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大學生,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我對「讀經典」這回事的心得。我設定的讀者是對人文、社會科學有興趣的高中生或以下的同學。所以,這是一篇「大學生寫給高中生的文章」。是大學生寫的,所以目標不在呈現多正確或多豐富的知識;是寫給高中生的,所以我會盡可能簡明扼要並且舉例說明。特別是我會盡可能用雜談的方式來寫作,愈像直接和你說話,就愈好。這是我在閱讀的路上累積的一些看法,我希望基於我自己的經驗,提供讀者一些建議或想法。
(續上篇)
二、原典或是摘要?
一個可能的駁斥是:有書的摘要不就夠了嗎?為什麼要看原典?
摘要是較濃縮的版本,有時候是整理論點,也就是「幫你講簡單點」,算是縮寫或改寫。確實,讀摘要花的時間會比較少,如果這本書不是你的閱讀重點,你可以一次「看」更多書。但是,摘要通常不能呈現完整觀點。也許他只能給出一個看法的結論,但理由沒辦法仔細解釋。也許學校考試只要求你知道結論是什麼,但如果你並不知道有什麼理由支持這個看法,可以算是懂了這個結論嗎?換個角度說,如果你真的覺得這是個有趣的題目和看法,為什麼不多了解一點呢?
假設我們可以忽略這一點,也別忘了:摘要者必須看懂這篇文章、抓住重點才能寫出這個版本。那麼,摘要者的理解和作者完全一樣嗎?會不會理解錯誤呢?會不會搞錯重點呢?
這樣說來,不只是摘要或濃縮版本,只要是經過詮釋的二手文獻都在這個範圍。假設詮釋沒有曲解,你的理解力也很好,確實懂了詮釋者想表達什麼,但這本書的內容,完全就是詮釋者說的這樣嗎?如果你的目標是讀《資本論》第一卷,但你只讀摘要,完全相信摘要者的看法,會不會還有更多、更精采的部分呢?每個人的視角都不太一樣,也許你可以找出這本書的一些獨特之處。如果只讀詮釋,最多只能獲得詮釋者的理解。
另一個讀原典不讀詮釋或摘要的理由是:原典除了表達意見的要素以外,寫作的方式也是這篇文字的重要部分。這本書寫得是晦澀呢?還是簡明?是文辭優美,還是枯燥抽象?如果只讀摘要,可能就無法體會這件事了。畢竟這裡說的閱讀,很大成分上還是為了樂趣而閱讀。如果只知道這篇文章談了什麼,但不知道它談的方式,還蠻可惜的。換個例子,《小丑》也許是部精采的電影,但如果只讀劇情摘要,甚至劇本,也和真正看電影很不一樣。問題也不止是可惜而已。在哲學這個領域,這甚至可以關係到這個作品繼承了什麼傳統,而不同傳統對於如何寫哲學有很不同的看法。如果沒有體會過文字的風格,可能就無法理解這個議題。
但我也要澄清一下,我並不是說所有的詮釋或摘要都不可以讀。我支持讀原典、多讀原典,只讀原典不錯,原典和詮釋都讀也很好。我唯一不贊成的是:只讀詮釋,不讀原典。如果你真心想弄懂作者想表達什麼,更不要只讀摘要,不讀原典。(當然,除非這本書真的不是你的閱讀重點。)
三、回到現實……
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處理高中生怎麼念經典的問題。你可能還會說:好吧,讀經典真的很重要,但我沒時間啊。
以我的印象,真的很可能是這樣。如果念考試的書和社團已經花去你不少時間,有可能你也沒這個餘裕了。沒什麼意義的考試和學習把時間佔滿,是個很龐大、累積很久的問題,也很難馬上改變。然而,找到時間不是不可能。事實上,讀這類的書,給我高中的時候帶來很多意義。我畢業已經一段時間了,我根本不記得我寫過哪些考卷,但某些書的細節我還記得,而且還很喜歡。也許我那一年最記得的東西就是這一件。也許社團可以帶給我很多快樂,但閱讀保證了我更長久、更深刻的東西。未必要凡是有興趣的都去找原典,可以挑最有趣的那個議題開始,等有餘裕的時候再探索看看別的方向。如果怕時間不夠,沒有辦法專注唸完一本書,你也可以選擇不用讀那麼久的書,比如說相對簡明的哲學或社會科學作品,也很好。
但你還是可能說:有些經典很厚,又很難懂。那我是不是就不用讀了?沒有錯,有些書可能有一兩千頁(像是《資本論》三卷);有的書可能以複雜晦澀聞名,特別是哲學書(像《存有與時間》)。然而,如果你真心希望知道這些書在說什麼,我還是鼓勵你讀。我的經驗是:對高中生難的東西,對大學生也難。就算到了大學甚至研究所,還是會碰到很多的文字障、術語障難以破解,幾乎像是一面石牆。但反過來說,大學生能弄懂的,高中生也可以。我的建議是:不要急。如果你覺得你看不懂一本書,可能表示這本書還有其他部分等你先探索,等到其他部份解決了,再回到原本的道路上也不遲。這個過程很需要練習,可能拖得很長,三年五年甚至一輩子都不奇怪,依你選什麼書而定。但總的來說,越早開始這種練習,對累積知識越有利。
雖然這聽起來很恐怖,但也不會很複雜。當你面對文本,我的建議是:要問的問題只有兩個:「什麼意思」和「為什麼」。就這樣而已。前者有助於釐清文中使用的用語、概念,後者有助於掌握論點的進行。這些簡單的問題只要不斷地問和累積,就可以變成很可觀的學識。如果你願意花三年、五年來讀一本書,從模糊到清楚一些,那將是一件值得佩服的事。這表示你腳踏實地地經歷了書中的各種細節,無論是窒礙難行或風景秀逸。這是種令人動容的姿態,更不用提你的理解肯定是進步的。你又擁有了一種和世界對話的方式。
四、總結
談到這裡,希望我沒有把你嚇走。這篇文章還有另一個寫作動機:我其實蠻懊悔高中的時候,經典著作沒有看得更多、更有系統。可以說,這篇文章其實是「如果我可以回到高中,我會怎麼給我自己建議」。我後來才發現,其實這是求學過程中蠻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它可以幫助你釐清你對什麼有興趣,會認同什麼樣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讀經典可以幫助你認識你是什麼樣的人,又,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後,我想要用我的經驗來說明這件事。有時候,我讀到一個看法,也許很經典,或是很強,你也承認這件事。但不知為何,就是怪怪的。有某些直覺在和你說話:應該不是這樣吧?應該是......。於是你並不滿意,你必須想個更好的理由來反駁。別人說的同一套看法,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理解,但不是每個人都接受。對我來說,正是每個人對於同一個看法的不同接受程度,使每個人成為他自己。在這個時候,可以說每個人擁有最大的自由:他知道自己的立場;不認同的想法,沒有人可以逼他接受;同時,他也為自己的看法辯護,並在這之中發揮自己的智性。因此,關於讀經典,自由是我的最後一個理由。
讓我們回到最前面的三個問題:
- 為什麼要讀經典?
- 為什麼我們都應該讀?
- 怎麼讀?
我希望我已經提供了足夠好的答案。所以我鼓勵你:讀吧。如果感覺到什麼問題讓你很有興趣,與其空想,不如找一本經典著作。
責任編輯:游沛駿 核稿編輯:張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