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凝聚雙方共識,團體自學的見面會改由較客觀的第三方來執行,或許是比較專業而讓人安心的作法
那天討論到團體中的權力結構問題,孩子一句話點醒了我:「家長都比較擔心小孩,依自己的喜好接受/否決了哪些人的加入,那我不就永遠只能遇到所謂的乖乖牌?但未來怎麼可能只讓我永遠遇到這些乖乖牌呢?」
是呀,如果孩子目前想要培養的是人際互動的協調能力、合作能力與領導/被領導能力,那我的這些主觀想法,便會成為孩子茁壯的阻礙。
我沒有辦法一輩子陪在他身邊呀!
「過程中,孩子會開心、會受傷,但如何在受傷後修復自己,調整以後面對這類事情的能力才是該讓孩子能好好培養的。」孩子的老師寬慰我,好在孩子現在還小,能練習多次、學習多次。畢竟,我無法一輩子都保護著他。
一味的禁止與保護,其實也限縮了他的可能性。那就嘗試著放手讓孩子發覺自己的能力,我就在一旁觀察著,承接他的情緒與和他一起「想辦法解決」吧。
於是大家決議,之後想參與我們團體自學的家庭先與我們主老師見面,也藉由老師的專業來看看怎麼幫助這些孩子。
「我也想幫助那些和我以前有相同傷口的夥伴。不然,少年法庭的影集不是告訴我們要『教』『化』我們這些難搞的青少年嗎?」
想方法教,用愛感化。我想跟「教育無他,唯愛而已」是相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