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間》尾聲:反省,持續微調你的每一天〉2025-09-26
在經歷了前面的「設置每日精華」、「保持雷射專注」、以及各種提振活力的方法之後,這本書想要介紹的所有方法已經大致都梳理過了一遍。如果你有從中找出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展開實踐,相信你已經不知不覺生出了一些過去沒想過自己能夠擁有的個人時間,開始做一些一直想做卻總是「以後再說」的事。
不過,一個更好的消息是,無論到目前為止的成效如何,你都還有機會讓自己更進一步。因為這個「生時間」的過程不只是一個時間管理或養成習慣的事情,也是一段更認識自己、進而更加實現自己的旅程。
所以,最後我們要來談一談的是最後一個步驟:「反省」,或者說--有方法地持續微調屬於你自己的「生時間系統」。
用「科學精神」面對自己
在中文的語言習慣裡面,「反省」或「反思」聽起來很像是要尋找並檢討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但在這裡,我們可以先不要急著用批評的角度來檢視自己,而是以一種帶有進步目標與好奇心的「科學精神」,思考自己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反省」大致拆成四個步驟:觀察、假設、實驗、紀錄。譬如說,一開始,你可能會「觀察」到自己每天都覺得疲憊、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能透過報復性熬夜來讓自己暫時放鬆,隔天卻變得更累、更加厭世。
然後,你為自己設定了一組目標,「假設」自己達到目標會比較滿足、充實,並且「假設」之所以感到沒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滑太多手機。所以你開始實際地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你「實驗性地」把手機留在客廳不帶進書房和臥室,「實驗性地」安排了簡短但確實的早晨運動計畫,試試看它們是否真的讓你感覺更好。
開始這麼做之後,你也每天或每週記錄自己使用的策略、成效與感受,寫下那些實際進步的地方,以及對自己來說太勉強,無法施行的方法。
在一段時間的實驗與記錄,根據這些結果,你可以微調或大幅改變你的方法。拿掉那些不適合自己的,加入更多你想為自己完成的事,確認行事曆中每件事情都是你真的想做(或為了個人長期目標必須要做),然後,設定新的假設、繼續下一波的實驗(實踐)……
從那些小小的成功開始
在書中,除了方法與成效的記錄外,作者也希望我們能一併記下「今日感激的片刻」。作者認為,這個記錄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實驗結果產生「好的偏見」,因為改變生活預設值會遇到很多阻力,「感恩」的行為會讓我們專注於那些好的改變和成功的部份,讓我們更有動力繼續進步。(這部分,可以參考我過去寫過的關於「3件好事」與「感謝日記」的文章)
事實上,任何的方法都不會一下子就讓你的人生天翻地覆地改變。但是當我們把焦點放在那些好的地方,我們會注意到自己正在一點一點地進步,自己的日常正一點一點地變成自己更想要過的樣子。
練習時間管理就像學習任何一個語言或新技能,除了需要理解部分的方法之外,最重要的是你必須不斷地實踐,才能夠一天比一天更加熟練、表現得更加自然。
在學習語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因為怕尷尬或怕失敗而不敢說,或想要讓自己準備更充分、更厲害時才敢開口。但事實是,與人進行口語對談,是讓一個語言快速進步的最有效方法,愈是不敢說,你離「做好準備」就距離愈遠。
所以,從現在開始計畫你的一天、練習你的生時間方法吧!一開始效果不彰一點關係也沒有,所有的成敗都會變成你未來做更好計畫的重要「實驗資料」。
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或者一個禮拜裡面其中有兩天進步一點點),一年之後,你會發現你的日常生活比去年更加接近你的理想,然後,你也會有更多的餘裕,去做更進一步的計畫與改變。
一切,都從最初的小小一步開始!
延伸閱讀:
〈《生時間》:別讓「預設值」花掉你的人生,為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生時間」〉
〈《生時間》「精華」篇(一):三種策略,選擇你的精華〉
〈《生時間》「雷射」篇(一):重設預設值,把「應有的」障礙加回來〉
〈《生時間》「提振活力」篇(一):身體是專注力的根本〉
〈”Three good things”:一個簡單的正向心理學練習〉
〈「感謝日記」,與生活中還是難受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