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初當經理時有人告訴我這些就好了:《管理的法則》讀後實踐指南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Photo by Author

Photo by Author

書籍及作者介紹

如果要說職涯中那個避也避不開的「天坑」,「管理」這個詞絕對榜上有名。回想一下,從學校到出社會,幾乎沒有人系統性地教過我們這件事。公司看重的,是你的專業能力,卻很少在你升職後,教授你什麼才叫「管理」。但現實是,只要你想在職涯上更進一步,管理就是一道你非跨過去不可的坎。當決定往上爬的那一刻起,我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靠單點的專業技能打天下,而是必須學會如何管理一個團隊,甚至是管理自己。

還沒坐上那個位子時,我也曾天真地以為,所謂「管理」,不過就是動動嘴皮子、開開會,反正不用自己動手做事。但當我真正坐上這個位子,才發現事情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樣。日子一久,挫敗感排山倒海而來,總覺得自己怎麼做都錯:

  • 團隊效率始終拉不起來
  • 交付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 整個團隊士氣低落,死氣沉沉

我腦中充滿了問號:為什麼當初那個「動動嘴皮子」的工作,會變得如此困難?這到底是團隊的問題,還是我根本就用錯了方法?在無數次深夜反思後,我做了一個決定:停止向外歸咎,而是向內探尋。與其抱怨團隊,不如先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管理者。我決定從書中尋找答案,看看世界上其他的主管們,究竟是怎麼做的,我相信我能從中書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在這樣的契機下,我遇見了這本由理查.譚普勒(Richard Templar)所著的《管理的法則》(The Rules of Management)。

這本書很特別,它不像其他管理學書籍那樣充滿高深理論,也不會給你一堆複雜的技巧和方法。相反地,它像一本「管理者的智慧語錄」,作者在書中列出了數百條精煉的法則。它的目的不是要你死記,而是提供一個又一個的「行為規則」,讓你對照自己的日常工作,反思:「這一點,我做到了嗎?」因為每條法則都極其簡單、直白,讓這本書讀起來毫不費力,非常適合忙碌的管理者。

書中的法則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管理團隊」與「管理自己」。由於篇幅有限,這篇文章只會聚焦在「管理團隊」的部份,我會從中精選出幾條最觸動我、也最實用的法則,並結合我自己的實戰經驗(無論是成功的還是踩過的坑),希望能幫助你更容易地理解這些智慧,並將它們融入到你的管理工作中。

希望接下來的分享,能為同樣在管理路上感到困惑的你,帶來一些啟發。


團隊管理的法則

在深入介紹書中的法則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個徹底顛覆我過去認知的核心觀念。這也是作者 Richard Templar 對「管理」的根本看法。

為什麼要先提這個?因為它和我,甚至可能和大多數人的直覺都完全相反。過去我總認為,管理就是要「管好」團隊裡的每一個人。但作者卻直言不諱地指出,這是一個誤區。他眼中的管理是:

管理者的真正角色是管理「流程」,而不是「人」。

這句話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該如何理解呢?我的體會是:管理者的工作,是去建立一個「好的系統」,讓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能在這個系統的支持下,順利地完成工作。

這種思維的重心,不是去「單點優化」某個超級明星員工,也不是用 KPI 去緊盯每一個人。恰恰相反,它著重於提升整個團隊的「平均能力」。換句話說,管理者要做的不是揮著鞭子催促跑得最慢的人,而是鋪一條平坦好走的路,讓每個人都能跑得更輕鬆、更有效率。

當我們把焦點從「人」轉移到「流程」和「系統」,管理者的核心任務就變得非常清晰了:制定有效的策略和規則,打造一個能讓團隊專注於高價值工作的環境,保護他們免受各種外來噪音的干擾,避免他們為了應付瑣事而偏離真正重要的目標。

作者書中的每一條法則,都圍繞著這個核心理念展開。它們教的不是如何「對付」員工,而是如何建立或優化你的「管理系統」,同時也是你員工的「工作系統」。

理解了這個大前提後,接下來,就讓我為你介紹我從書中精選出的六條法則。這六條法則,坦白說,每一條都正中我的痛點,也是我至今仍在努力學習和實踐箇中的課題。它們分別是:

  1. 讓團隊在工作中投入
  2. 舉行有效的會議
  3. 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4. 表現出對的團隊的信任
  5. 聽取他人的想法
  6. 訓練團隊帶著解決方案來找你

接下來,讓我們一條一條來看。


法則1: 讓團隊在工作中投入

法則精髓:人只會為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賣命,而對無意義的工作敷衍了事。

相信在職場打滾的你,一定明白這個道理。回想一下,當你接到一份自己夢寐以求的專案時,是不是感覺自己像開了外掛,不用主管催,也會熬夜把它做到最好?這就是「意義」帶來的驅動力。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反駁:「道理我都懂,但現實哪有那麼多『夢寐以求』的工作?大部分時候,我們做的都只是枯燥的例行公事而已。」

我完全理解這種想法,因為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但作者提醒我們,所謂的「意義」,不一定是要做改變世界的大事。很多時候,它只是需要管理者多做一步:把工作的「正面結果」,提前展現給你的團隊看。

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努力並非只是為公司財報上的一個數字賣命,而是能真正幫助到某個人、解決某個問題。

  • 舉個例子: 如果你的團隊是軟體開發,不要只告訴他們「我們要開發一個新功能」。多說一句:「這個功能上線後,客戶就不用再手動整理幾百行的 Excel 表格,每天可以準時下班陪家人了。」
  • 再舉個例子: 如果你的團隊是麵包師傅,不要只說「今天的目標是做出 500 個麵包」。多說一句:「我們的麵包,能讓附近趕著上班的鄰居和上學的孩子,都能吃上熱騰騰的早餐,元氣滿滿地開始新的一天。」

你看,工作內容本身沒變,但加上了這層「意義」的濾鏡後,感覺是不是完全不同了?

所以,這條法則真正要挑戰的,是我們管理者分配工作時的「慣性」。我們是只會冷冰冰地說「你,去做這件事」,還是願意多花三十秒,為這項工作賦予它應有的價值與意義?

這時,一定會有管理者跳出來說:「我哪有時間搞這些虛的?我還要見客戶、向上報告、開各種會...忙都忙死了!」

說實話,我以前也拿過完全一樣的藉口。 但當我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時,我會問自己:作為一個管理者,我的核心職責到底是什麼?是讓自己看起來很忙,還是想辦法讓團隊更高效、更有動力地完成工作?

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它完全取決於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以及你對工作優先級的排序。

再退一步說,在分配任務時,多說一句「這項工作能幫助到誰」,真的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嗎?或者,這只是我們懶得多想、不願多做一步的託辭呢?

這是我從這條法則中,得到最深刻的反思。


法則2: 舉行有效的會議

法則精髓:沒有結果的會議只是浪費與會者的生命

你是否也經歷過這種「靈魂出竅」的會議?會議前和會議後,世界沒有任何改變。一群人走進會議室,熱烈(或沉悶)地討論了兩小時,然後魚貫而出,卻沒有帶走任何結論,也沒有下一步的具體行動。大家只是失去了一下午的寶貴工作時間。

這種無效會議,簡直是職場的瘟疫。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要讓會議有效,關鍵只有一個:在會議開始前,就明確定義它的「目標」。並在會議過程中,像雷達一樣時刻鎖定這個目標,一旦達成,就果斷結束,把時間還給大家。

作者認為,一場「正當」的會議,其目的不出以下四種:

  • 建立並凝聚團隊
  • 傳達訊息
  • 腦力激盪 (並做出決策)
  • 收集訊息 (並做出決策)

我們在發起會議時,必須先想清楚:「我這次開會,到底是為了以上哪一個目的?」然後再往下思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會議結束時,我希望看到什麼具體的產出?」

  • 如果目的是「收集資訊」: 我具體想知道什麼?是專案進度?工作卡在哪?還是潛在的風險?會議結束時,我希望得到一份風險清單嗎?
  • 如果目的是「腦力激盪」: 我希望大家圍繞哪個主題發想?會議結束時,我期待得到一黑板的點子,還是三個初步的方向?

這條法則,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過去開會時的草率。很多時候,我只是腦中有一個模糊的「議題」需要討論,就匆匆訂下會議室,卻從未深思會議結束時,我到底想要什麼「結果」。

我來分享一個我踩過的坑。 不久前,我為一個新專案舉行內部啟動會議。表面上看,會議目標很明確,就是「傳達訊息」。但我在會前,卻沒有仔細思考「我的團隊需要從這場會議中獲得哪些具體資訊才能開始工作」。結果,會議雖然順利開完,但會後團隊成員還是一頭霧水,圍著我問各種基本問題,專案根本無法順利啟動。這場會議,基本上白開了。

這條法則教會我:永遠不要用「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去開會。 身為會議的發起人,你就是船長,你必須在開船前就清楚知道目的地在哪裡。否則,你只是帶著一群人,在時間的汪洋中漫無目的地漂流。


法則3: 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法則精髓:保持愉快、體貼、禮貌和樂於助人,這是你的工作,也是你的責任。

作者在書中提醒所有管理者一個殘酷的真相:沒有團隊,你什麼都不是。 他們是你達成目標最重要的資產和武器。

然而,許多剛晉升的管理者(包括過去的我),很容易陷入一個迷思。因為自己是團隊裡專業能力最強的人,所以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超人情結」——覺得自己比所有人都強,團隊能力很差,要是他們不做,我自己跳下去也能搞定。

這種想法或許在短期內能解決問題,但卻是管理者最危險的毒藥。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天 24 小時,這是最公平也最殘酷的限制。 管理者的價值,從來不是自己能完成多少事,而是能槓桿多少人的力量,去完成遠超個人能力的大事。而團隊,就是你最大的槓桿。

因此,管理者的核心思考,必須從「自己下場打拼」,轉變為「如何留住優秀的團隊成員,並讓他們願意為共同目標而努力」。

要如何做到?答案就藏在那句看似簡單的法則精髓裡。試想一下,誰會願意在一個氣氛緊張、彼此不尊重、求助無門的環境下長期工作?答案是:沒有人。或者說,只有那些沒能力離開的人,才會留下來。

這就引出了一個常見的管理謬論:「人走了,再補一個就行了。」

我對這種「把人當零件」的觀點,持完全反對的態度。原因有二:

  1. 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 一個氛圍不佳的團隊,最先離開的永遠是那些最有能力、選擇最多的優秀人才。留下來的人能力參差,團隊戰力只會越來越弱。
  2. 隱性成本極高: 招募、面試、錄用新人,本身就是一件極其耗時費力的事。而一位新人從入職到完全融入團隊、發揮戰力,通常需要數月的磨合期。這段時間的效率損失,對整個團隊都是巨大的拖累。

一個不斷流失人才的團隊,就像一個底部漏水的桶。你作為管理者,就算再努力往裡倒水(招新人),桶裡的水位(團隊戰力)也永遠無法提升。

所以,學會創建一個讓成員感到安全、被尊重、能發揮所長的良好環境,是每一位成熟管理者都必須掌握的技能。請記住,團隊成員不是可以隨意替換的「人力資源」,他們是與你並肩作戰的「夥伴」。


法則4: 表現出你對團隊的信任

法則精髓:沒必要質疑自己挑選、僱用、訓練的人

身為管理者,我們內心深處是否都有一個不敢說出口的恐懼:害怕被團隊成員「背刺」?

老實說,我認為完全沒有這種擔憂,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作者提出了一個有如當頭棒喝的觀點:信任的崩塌,往往不是從團隊的背叛開始,而是從管理者流露出不信任的那一刻開始。 換句話說,你的懷疑,恰恰會催生出你最害怕的「背叛」,這是一個可怕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當我們在工作上,選擇先給予信任——在他們做得好時大方表揚,在他們犯錯時,不是追究責罵,而是坐下來一起復盤錯誤,思考如何改善——團隊會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持、被賦能的。反之,如果我們處處設防,語帶質疑,團隊成員也會感受到那份不信任,進而選擇自我保護,甚至真的做出符合你「預期」的行為。

那麼,具體該如何「表現出信任」呢?

坦白說,我一開始也沒有什麼靈丹妙藥。但我後來體悟到,建立信任,或許根本沒有什麼複雜的「方法」,它靠的是最樸素的行動:投入時間。

這意味著,我必須刻意地從自己的報告、會議和各種雜事中抽身,固定地分配出時間,去真正了解團隊成員的工作狀況和挑戰。這不僅僅是走過去問一句「有什麼問題嗎?」,而是讓他們感受到,即使管理者再忙,也願意為他們停下腳步,關心他們是否需要幫助。

這個行動本身,就在傳遞一個強而有力的訊號:「我很忙,但你比我的忙碌更重要。」

這遠比在他們效率低下時,一味指責,卻從不伸出援手,來得更有力量。

我現在正努力用這種「先給予,再收穫」的心態來管理團隊。因為我慢慢明白,信任不是單向的要求,而是一種雙向的回應。 當你先伸出信任之手,才有可能收穫團隊緊握的回應。


法則5: 聽取他人的想法

法則精髓:離砲火最近的人,才最清楚戰場的真實樣貌

許多管理者(特別是因專業能力優秀而晉升的人)很容易掉入一個危險的陷阱:「我最懂」的錯覺。 因為過去的成功經驗,讓我們下意識地認為自己比團隊成員知道得更多、看得更遠。

但作者一語道破了我們的盲點:我們坐在舒適的冷氣房裡,看的是報表、數據和PPT,我們看到的是「結果」。而員工,是每天在第一線親手處理事務的人,他們面對的是流程的卡點、工具的彆扭、客戶的抱怨,他們體驗的是「過程」。那些最真實、最細微的問題,絕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的管理者能憑空想像出來的。

因此,管理者若想真正改善效率、解決問題,更正確的做法就是走進現場,去傾聽成員們的聲音及建議。只有親身去了解,你才能分辨:

  • 他們遇到的困難,到底是偶發事件還是系統性問題?
  • 他們提出的建議,背後的核心訴求是什麼?是真的為團隊好,還只是想讓自己輕鬆一點(自肥)?

只有在現場,你才能從雜音中辨識出真正有價值的訊號。

然而,作者也給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提醒:傾聽,不代表照單全收。

這也正是管理者的價值所在。你的工作不是成為一個「點子實現機」,而是成為一個「策略過濾器」。當團隊提出想法時,你需要運用你的經驗和全局觀去權衡:

  • 這個想法能產生的價值有多大?
  • 實現它需要付出的代價(時間、金錢、人力)是多少?
  • 這件事的優先級,在所有待辦事項中排第幾?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一個點子聽起來很棒,就腦袋一熱,立刻要求團隊去執行。一個未經深思熟慮的決策,往往比什麼都不做更糟糕。

這條法則的智慧在於它的平衡:既要有放下身段、走進第一線的謙遜,又要有做出最終決定的策略高度與決斷力。 這,才是一個真正成熟的管理者。


法則6: 訓練團隊帶著解決方案來找你

法則精髓:你的職責是培養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親自解決所有問題。

當你的團隊成員遇到困難時,你最常聽到的是什麼?是不是這些話:

  • 「這個功能做不了。」
  • 「那個 Bug 我無法重現。」
  • 「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這些對話,我經歷過無數次。每次我詢問進度或問題狀況時,得到的往往是抱怨和一句「我不知道」。他們彷彿把問題像燙手山芋一樣丟給我,期待我給出一個神奇的答案,好讓他們能從這件棘手的麻煩中解脫。更有甚者,他們會對問題保持沉默,直到火燒屁股,才把一個更大的爛攤子交到你手上。

長此以往,管理者就會淪為團隊的「首席客服」和「答案提供機」,自己的時間被無數瑣碎的問題切割得支離破碎。

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作者提供了一個極其有效,但需要管理者「忍住」的方法:停止直接給答案。

當下屬帶著問題來找你時,不要再習慣性地跳進去幫他們思考。你要做的,是透過反問來啟動他們自己的思考引擎。我最近一直在實踐一個「黃金提問」:

「聽起來確實很棘手。針對這個問題,你目前有想到哪一兩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嗎?哪怕還不成熟也沒關係。」

這個提問有幾個巧妙之處:

  1. 先表示同理(「聽起來確實很棘手」),降低對方的防備心。
  2. 直接要求方案(「你目前有想到...」),將思考的責任拋回去。
  3. 降低期望值(「哪怕還不成熟也沒關係」),鼓勵對方勇敢開口,不怕說錯。

當我開始在工作中這樣提問時,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發現很多下屬並不是「不能」思考,而是「懶得」或「不敢」思考。透過這樣的引導,我能更容易地發現他們的潛力,激發他們的創意。

我的角色,從一個「給答案的人」,轉變成了一個「教練」。我只需要在他們思考卡關時,給予一點提示;在他們方向跑偏時,幫忙修正航道。最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營造一個安全的溝通氛圍,肯定他們提出的任何想法(即使不可行),消除他們「怕說錯」的壓力。

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團隊成員走進我辦公室時,開口的第一句話會是:「老闆,我遇到一個問題,這是我想到的三個解決方案,想聽聽你的意見,看哪個更合適。」

到那一天,我就知道,我成功了。


後記

整理這篇文章的過程,對我而言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

《管理的法則》這本書提供了上百條法則,但它並非一本必須逐字遵守的死板教條。我更願意將它視為一個內容豐富的「思維寶盒」。我們作為管理者,工作不是要精通裡面的每一件工具,而是要在面對不同挑戰時,懂得按照自己當前的狀況,應用及調整最合適的法則。

在文章中,我主要分享了關於「團隊管理」的法則,因為這是我們最直接的痛點。但說實話,書中後半部關於「管理自己」的法則,對我個人的意義和價值甚至更大。

畢竟,一個連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又要如何去管理一個團隊呢? 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壓力、身體等這些方面的修煉,才是一切管理的根基。

所以,如果今天的分享讓你有所觸動,或讓你開始反思自己的管理風格,那麼我真心且強烈地建議你,親自去讀一讀這本《管理的法則》這本書,相信你會有更多收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eng Wong的沙龍
9會員
65內容數
閱讀是為了通過書本認識世界、獲取靈感和改善自己或身邊的人的生活。在此主要分享一些我自己從書中獲得的一些靈感、啟發、見解等內容
Seng W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23
本文探討自主思考的重要性,並提供建立自主思考系統的三個步驟:拉高視角、打破框架和擁抱不完美。文章也區分三種類型的問題:簡單脈絡、繁雜脈絡和錯綜複雜脈絡,並建議如何應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最後,文章強調了保持好奇心和多問『為什麼』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8/23
本文探討自主思考的重要性,並提供建立自主思考系統的三個步驟:拉高視角、打破框架和擁抱不完美。文章也區分三種類型的問題:簡單脈絡、繁雜脈絡和錯綜複雜脈絡,並建議如何應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最後,文章強調了保持好奇心和多問『為什麼』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8/16
我以為決定是我自己作出的,但是原來別人已經為我安排好了。
Thumbnail
2025/08/16
我以為決定是我自己作出的,但是原來別人已經為我安排好了。
Thumbnail
2024/12/10
不經不覺,我已經快要進入中年的時間,因此也需要開始面對所謂的「中年危機」。或許每個人面對的中年危機並不相同,我在此所面臨的問題包括身體機能的衰退,同時也包括在工作上的左右為難。正因為我開始有了這些煩惱,才讓我覺得需要學習如何面對自己人生接下來的時間。《重啟人生》這本書剛好給了我這方面的啟啟發。
Thumbnail
2024/12/10
不經不覺,我已經快要進入中年的時間,因此也需要開始面對所謂的「中年危機」。或許每個人面對的中年危機並不相同,我在此所面臨的問題包括身體機能的衰退,同時也包括在工作上的左右為難。正因為我開始有了這些煩惱,才讓我覺得需要學習如何面對自己人生接下來的時間。《重啟人生》這本書剛好給了我這方面的啟啟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點時成金的五色時間管理》的心得,學習並應用五色時間管理法,平衡生活、工作、學習、愛和個人成長。並說明如何運用書中概念改善時間管理,例如:安排閒置時間、善用碎片時間、設定微小目標等,最終養成運動、早睡早起等好習慣。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點時成金的五色時間管理》的心得,學習並應用五色時間管理法,平衡生活、工作、學習、愛和個人成長。並說明如何運用書中概念改善時間管理,例如:安排閒置時間、善用碎片時間、設定微小目標等,最終養成運動、早睡早起等好習慣。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想過以後退休要做什麼呢? 是工作到退休之後再想, 還是等中樂透? 作者告訴我們, 善用下班後的黃金四小時,打造你的第二人生, 無論你是學習、發展興趣、創業、自我成長, 只要你開始掌握時間, 你就能從社畜變社虎,跳脫倉鼠人生。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想過以後退休要做什麼呢? 是工作到退休之後再想, 還是等中樂透? 作者告訴我們, 善用下班後的黃金四小時,打造你的第二人生, 無論你是學習、發展興趣、創業、自我成長, 只要你開始掌握時間, 你就能從社畜變社虎,跳脫倉鼠人生。
Thumbnail
現代許多人都說,人生下班才開始,我想《原子時間》這本書的作者柳韓彬真真是這句話的最佳代言人。本業獸醫的她,利用下班後的晚間4小時,嘗試並經營多采多姿的副業。這本書是柳醫生分享她的下班時間管理術,鼓勵大家匯聚散落的時間碎片,重新組織規劃,為自己打造下班後的第二人生。
Thumbnail
現代許多人都說,人生下班才開始,我想《原子時間》這本書的作者柳韓彬真真是這句話的最佳代言人。本業獸醫的她,利用下班後的晚間4小時,嘗試並經營多采多姿的副業。這本書是柳醫生分享她的下班時間管理術,鼓勵大家匯聚散落的時間碎片,重新組織規劃,為自己打造下班後的第二人生。
Thumbnail
開篇先釐清一點:《工作焦慮》這本書的中文副標其實有些誤導,因為實際上的英文副標翻譯後應該是「8個協助團隊建立韌性、處理不確定性及完成任務的策略」,整本書內容TA其實是公司領導人及團隊主管,教導他們須正視職場壓力所帶來的人才流失,並因此可採取的應對策略。
Thumbnail
開篇先釐清一點:《工作焦慮》這本書的中文副標其實有些誤導,因為實際上的英文副標翻譯後應該是「8個協助團隊建立韌性、處理不確定性及完成任務的策略」,整本書內容TA其實是公司領導人及團隊主管,教導他們須正視職場壓力所帶來的人才流失,並因此可採取的應對策略。
Thumbnail
上班族最怕什麼?我個人最害怕懸而未決的進度,讓專案遲遲推展不開,最終下場就是自己跟團隊夥伴眉頭深鎖,一籌莫展。而造成這種狀況的濫觴,通常起於各種身不由己的冗長會議,歷經3個多小時的東拉西扯,會議結論是「留待下次會議做更深入說明」或「往更上層會議呈報」。
Thumbnail
上班族最怕什麼?我個人最害怕懸而未決的進度,讓專案遲遲推展不開,最終下場就是自己跟團隊夥伴眉頭深鎖,一籌莫展。而造成這種狀況的濫觴,通常起於各種身不由己的冗長會議,歷經3個多小時的東拉西扯,會議結論是「留待下次會議做更深入說明」或「往更上層會議呈報」。
Thumbnail
從本書的最後往前看,或許Netflix文化的新物種,在亞洲屬於威權或習慣至上而下的文化框架下,非常的難以生長出來,然在美國,在建國歷史及自主獨立文化深根下,尤其需要快速反應及創新的媒體或科技公司身上,產生這樣以自由與責任構築出來,將權力下放到最基層的新企業組織,確實不令人意外。
Thumbnail
從本書的最後往前看,或許Netflix文化的新物種,在亞洲屬於威權或習慣至上而下的文化框架下,非常的難以生長出來,然在美國,在建國歷史及自主獨立文化深根下,尤其需要快速反應及創新的媒體或科技公司身上,產生這樣以自由與責任構築出來,將權力下放到最基層的新企業組織,確實不令人意外。
Thumbnail
不知道你跟我一不一樣,下班後最喜歡的時光就是看Netflix影集,裡面有許多Netflix的優秀原創影集,在劇本及拍攝手法上都很精緻且令人印象深刻。當我在書局看到這本書時,對NETFLIX的零規則管理方式感到好奇,一個如此大型的企業該如何實行零管理政策?又如何能夠在這變化萬千的時代裡抓住全世界觀影者
Thumbnail
不知道你跟我一不一樣,下班後最喜歡的時光就是看Netflix影集,裡面有許多Netflix的優秀原創影集,在劇本及拍攝手法上都很精緻且令人印象深刻。當我在書局看到這本書時,對NETFLIX的零規則管理方式感到好奇,一個如此大型的企業該如何實行零管理政策?又如何能夠在這變化萬千的時代裡抓住全世界觀影者
Thumbnail
細細閱讀本書,真不是一本容易對話的書。每次閱讀,筆者總試著保持著與作者對話角度閱讀及思考,綜覽此書其核心哲學思想與《老子》、《道德經》或有異曲同工之妙,打破一般認知"強""弱"定義。作者以反脆弱的三元組:脆弱、強固、反脆弱,橫向跨越了經濟、社會、政治、商業...
Thumbnail
細細閱讀本書,真不是一本容易對話的書。每次閱讀,筆者總試著保持著與作者對話角度閱讀及思考,綜覽此書其核心哲學思想與《老子》、《道德經》或有異曲同工之妙,打破一般認知"強""弱"定義。作者以反脆弱的三元組:脆弱、強固、反脆弱,橫向跨越了經濟、社會、政治、商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