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時間的空間化:《我記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I Remember © 林俊穎/目宿媒體
「時間是不可逆的, 生命是不可逆的, 然則書寫的時候, 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因此書寫,仍在繼續中。」
── 朱天文《荒人手記》
朱天文所說的「書寫」套至《我記得》上,便是電影的影像紀錄。「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系列文學紀錄片《我記得》由作家林俊穎執導,拍下「文學朱家」的生活與故事,藉以映照朱天文、朱天心的創作歷程、作品背景。觀影前我心中的期待是伴隨害怕的,心想,朱氏姐妹的書寫如此宏闊,跨度的歷史時間軸之長,轉化成影像後,這軸線要如何被攤平成「敘事」?而我如此喜歡《我記得》便在此,林俊穎將敘事的時間性,幻化為空間性,如此「空間化」的過程,使得不可逆的光陰,成了可循跡回訪的一座座「古都」,而又,在對這些古都開展的「微物」紀錄中,「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是故對著開放的「空間」(時間)呢喃一句 ──「我記得」(《我記得》)。
「他們在島嶼寫作」──《我記得》海報 © 林俊穎/目宿媒體

▍起點:朱宅作為空間化敘事中的主要場域

《我記得》從辛亥路上的朱家出發,而我想那便是林俊穎選擇的最適切的主要敘事場域,其包含了時間與空間——當下此時的這棟房子,朱家之宅濃縮了《我記得》所欲追溯的朱氏歲月之廣。將時間「空間化」的敘事手法由此便可見。雖說從朱家「出發」,但電影的首幕其實就已離開朱家——三姐妹在墓碑前為父親朱西甯上香,而此一「離開」使得朱宅這個全然的空間場域,和時間、回憶、歷史產生連結,我們熟悉的敘事時間線,始與空間產生互動,纏繞著朱宅而生;同時,「離開」也指涉朱西甯的離世,即舊歲月的逝去,而「離開」的時空雙關互涉,亦點出了紀錄片處理的母題:回憶、故人、與舊時代。
《我記得》中朱氏三姐妹至父親朱西甯墓上香祭拜 © 林俊穎/目宿媒體
舊時代記憶是《我記得》所欲談的一大主題,而片頭的第一次離開朱宅,正是來到墓園,朱西甯象徵著父輩一代,也同時與朱天心、朱天文的年少歲月交疊,所以來到北一女,來到「三三」歲月,悠悠徐行《擊壤歌》中飄雨的羅斯福路,聽見胡蘭成的教學聲,此可謂啟蒙的年代。《我記得》大篇幅鋪陳兩姐妹這段「三三歲月」,透過訪問當時三三文學圈中的人們,重現當年如若沙龍的刊物聚會;透過鏡頭中的當今空間,再現舊時的思想與文學繁華。本片以聲音與書信作為回憶手段,再適切不過,那些離本體刊物不遠,卻又不完全觸及其本身的瑣碎密語,它們在回憶的維度裡慢慢建構出過去歲月的形貌,我想那是一種時空的「旁敲側擊」,圍繞著文學,林俊穎如此以影音,重回逝去的歲月,以外於文本的言語、遠離當代的時間,帶領觀眾重讀文本,因此與其說所有拍文學作品或作家相關的影視都是種文本再詮釋,毋寧說林俊穎同為作家,於此提供的更像是一種「閱讀方式」與「切入點」。
I Remember © 林俊穎/目宿媒體
切入點即前所述的「主要時空場域」,閱讀方式即為將敘事「空間化」。朱宅既是紀錄片中所有朱家身邊的人物進出穿梭的場所,也是跨時空記憶與事件交疊處,林俊穎似乎想透過《我記得》,讓受訪者對話,也讓這些看似位於不同時間軸上的回憶有彼此對話的可能,以及最重要的,與「當下此時」、「這棟房子」中的「我」對話,也就是朱氏姐妹。「當下此時」、「這棟房子」、和「我」皆表現了強烈的主體存在意識,不只反映了朱天文、朱天心面對回憶的態度,也或許是這部紀錄片的意義——記憶的洪流沖刷,但佇立其中的我們,明白自己身在何時、何處,不被侵蝕,不被吞噬。不若電影《王牌冤家》中海邊的房屋,在潮水中覆沒,《我記得》鏡頭中的朱宅,屹立存在而為一切回憶的啟程站。
《我記得》中的朱家大門 © 林俊穎/目宿媒體

▍途中繞行:以影像離題,為靠近文字

啟程上路後,在已空間化的時間中離題、迷路、繞行。
如同朱天文於片中提及其以卡爾維諾的「離題」為書寫策略,如時間中逃逸,如花園中迷路。而如此「離題」建立在將時間敘事空間化的脈絡上,當時間成了空間,由一點到另一點的距離變成了航程,而我們偏離直線航程,繞行以拉長距離,如果說朝未來空間前行時,離題能讓我們遠離盡頭,那麼當我們朝過去溯行時,繞行則讓我們在迂迴纏繞中,建構更完整而立體的記憶之都。《我記得》以朱天心的政治參與和朱天文的電影之路作為一種「繞行」,看似偏離純文學與創作,實則正是影響兩作家創作極深的「離題」,而我想這也是林俊穎有意識透過紀錄片呈現的「外於文本」的人物生命切片,本片並不扣緊作家的一部部作品,探問創作理念與內容,然在繞離文學和創作,而靠近由其而生的其他「參與」,我們便明白,之於作家,生命的離題,乃是滋養;之於追憶,時間的離題,乃更廣闊的空間建構;而之於紀錄片,敘事的離題,為觀眾/讀者開展了更多元的閱讀取徑,於是她們倆離文學更近,離逝去的時間更近,我們也更靠近她們,透過影像的繞行,更靠近文字。
如同評論家言朱天文的文字承繼了張愛玲,而展現了一種華麗而蒼涼的「微物書寫」,林俊穎在影像上的離題亦如是。片中他拍朱天文房間裡的書桌,透明潔淨的玻璃桌面,如同一面鏡子,映著徘徊空中的天光、雲影,是幽微瑣碎的生機,卻也是《巫言》的創作歷程切片,拍下此書桌一舉,捕捉了作家的幻想,而玻璃桌面正像是書寫時稿紙以外的畝地,是讀者僅僅透過文本難以完整建構的,但透過紀錄片的「微物」拍攝方式,林俊穎把存在於朱天文私人空間的雲雨,落降於影像中,空間因而擴大,是謂離題後,微物建構。
《我記得》中《巫言》與朱天文的書桌 © 林俊穎/目宿媒體
《我記得》中朱天文的書房 © 林俊穎/目宿媒體
對朱天心來說,〈古都〉是其書寫轉捩點,她從台北成出發,以憂鬱的目光探問「古都」的多重身世,歷史與記憶的課題,在她的文字中,被落地畫為一張地圖,時間就是空間。我想對林俊穎來說,若要以訪談創作者方式,去觸碰〈古都〉的政治潛意識,恐怕花上一宿也道不盡、說不清,所以他再次地離題,「古都式」地偏離,鏡頭隨著朱天心,走過台北的街巷,在現今的城市中繞行,以抵達過去的都城,時而讓觀眾能馬上辨認空間的大遠景鏡頭,時而以中特寫拍著漫步的朱天心,她對著鏡頭談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然後我們感覺時間被抽格,而能在其中捕捉已逝的光陰。如同《天亮前的戀愛故事》(Before the Dawn,2020)漫遊在迷霧和霓虹交織的城市中,尋找幻影詩人翁鬧,林俊穎則在陽光灑落、車水馬龍的現代台北,尋覓「當時的朱天心」,兩位被尋覓的對象均未現身,我們卻已在離題的繞行與漫步中,徐徐看見疊影著過去與現在的都城,記憶和歷史之重,被開闊的城市接住、容納。
I Remember © 林俊穎/目宿媒體
I Remember © 林俊穎/目宿媒體

▍結語:終點,給她時間,而非時代

「給她時間,而非時代。」
── 張亦絢《永別書》
紀錄片末,我們再次回到朱宅,所有從這個主要場域放射出去的時空巡禮,最後都再次纏繞而回到現世與本體,如果說這趟離題繞行,必須抵達一個終點,朱宅作為空間上不變的啟程與歸途,其質卻已有所不同,添附的是一種時空的雙向容納和開闊性——過去、現世、和將開展的未來,均安止於此。對林俊穎、朱天文、朱天心來說,當從世紀末的華麗走向現代蒼涼時,唯有對過去的時間,投以謙卑憂鬱的眼光,在時光的古都中繞道徐行,方能真正感受「時間」,是以抵抗遺忘。透過《我記得》,林俊穎嘗試「記得」,清麗淡雅,瑣碎而平易,文學的政治性太重,歷史也太重,所以他不談「時代」,而在影像中,予她們,予我們「時間」。
《我記得》片末三姐妹在家門前貼春聯 © 林俊穎/目宿媒體
I Remember © 林俊穎/目宿媒體
𓁼 文章同步刊於《潺時》ISSUE.19:清明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6會員
2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atherin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喬爾・柯恩編導的《馬克白的悲劇》不只是將莎士比亞的文字轉為影像,更是柯恩重新詮釋的新版《馬克白》,它也如其名地道出主角馬克白的「悲劇」,而此悲劇性體現在柯恩透過主題意象與鏡頭語言傳達的人物心理焦慮和驚悚,通過他的影像,我們仿若進入了馬克白的內心世界,感受那喧嘩與騷動,一場超現實的精神幻夢。
「凝視」是抽象而無形的,卻能在不同視線交互作用下,構設出一個時空場域,如柏拉圖所言的陰性空間(chora),是不具任何具體形式,曖昧而混沌,無以言說的玄牝空間。導演拍出了這樣的獨特時空,逃脫了陽性主導的理性與邏輯,在混亂與自由中,這樣的陰性凝視顯影與成像,成像於花窗玻璃的景框中,顯影於她的觀景窗下。
侯孝賢透過一個大家族的經歷,道出戰後台灣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其為「亞細亞的孤兒」之處境,「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的動力」,把台灣土地上潛藏的省籍衝突、身份認同問題、與國族意識混亂全都捲進漩渦中,然而即便作為二二八事件的「代表電影」,《悲情城市》卻並未直接地將此「動力」呈顯於螢幕上,反而透過一種二手、間
她們在兩種非線性敘事中,各自解構了傳統的秩序空間,進而於文字、影像中,建構新的、充滿流動性與生命力的陰性場域;更透過一種虛幻、脫離真實的想像,掙脫與破壞現實束縛,遁入且陶醉於那「不合法的自由」(illegitimate freedom)中。
護照、汽車、地圖、紀念燈,布宜諾斯艾利斯,溽暑,他們展開一段公路之旅,這趟旅程是戀人的離散,是逃避,也是自我放逐(exile),更是「從頭來過」,他們透過空間的移動與流浪,在異鄉重構「家」,也重建自我身份。25週年即將重新上映的《春光乍洩》,且容我以字領路,重返阿根廷,重啟黎耀輝與何寶榮的離散之旅。
「從不」平等,「很少」聞問,「有時」無處逃奔,「總是」悲憤。 「從不」主動,「很少」被理解,「有時」窒礙難行,「總是」哀悼。 那些恆存於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願它們隨悲秋飄落,爾後她們能慢慢等待春天。
喬爾・柯恩編導的《馬克白的悲劇》不只是將莎士比亞的文字轉為影像,更是柯恩重新詮釋的新版《馬克白》,它也如其名地道出主角馬克白的「悲劇」,而此悲劇性體現在柯恩透過主題意象與鏡頭語言傳達的人物心理焦慮和驚悚,通過他的影像,我們仿若進入了馬克白的內心世界,感受那喧嘩與騷動,一場超現實的精神幻夢。
「凝視」是抽象而無形的,卻能在不同視線交互作用下,構設出一個時空場域,如柏拉圖所言的陰性空間(chora),是不具任何具體形式,曖昧而混沌,無以言說的玄牝空間。導演拍出了這樣的獨特時空,逃脫了陽性主導的理性與邏輯,在混亂與自由中,這樣的陰性凝視顯影與成像,成像於花窗玻璃的景框中,顯影於她的觀景窗下。
侯孝賢透過一個大家族的經歷,道出戰後台灣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其為「亞細亞的孤兒」之處境,「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的動力」,把台灣土地上潛藏的省籍衝突、身份認同問題、與國族意識混亂全都捲進漩渦中,然而即便作為二二八事件的「代表電影」,《悲情城市》卻並未直接地將此「動力」呈顯於螢幕上,反而透過一種二手、間
她們在兩種非線性敘事中,各自解構了傳統的秩序空間,進而於文字、影像中,建構新的、充滿流動性與生命力的陰性場域;更透過一種虛幻、脫離真實的想像,掙脫與破壞現實束縛,遁入且陶醉於那「不合法的自由」(illegitimate freedom)中。
護照、汽車、地圖、紀念燈,布宜諾斯艾利斯,溽暑,他們展開一段公路之旅,這趟旅程是戀人的離散,是逃避,也是自我放逐(exile),更是「從頭來過」,他們透過空間的移動與流浪,在異鄉重構「家」,也重建自我身份。25週年即將重新上映的《春光乍洩》,且容我以字領路,重返阿根廷,重啟黎耀輝與何寶榮的離散之旅。
「從不」平等,「很少」聞問,「有時」無處逃奔,「總是」悲憤。 「從不」主動,「很少」被理解,「有時」窒礙難行,「總是」哀悼。 那些恆存於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願它們隨悲秋飄落,爾後她們能慢慢等待春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chatGPT寫的概要:描繪了生活的瑣碎與內心的掙扎。夜半寫心得;課堂錄音、待辦未清,心情難以平復。遊戲與小說交織片刻樂趣。操盤中的數字跳動如人生浮沉,圖書館裡尋覓的書籍,夢中插花漫畫,現實中孤獨進餐,夜色下反思自我。快樂如幻,日常如流,學業與生活在壓力中交織,等待著未來的答案。
Thumbnail
所謂修身養性,或許這也是其中一環。不牽連、不過度,隨著一個一個瑜珈動作,感謝這個容納我們的空間,包容一切伸展,也涵括輕鬆的笑語或低落的汗珠,好的累的,一概承受。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長河,你是否曾在時間的腳步中迷失方向?在逆境與迷惘的路途上,你是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讓我們從蘇東坡在黃州孤獨時光中找尋答案,他如何在寂靜的寺廟與繁忙的田野間,重塑自我,創造出歷久彌新的作品,重新理解「時間」。
Thumbnail
【潛水:深海的記憶】 ◎ 丹陽 #書摘 傷痕不是被抹去遺忘,而是透過時間的變遷與情感的積累,習得直視這些傷痛時不再疼痛的方法。 這是一個為了活下去,選擇面對過去的療傷故事。 ▍愛 死 機器人 被父母以愛之名,死後藉機器人身體重生的少女,一次維修後醒來竟已是2
Thumbnail
本書收錄十一篇論文,探討在不同文化之下,時間如何被社會文化建構。 不同於現代社會的秩序因著鐘錶時間的走動而有所因應,譬如我們會在七點起 床、八點前進入學校,傳統農業社會將自然時序的變化作為時間轉變的安排,遵循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
Thumbnail
如果靈魂乘載著的是你一生中所有最單純的渴望,那麼當你越深陷世界賦予你的規則裡時,你和靈魂開始走散了腳步,慢慢的在無意識裡你忘了靈魂的存在,慢慢的你習慣失去靈魂調味的生活。 #月讀心得🌙 #遺失的靈魂 #繪本 #繪本分享 #繪本推薦 #大人的繪本 #書本推薦 #好書分享 #好書推薦
Thumbnail
《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直接用30個小節列出時間管理上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是作者長多年累積的實戰經驗總整理,書中隱然包含許多學習巨作提到的分割目標等技巧,但又提到「解開自我懲罰的拖延心結」,用更中性的態度去面對「拖延」這件事,解放很多人對於「拖延」的罪惡感。
Thumbnail
關於「記憶」的作品,舉凡Charlie Kaufman編劇的《王牌冤家》、Christopher Nolan的經典之作《記憶拼圖》,甚至是台灣導演陳玉勳的《健忘村》及《海馬洗頭》,這些作品關於傷痕或關於忘卻的短暫美好,但《父親》卻是將「失智」中的記憶切成了零散的碎片,提供觀眾多面的解讀。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chatGPT寫的概要:描繪了生活的瑣碎與內心的掙扎。夜半寫心得;課堂錄音、待辦未清,心情難以平復。遊戲與小說交織片刻樂趣。操盤中的數字跳動如人生浮沉,圖書館裡尋覓的書籍,夢中插花漫畫,現實中孤獨進餐,夜色下反思自我。快樂如幻,日常如流,學業與生活在壓力中交織,等待著未來的答案。
Thumbnail
所謂修身養性,或許這也是其中一環。不牽連、不過度,隨著一個一個瑜珈動作,感謝這個容納我們的空間,包容一切伸展,也涵括輕鬆的笑語或低落的汗珠,好的累的,一概承受。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長河,你是否曾在時間的腳步中迷失方向?在逆境與迷惘的路途上,你是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讓我們從蘇東坡在黃州孤獨時光中找尋答案,他如何在寂靜的寺廟與繁忙的田野間,重塑自我,創造出歷久彌新的作品,重新理解「時間」。
Thumbnail
【潛水:深海的記憶】 ◎ 丹陽 #書摘 傷痕不是被抹去遺忘,而是透過時間的變遷與情感的積累,習得直視這些傷痛時不再疼痛的方法。 這是一個為了活下去,選擇面對過去的療傷故事。 ▍愛 死 機器人 被父母以愛之名,死後藉機器人身體重生的少女,一次維修後醒來竟已是2
Thumbnail
本書收錄十一篇論文,探討在不同文化之下,時間如何被社會文化建構。 不同於現代社會的秩序因著鐘錶時間的走動而有所因應,譬如我們會在七點起 床、八點前進入學校,傳統農業社會將自然時序的變化作為時間轉變的安排,遵循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
Thumbnail
如果靈魂乘載著的是你一生中所有最單純的渴望,那麼當你越深陷世界賦予你的規則裡時,你和靈魂開始走散了腳步,慢慢的在無意識裡你忘了靈魂的存在,慢慢的你習慣失去靈魂調味的生活。 #月讀心得🌙 #遺失的靈魂 #繪本 #繪本分享 #繪本推薦 #大人的繪本 #書本推薦 #好書分享 #好書推薦
Thumbnail
《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直接用30個小節列出時間管理上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是作者長多年累積的實戰經驗總整理,書中隱然包含許多學習巨作提到的分割目標等技巧,但又提到「解開自我懲罰的拖延心結」,用更中性的態度去面對「拖延」這件事,解放很多人對於「拖延」的罪惡感。
Thumbnail
關於「記憶」的作品,舉凡Charlie Kaufman編劇的《王牌冤家》、Christopher Nolan的經典之作《記憶拼圖》,甚至是台灣導演陳玉勳的《健忘村》及《海馬洗頭》,這些作品關於傷痕或關於忘卻的短暫美好,但《父親》卻是將「失智」中的記憶切成了零散的碎片,提供觀眾多面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