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暫停的空間,才能更好地活在當下〉2025-10-24
最近又開始被那種「被時間追趕」的感覺壟罩:訂好的車票、訂好的交稿日期、訂好的比賽日程、訂好的旅行計畫……,在上課日和其他既定行程之間,我們必須安插各式各樣的事情,好讓這些「訂好」可以順利地在未來落實。
能完成、不會開天窗自然是好的,但問題是,我怎麼知道我那個時候是怎麼想的呢?又該怎麼--以一個連續性的個體的身分--從當下的這一刻,走到未來的那一刻呢?
不停地籌劃,被未來稀釋的生活
以教育工作來說,雖然我很喜歡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但在那之前的籌備、下一個課程和活動的計畫、開會喬時間、聯絡工作夥伴跟家長這些事,對我來說卻非常消耗。
而且它們是綿延的,學期才剛開始,除了每次的備課之外,已經要開始籌畫寒假活動;而不久之前,我們才剛從暑假活動的一些收尾工作中回來。
雖然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些時光也可以算是「充實」,但總覺得節奏並不屬於自己,「當下」被未來與過去、被必須與其他人反覆「對錶」的社會時間給稀釋到了並不算是擁有的程度。
按理說,這些已經確定下來的行程能給人明確的方向,但它們使得我們無心感受與記憶過程,反倒像是卡在時光的隙縫。當下被稀釋的同時,也稀釋了真實的存活。
適時減負,才能再次向前走
上學期結束前,其中一門課的夥伴告訴我他需要休息一下,暫時不繼續一起帶那一門課。當時我表示理解,但更多的是設身處地去想工作數年、且同時要帶孩子的他的狀態。
最近重新思考自己的狀態時,我想,我也應該要有這樣的考量,去找到一個幫自己減少負荷,找到更多自由感的新平衡點。
「負荷太大」這件事,不見得總是因為時間塞得太滿,一下子體力和心力沒辦法處理。有時,重點在於看不見盡頭,滾輪不停滾動,沒有可以真正休息的空間。
我們需要為自己找到一個暫停的時刻,一個寧靜的、屬於自己的角落。就像回到充電座上休息的電子設備、到基地換好裝備再重新出發。否則,看起來理所當然、順著路標爬上階梯,又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不知不覺變成行屍走肉,太習慣地往未反思的方向行走。
就像有些人主張的「gap year」。不見得要一年,但人需要減壓到一定的程度,讓自己重新想想什麼是自己當下真的要做的事,什麼只是在服務那些已經排定的行事曆日程。主動留下空間,才能在未來重新填上想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