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會議室到臥室,「共鳴式說話術」對各種人際關係都管用!
●不能和我們試著溝通的人真正交談,遇上誤解的阻礙,猶如日常生活齒輪裡的一粒沙。
當我們自以為已經用最清楚的方式溝通,可是別人還是聽不懂時,就會變成人際關係裡的一粒沙。
●回應式聆聽
有豐富的科學文獻談到回應式聆聽,但我是從自己的戲劇經驗得到切身體會。
演戲時,這種共鳴是基本功,不是單純照劇本唸下一句台詞,而是對方的舉動表現讓你說出台詞。
與對方共鳴等於讓他影響你,在某些意義上改變你,也因此你才會用某種方式回應對方。
就演員來說,刻意盤算該怎麼演會很像在演戲,但在對手戲演員眼裡找到自己的表演,回應對方,感覺則很真實,兩者大不相同。
不過,即使我有這些經驗背景,跟太陽能板科學家深談時,我卻沒與他產生共鳴。
我開始慢慢發現,真實的共鳴不只在演戲時登場,若聆聽的目的只是等待對方講完,真正的對話就不可能發生。
●如果是我在解釋某件事,你卻沒跟上,這不只是你的問題,我也需要放慢步調,這就是溝通的核心重點。
●在即興表演中不會有虛情假意,不會刻意決定使用哪一種表演方式,而是利用我們對他人的專注,以及經過改善的回應能力,與那個當下連結,彼此親密互動,彷彿最私密自我的一部份與對方同樣脆弱的自我接軌。
我們可以感同身受,同時更清楚察覺到自我感受。
這就叫同理心。
●主動聆聽很容易化成暗藏的敵意,「我想知道我是否聽錯你剛說的話」,與「(面露厲色)我想知道我有沒有聽錯你說的話!」兩者間差別很大。
其中一個實用秘訣,就是別用充滿敵意的態度主動聆聽。
但是如何小心穿過敵意的陷阱?
真誠的溝通並不簡單,我們需要自然而然達到目的地,因為愈是刻意裝出中立的聲調, 聽在別人耳裡就愈可能虛情假意。
我從個人的演戲經驗得知,真實語調是自大腦深處發出,不是聲帶。
我身為外行人的猜測是,切合文字的真實語調極其仰賴大腦的社交迴路, 這種語調不是我們想就能發出,而是對彼此關係的察覺。
●我沒做成生意,我想的是我必須告訴顧客什麼,而不是顧客想聽到什麼,我只專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顧客。
經歷一連串慘敗後,有天在我沒有推銷的情況下,某個人主動找上門,那一刻我突然覺醒。
這名按摩師有幾千美元,希望拿來投資,聽說過我的共同基金後覺得有興趣。
這是我第一次發現我在幫助別人,這下她才是需要幫助的人,不是我。
那一瞬間,我的注意力都放在她的感受和想法上,我敢說優秀推銷員多半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在協助他人達成目的,幫顧客得到需要的東西。
●將對方引導至最正確的直覺和價值,而非眼前的短視近利,人在親密關係中不也是這樣?
(好比問對方:「你接下這份工作是因為酬勞高?或這是你的畢生志業?」)
推銷與個人關係相似,有好幾份研究顯示,仔細聆聽客戶,主動表達理解對方想法和情緒,對推銷有好無壞,能促進信任感及銷售佳績,我猜雙方也能感到滿足,對某些人來說這麼做很自然,其他人則需經一番摸索,卻無法隨時派上用場。
●當你的孩子想要從大學輟學,要繼續對話已經很難,比這更難的是有人拿把槍指著你,這下更不知該做何反應。
這件事發生在我朋友賴瑞.吉爾巴特身上,《外科醫生》前四年的精彩劇本都是賴瑞寫的,他也是我認識最富創意和同理心的人之一,但其中一次同理心的行為特別亮眼。
賴瑞有天晚歸,回到他位在比佛利山莊的家,某個人步出草叢,拿槍指著他。
這男人想要錢、珠寶、家裡任何財物,他命令賴瑞開門。
賴瑞讓他進門,然後他說了什麼?
你不可以這樣?你好大的膽子?簡直不可饒恕?
他望著這名年輕的黑人,說穿了就是個孩子,賴瑞說:「你太聰明,真的沒必要走這一步,如果我幫你找工作?」
這場對話可能不只如此,但我會特別記得這個部分,是因為賴瑞告訴我時,我實在嚇傻了。
這孩子放下手中的槍,隔天賴瑞就幫他找到工作。
這就是「同意並加入」。
像這樣的故事讓人不禁想問,賴瑞只是幸運地恰巧與這位年輕人產生聯繫的能力,感受到對方真切的情緒嗎?
如果賴瑞沒有豐富的同理心呢?
每個人的同理心是否天生註定,不會增減?
和科學家合作時,我們的重點就是「深入觀察他人」,這就是良好溝通的重點,這種同理心有可能增長的。
●作戰時,我們強調敵軍的不熟悉感,而在和平時刻,我們通常會笨拙地展現彼此相似的跡象。
參選的政治人物都有個古怪的成規,例如假裝自己是當地人,或者大嗑炸物,事實上他們可能比較想來一小份法式鹹派和白酒。
這個成規對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熟到我們不疑有他,不認為是假象—這全是政治人物為了當選的操縱手段。
正因為熟悉感的牽引,即便我們懷疑電影續集可能不如第一集那麼興奮,也還是會去看。
有些研究甚至顯示,當某人不斷出現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產生愛情的吸引力,我猜辦公室戀情就是這麼發生的。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不給人虛偽的感覺,就愈有機會和對方建立熟悉感。若不以局外人或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們說話,就愈有機會讓對方聽我們說話,甚至接受我們所說的話。
●使用術語還可能讓說話的人聽起來很厲害。
如果對方懂術語,那麼他也跟說話者一樣厲害。
假設對方不懂術語,或許聽起來只覺得不知所云。
術語之所以危險,是因為說話的人隱藏了最希望對方理解的重點。
術語的狡詐之處在於,我們知道它能精準優美傳達自己想說的話,卻忽略聽我們說話的人其實滿頭霧水,此時彼此就無法交流了。
~亞倫‧艾達(Alan Alda)/演員、作家、導演
~《如果我真的懂你,會是這種表情嗎?:告別雞同鴨講,全美溝通藝術專家的共鳴式說話術》
~《If I Understood You, Would I Have This Look on My Face? : My Adventures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Relating and Communicating》
#如果我真的懂你會是這種表情嗎 #溝通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