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愛去一家咖啡店。
店有兩間分店,相距約步行25分鐘的距離,不近不遠的。每週在週間會休息一日。第一家店比鄰大學附近,除了週一到週五的學生族群與上班族群外,週末兩日也總是有許多尋香而來的訪客造訪,為了就是一杯讓人流連忘返的金黃咖啡色的咖啡飲品。
除了大家喜愛的各種義式咖啡飲料,也就是拿鐵類、摩卡、美式......等透過 espresso 機調製的咖啡飲品,也有不少衍生品,例如與冰淇淋的各種組合,以及透過冰滴方式的變化飲品,還有與各種調料風味的組合飲品。在看起來已經有年紀的 menu 中,嗅得出一絲歷史的陳舊與厚重感。是的,應該是一家已經有了許久歷史的咖啡空間。
而近年來大受歡迎的單品咖啡,一樣沒有缺席。但不是在傳統的那一張對折的 menu 之中,而是一張雙面的夾頁,前後共標注記載了將近20種單品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知名產區與屢屢獲得國際獎項的咖啡莊園所出產的豆子,透過店家自己的烘焙後,利用小貼紙標注出了不同的烘焙深度。每一款豆子還會標明可以參考的風味,讓顧客在選擇時得以先「想像」等等喝到的會是什麼樣風味的單品手沖咖啡。
手沖咖啡需要時間的準備,這也是為什麼近期愛去的原因之一。事實上每天上午的早餐時間,都會幫母親與自己手沖一杯咖啡。利用在台灣的日子,重新開始在網路上找著各家不同的咖啡單品豆賣家,也趁機讓母親也認識了咖啡這個世界居然還有如此喝起來風味萬種多彩的一個分支。從一開始的喝其來覺得怎麼如此清淡,到很快的發現就像各種不同的茶類一般,每種不同的咖啡豆,經過手沖出來會呈現不一樣的花香、果香、植物香...等風味,如果三不五時偷懶喝了一下掛耳咖啡或是喝到比較濃烈的重度烘焙豆子,她還會皺一下眉頭說怎麼今天的那麼苦。
這咖啡店也有好幾支豆子屬於自己會買到的知名產區豆類。這時候就是個非常好的相互比較的機會。透過完全一樣的產區豆子,基本會有一定的相似度。但專業咖啡店裡,從基本的磨豆機、濾杯、濾紙、手沖壺,到沖煮的水溫、沖煮手法、悶蒸與萃取時間,在嚴謹且訓練有素的咖啡師手中會讓這個出品的穩定度達到相對專一的標準。在喝過咖啡店的咖啡在各種溫度的表現之後,回到家自己再次沖煮,就會知道要朝向什麼方向去調整,讓自己沖煮也能更多元化的萃取出類似的風味。
在家自行 homemade 的咖啡,從磨豆機就跟商業空間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加上因為是每日都要進行的動作,又是自己與家人品嚐,所以會有更多的隨性。例如除了會對第一次剛剛拿到的豆子進行稍微精準的定量外,之後每次沖煮前只會靠經驗抓個大概。進到家用的磨豆機,機器也不是天天做好清潔確認。磨好後放進濾紙,熱水的水溫也只是根據熱水瓶的顯示溫度抓個大致,水量也根據熱水瓶出水的顯示量直接當成定量的標準。沖煮過程會更多利用經驗來觀察與判斷,沒有個標準的時間,也不會過度去計較許多細節。
但,這也就是自己在家充煮咖啡的樂趣之一。只要把關好幾個關鍵 - 好的豆子、有信譽的烘焙店家、正確的研磨粗細度、恰當的萃取時間,每天不要折磨自己要糾結豆子多0.1g、水溫少2度、沖煮時間多10秒......等,把更多的心情放在享受一杯有趣的單品咖啡上,珍惜跟家人的相處,這才是有價值的人生,對嗎?
而一杯專注用心準備的咖啡,在專業的店裡出品,支付合理的金額,享受店裡的氛圍、風味、音樂、服務,投入在與一杯咖啡席間的話題,是不是把對的時間與金錢,交給對的專業去,讓生活更有餘裕去享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