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心理學會想到甚麼呢?我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可能第一印象會包括是通靈、可以看透別人的想法、或是很多社群媒體上的心理測驗等等。但這些是科學嗎?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我在學習心理領域的過程中,也練習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習心理學。「這才是心理學」用了科普的角度來講述一些心理學實驗的方法與結論,而我也在這當中練習用批判型思考來看待日常生活中會接收到的許多訊息;「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則是社會心理學家統整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運用的行為心理原則,也是旨在提醒自己,退一步來檢驗自己的行為想法,判斷甚麼樣的決定才是最適合的。
關於科學
透過整理幾個常見的誤解,來解釋甚麼是科學方法:
新聞標題:「科學突破大發現!xxx科學家發表研究發現了ooo成因」
類似的新聞標題常常會吸引我的目光,總是在那當下覺得,xxx科學家好厲害呀~可以有個爆發式的突破發現。但其實歷史上的科學發展不會是大躍進式的,而是逐漸整合、慢慢進展的。基於幾個原則,像是「關聯原則」、「證據交集原則」和「原因多樣性」等。
新聞中的"突破式"研究,要能和先前已建立的研究資料連接,只有在能解釋新現象又同時能與原來的事實證據相容,這樣的科學研究才會被認為是一個進展。所以科學研究結論是由多個研究結果交集而成,不是只有一個研究成果去做發表。(關聯原則)
每個實驗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但如果能整合多樣實驗研究結果,得到相近的結果,而不是去摒棄相關的研究成果,來評估一個單獨研究。(證據交集原則)
而造成一個現象的原因有時會有很多種,若是我們只專注在某個原因,則會忽略了多種原因變數所交集出來產生的影響。(原因多樣性)
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是科學嗎?
大概很多人多多少少都聽過關於潛意識或人格發展階段的
佛洛依德理論,是一串佛洛伊德發展出來的假說,而科學的理論建立會需要先是根據觀察或現有證據等發展假說、再對假說進行驗證。而佛洛伊德進行了第一步-發展假說,但卻未進行到第二步的驗證。另外,佛洛伊德的理論並沒有明確到能夠證明它正確、或是不正確的程度。(關於科學理論的定義之一-可證偽性)
關於人性
書中寫到了好多例子,來解釋我們平常很容易產生的誤解,這裡我整理了幾個從中獲得的啟示,來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發生的事情。
留意反面例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事
舉例來說一旦有了"吃素帶來健康"的概念,就很容易一直去找能夠支持自己論點的證明,而傾向忽略有其他面向的事例:不吃素者很健康或是吃素者不健康的例子。而一般人也有認為其他多數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偏好,而去忽略了其他證據。所以要提醒自己、像林肯說過的:「我不喜歡他,所以要更了解他。」
下定決心的好處
像是在結婚前猶豫不決、無法下定決心要結婚,於是一直維持現狀也一邊繼續猶豫焦慮。而根據實驗研究,一旦下定決心後而且無法反悔的狀況下,會更加喜愛自己的選擇。
焦點轉換帶來不同想法— 時間遠近、視野大小
現在的我還記得高中時模擬考有次成績很差嗎?當時覺得很挫敗,但如果時間拉遠,放到現在來看,其實就淡化了事情的嚴重度而覺得沒甚麼了,所以如果發生了難過的事情,我會試著提醒自己切換視角,如果一年或數年後的自己來看這件事,覺得如何呢?另外如果準備下個月的演講總是拖延,就想像把時間拉近,用演講就在下周的心態來準備,就能改善事情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處理的狀況。剛發生的疫苗不良反應新聞事件總是帶來最大的影響,而忽略了用整體統計來看這樣事件的比例。記得提醒自己,將事件放到更大的脈絡中去檢視。
小行動促成改變、消除障礙讓好習慣容易做、增加障礙讓壞習慣不容易做
這裡也提到了想改變就從小事情、容易做的事開始,像是想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做到的小小改變開始,不搭電梯改走樓梯、每次幾分鐘;想減少過度飲食,就準備小份的餐點、零食放在不易取得的地方。這裡又再複習了「
原子習慣」所運用的原則。
行動即相信
想法、情緒、行動三者像是一個輪迴,當想法造成情緒、而情緒影響行為、行為又再次加強了想法。像是我覺得騎腳踏車能讓自己快樂、平靜下來,當我騎車時又再次加強了這樣的想法,也產生快樂喜歡的感覺,於是下次又更常騎腳踏車了。
最後我想用「快樂」這件很多人追求的事來統整上述的一些原則。如何讓自己快樂呢?日常生活中可以運用上面提到的幾個原則。
當發生難過的事,可以試著焦點轉換、將事件放到更遠的脈絡中來檢視;一段體驗的高峰和結尾總是最令人印象深刻,所以適當的安排假期讓結尾時很開心,也能讓假期更有收穫;透過付出也能更快樂,研究也發現,快樂的人會去當義工、而當義工又帶來了快樂,這樣雙向的影響關係。
另外,透過主動積極的行為、努力精進的行為本身就能帶來快樂,像是電影「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中的概念,幸福快樂總是在追尋的過程中獲得。透過小小行動讓球滾動,一次又一次的達成後又設定新目標或是修正目標,檢視自己是否在往成為期望中的自己的路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