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在各種媒體上有許多怪現象,包括部分記者在採訪時的態度、以及事後處理報導內容的問題。這裡藉由商周郭執行長的一篇文章,期許媒體在發揮影響力之餘,更能帶來正確的價值觀。筆者相信,文中受訪者張忠謀先生所想表達的重點,其實不是「不好意思」,而是「誠信」。
唸電子工程專業出身的我,在退休後出版了5本書;許多朋友對這點甚感驚訝,經常私下問我是如何辦到的。
其實我在高一時,受到國文老師曾昭旭先生啟發,曾經動念想在大專聯考時,選擇乙組唸中文系。大二暑假時,我參加過救國團舉辦的新聞研習會,還擔任過幼獅社實習記者幾個月,隨著救國團舉辦的歸國華僑暑期活動做報導。
大三暑假,我又參加了編輯研習會,還參與大學校刊的編輯。不過隨著畢業、當兵、就業,就完全把新聞、編輯、寫作完全拋在一邊了。
但是,我在過去幾十年之中,接受過很多媒體的採訪,始終對媒體表示重視與尊敬;也因此認識了許多優秀的媒體記者、編輯、節目主持人,當然也包含了作為幕後英雄的攝影師。
說實話,在退休之後,我並不喜歡接受採訪;不僅僅因為我更加注重隱私、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更主要是因為媒體行業來自「積非成是」的「潛規則」。
首先,採訪者對於受訪者的背景,沒有事先做好功課,因此這些記者或媒體人會問出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
或許是因為,採訪者把他們的採訪真的當成一份「工作」,而毫無「熱情」,因此做久了以後,就會產生職業麻痺症。
其次,在部分的採訪案例中,記者其實在心裡面已經寫好文章,只是需要業界的一些名人或專家的嘴巴來背書。
許多採訪大綱裡的問題,都是「leading questions」(有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受訪者在回答時,(無意中)指向他們所需要的方向。此時,如果受訪者的回答不是十分符合他們的需求,他們就可能會「斷章取義」,製造出他們所想要的答案。
記者和編輯所構想的文章,可能是single mention(文章只有一位主角)或是multiple mentions(文章的主題不是個人,必須採訪多位專家或業者);但無論如何,都應該事先讓受訪者知道。
然而,有些採訪者並沒有盡到告知的義務,讓受訪者在事後才發現,訪問了一、兩個小時之後,只引用了受訪者的一、兩句話;對於受訪者來說,這樣真的會浪費大量時間。
我很佩服商周執行長郭奕伶的坦率與直言,能夠把多年前的採訪經驗寫出來分享;而且還特別將「執行長內心話」加上「#」標籤來強調。
不過,我基於過去的經歷和經驗,對於這篇文章有些看法,所以寫下與大家分享。
關於採訪的問題
如果受訪者不是張忠謀,而且郭奕伶沒有被晉升到商周執行長的位子,或許就不會有這篇文章的出現;所以反省與檢討確實需要「由上而下」,希望執行長接下來能夠有所行動。
為了避免改革方向錯誤,我特別要指出來:張忠謀所教的事,絕對不是「不隨便說不好意思」這麼簡單,甚至也不僅僅是:「用字精準、不能有模糊空間」。
郭執行長的文章中說到:
偷渡題目,打蛇隨棍上,本來就是一個優秀記者必須有的技能,只是一般受訪者通常不會有這麼強烈的反彈。
我非常驚訝「偷渡題目,打蛇隨棍上」,竟然成為一個優秀記者必須有的技能。
在我年輕的時候,應該不是這樣的。或許是經過了接近50年的變化,「積非」也就「成是」了。
郭執行長認為,「從這點也能看出張忠謀對『誠懇』的重視」,並引用了張忠謀針對「對待員工一定要誠懇」所說過的一段話。不過我覺得,執行長可能引喻失義了;因為「受訪者」並不能與「員工」相提並論。
錯誤的媒體潛規則
今天,台灣媒體行業有許多錯誤的潛規則,我就簡單借用這篇文章提幾個例子。
「偷渡題目,打蛇隨棍上」成為一個優秀記者必須具有的技能,這或許就是「積非成是」。
如果記者心中早有一篇腹案文章,只是藉著引導式的問題,讓自己要的答案透過受訪者的嘴巴說出來,那麼讀者們將無法藉由這個採訪,得到受訪者有價值的意見。
如果因而將結論往錯誤的方向誤導,更會讓受訪的對象背上黑鍋。
如果跟受訪者對談了很長的時間,但最終卻只挑了幾句話寫在文章裡,這不但浪費了受訪者寶貴的時間,而且也很容易誤導讀者,讓讀者掉入採訪者腹案中的陷阱。
當今的媒體,為了抓住讀者的眼球、增加流量,往往使用聳動驚人的「標題」。
許多網路文章的標題,與內容毫無關係,甚至於與內容的意圖是相反的;只要能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作用,就有人敢用。甚至包括我自己,都曾經因為採訪者所下的文章標題而吃盡苦頭。
結語
第一股就是政府的掌權者,或是企業的經營者,所擁有的「風行草偃」力量;第二股就是左右輿論導向的力量,也就是俗稱握有「第四權」的媒體、或是公眾視聽媒介所擁有的影響力。
平時在網路上和有線電視談話節目中,看到過許多怪現象,只能嘆息。而今天看到郭執行長的Facebook文章,在佩服之餘,也藉此寫下對媒體行業的期許;希望媒體朋友們能夠在反省檢討之餘,更要發揮影響力,為社會帶來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讀者們深入瞭解過德州儀器的價值觀,我相信張忠謀給郭執行長所上的這一課,不是「誠懇」、不是「不好意思」、也不是「用字精準」,而是「誠信」。
參考閱讀
#執行長內心話:張忠謀教我的事,不隨便說「不好意思」!
「你的訪問提綱沒說有這個問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質問我。
「不好意思,我是想……,」我才一開口就被他打斷。
「你明明就打算這樣做,怎麼說『不好意思』?」怒氣寫在他臉上。
教父絲毫沒有給我轉圜的空間,氣氛瞬間冰凍。
我從沒看過他這麼生氣。
攝影記者料想我們可能會被教父趕出門,正打算收拾燈架走人。
沒想到,不到六十秒,教父迅速整理自己的情緒:「你接下來的問題……,」繼續往下一個流程走。那一刻,教父的EQ讓我佩服。
多年前的這一次採訪,我至今歷歷在目。
✏️國際級CEO:用字精準、不能有模糊空間
張忠謀說得對,我在原來的題目中偷渡最敏感的人事問題:台積電撤換接班人,確實是個陽謀。
但偷渡題目,打蛇隨棍上,本來就是一個優秀記者必須有的技能,只是一般受訪者通常不會有這麼強烈的反彈。
我理解這是他心中永遠的痛,所以他的情緒我一點也不意外,但他對用字的精準講究,完全不容許模糊空間,是我意料之外。
這點也能看出張忠謀對「誠懇」的重視。他曾說,對待員工一定要誠懇,「誠懇跟老實不一樣,員工做好要說、做不好也要嚴厲的說出來,不滿意下屬卻不讓對方知道,這不是誠懇。」
經過這次震撼教育,我從此對這四個字刻骨銘心。除非我真心覺得抱歉,否則絕不輕易說出「不好意思」。因為我始終忘不了張忠謀的那句話:「你明明就打算這樣做,怎麼說『不好意思』?」
此後,別人跟我說「不好意思」,我也習慣以張教父的標準來感受這句話。
✏️CEO更要好好說話,避免自貶身價
我的結論是:這句話,真的還是少說為妙。說多了顯得矯情,也沒有自信、自貶身價。
另一個體會則是,隨著管理職位的升高,我發現,自己的字斟句酌程度也越來越高;不管是部屬的書面或口頭報告、客戶的往來應對等,一字一句,我都越來越敏感。
我想,這應該是CEO的通病,或把它稱為「CEO精準症候群」吧!
當承擔的責任、風險越來越大,言語上的差之毫釐,執行到最後極可能失之千里。又或是「一葉知秋」,從字句間的線索回溯,極可能反映說者真正的認知、心態,所以,實在是不得不謹慎、不得不敏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