著準備迎接忙碌的生活。
Thumbnail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 平時工作總是一天忙過一天 到假日能走入山林時,也硬要犠牲休息的時間 我一直處於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裡 只是,偶爾我也會進入什麼事都不想做的狀態 明明天氣很好,就是不想出門拍照 明明滑著手機,卻不想認真的去打一篇文章 跟心情完全無關,就只是想耍廢 這陣子可能也因為腳的
Thumbnail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 平時工作總是一天忙過一天 到假日能走入山林時,也硬要犠牲休息的時間 我一直處於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裡 只是,偶爾我也會進入什麼事都不想做的狀態 明明天氣很好,就是不想出門拍照 明明滑著手機,卻不想認真的去打一篇文章 跟心情完全無關,就只是想耍廢 這陣子可能也因為腳的
Thumbnail
大部分的時候,總覺得... 被困住了,或許工作、房貸、各種生活壓力... 各種雜念... 好似總是無法自由的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每當這樣的念頭出現,可以試著,在這樣的時刻... 暫停一下,給自己幾秒鐘... 當下,提醒自己,「打斷枷鎖」!
Thumbnail
大部分的時候,總覺得... 被困住了,或許工作、房貸、各種生活壓力... 各種雜念... 好似總是無法自由的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每當這樣的念頭出現,可以試著,在這樣的時刻... 暫停一下,給自己幾秒鐘... 當下,提醒自己,「打斷枷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