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合適的專業資源,處理自身的心理議題,對陷入憂鬱焦慮的人們是迫切的需求。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一些使用線上心理諮詢服務的民眾,提起他們之前的心理議題處遇經驗,問我要如何找到合適的心理師、要不要換心理師、心理諮商治療讓我覺得無效不舒服等問題。其實只要個案或照顧者能在了解個案的問題特質後,再多花一點時間心力去尋找自己需要的專業服務與適合對象,就可以有效處遇心理議題。
依據過往文獻得知,心理議題能否處遇成功,有效的關鍵在於適合的治療關係。找到不適合的專業人士,就像修汽車引擎卻找來板金師傅,是修車專業但無法解決相關問題;或者像吃醬油拉麵卻端來豚骨拉麵,好吃但不是自己想要的。專業單位多半有初談媒合,而討論的內容影響著是否可以找到適合自己議題的心理專業資源。求助者可以多花一點時間依序了解以下四項資訊,在心中形成想要的專家特質,進而在初談時討論合適的處遇協助者。
一、執照專業
心理議題的專業資源,依專業執照來分有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每個執照背後都有它的專業養成、考試資格與項目、專業服務與法規。簡單來說,精神科醫師專業在於生物醫學與精神藥物訓練,使用藥物控制不良精神症狀;臨床心理師專業在於心理衡鑑與復健治療,大多使用行為與認知的心理治療;諮商心理師重視家庭社會影響與人格發展走向,使用心理治療的學派與技術比較廣泛;社會工作師重視生活需求,就醫就學就業就養四大項是他們的專長。
如果目前生活的精神狀況是處於急性期,例如多日的睡眠不良、記憶閃現頻繁、幻覺妄想嚴重,會建議尋求精神科醫師進行藥物協助。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都是運用心理治療學派技術進行專業服務,但基本上如果是生理因素引發的精神疾病需要進行心理復健,如腦傷、器質性精神病等,找臨床心理師比較適合;如果是家庭社會適應方面的因素,如情感困擾、家庭議題、人際霸凌、生涯發展困難等,找諮商心理師比較適合。而生活上有經濟或照顧困難需要協助,則找社會工作師就對了。
二、服務資歷
當要找的資源確定不是精神科醫師、社會工作師的專業範圍,而是需要心理師的專業協助時,就可以依服務經歷來尋求適合的心理師。在證照專業養成中,心理師學習的範圍很廣泛,許多議題處遇在養成過程中都有學習到,但處理議題的熟練度與精準度只能靠在服務經驗中的用心努力去獲得。心理師服務的範圍,最常見的有兒童早期療育、校園學生心理議題、成年人職場適應、老年人臨終關懷安寧,以及精神醫療照顧、自殺防治處遇、親密關係修復、修復式正義協助等等。心理師在專門單位服務的年資經驗、貢獻獎項與資格認證,可以說是處遇相關議題的保證。
所以,當確認自己的議題是需要心理師協助時,第二個要看的就是心理師的服務經歷。職場適應不良,找有生涯困擾服務單位經歷的心理師;出院時希望生活穩定,找有精神專科單位服務經歷的心理師;家中就學的子女被霸凌,找有霸凌處遇單位服務經歷的心理師。有時基於外在條件,無法媒合有相關經驗的心理師,例如從事長期照顧服務的心理師協助有婚姻問題的民眾。這不見得沒效果,畢竟心理師證照專業養成中學習的範圍很廣泛,或者可能心理師有相關領域的進修。雖然找有從事婚姻問題協助經歷的心理師比較妥當,但基於現實考量,只要有效果還是可以接受。建議在初談時,請對方先說明心理師的背景,了解他的專業處遇方向的適合性,避免之後的尷尬。
三、處遇學派
當確認適合自己議題領域的心理師之後,接下來就是要了解心理師的學派。心理治療有很多個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即使有經驗的心理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心理師的學派,影響著心理師的定位、跟個案的互動關係以及處遇議題的方式,通常也是個案常在網路發問的疑惑。心理師的角色依學派區分大致而言,精神分析學派是超然的見證人、認知行為學派是教練老師、後現代學派是心理專家、人本主義學派是支持關懷者、靈性取向學派是導師等等。所以,雖然都是心理師,服務的方式與跟個案互動的態度是不同的,在服務過程中的界線也不一樣,但在心理師法規的約束與限制是相同的。
因此,在心理諮商治療前,可以先了解心理師的學派走向或偏好,如果無法在網路上得知,通常在心理師說明處遇方針時就會提及,合適的心理師會很樂於回答關於他們治療取向的問題。一些個案對自我的議題不是很熟悉,遇到了無法配合需求的心理師在互動就會感到困擾,對話的節奏、詢問的方式、使用的技術等會讓自己覺得不舒服。其實方法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否而已,有些人喜歡溫暖友善的關懷同理,有些人喜歡專業冷靜的整理處遇,這都可以透過事先了解學派去選擇。當確認了心理師的資歷與學派之後,如果想要多了解心理師協助議題的方式,可以去網路上瀏覽那位心理師的文章、著作、圖文作品等,可以事先了解心理師對於議題的觀感與處遇方式,進而在心理諮商治療中,得到更好的互動品質與處遇方向。
四、個人特質
心理師與個案之間是有適不適合的問題存在著,這跟心理師的專業能力或個案的議題狀態無關。就像交朋友一樣,對不對盤、適不適合是很個人的選擇。有人覺得同性比較聊得開,也有人覺得跟異性比較聊得來;有人覺得年齡相近的心理師比較有親和力,有人覺得年齡大的心理師人生閱歷與諮商經驗豐富會比較有成效,有人覺得年輕的心理師比較有熱誠;有人覺得已婚成家的心理師才能理解家庭與育兒的感受,有人覺得未婚的心理師對情感比較敏銳與前衛。
心理師跟個案一樣,都希望創造一個舒適、安全的晤談過程。看清自己內在的感受,如果對心理師的特質很敏感且會感到不安,在心理諮商治療前列入考量才不會浪費時間與金錢。在晤談過程中如果察覺到自己因為這些特質而出現不好的感受,也可以與心理師討論看要如何處理。對諮商關係的感受與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是心理諮商治療是否能有效的重要關鍵之一,這些感受也可能是自身議題的關鍵點,可以覺察自己在人際關係中遇到的瓶頸。
以上四點,在心理諮商治療前能先釐清,對於之後的處遇助益很大。對個案而言,生活上的時間精力與金錢有限;對心理師而言,維護案主最大利益原則是服務的重心。在決定晤談之前,個案或許有一些想要達成的期待,但是談完第一次或是數次之後,可能發現目前的心理師無法深入處遇相關議題,或是出現新的目標方向不是目前的心理師適合去處理的。這時候建議個案與心理師就議題適合度去討論,專業的心理師會有足夠的能力協助個案釐清與調整關係,或是協助個案針對自己的目標更換較適配的心理師或心理資源。
當然,向專業權威的對象提出質疑,對一些個案來說是困難的。如果在晤談當下無法進行討論,可以讓自己有一段時間沉澱,然後透過電話或是信件的方式聯絡機構說明自己的狀況。除非是很重大的議題,不然通常單位會請接案心理師致電個案了解狀況,除了讓彼此之間沒有誤會外,也讓心理師有機會根據議題進行服務調整、終結療程或建議轉介,以維護個案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