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之感來自於內心,而本書是嚮往內心與生活簡單之人的一本指南,書中有許多觀點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鏡並在生活中做實驗。不過,就像作者所說的,本書的內容是「作者的簡單豐富生活提案」,並非你的,也並非我的,因此請在閱讀及消化吸收本書內容後,思考出屬於自己的具體簡單豐富生活作法。作者甚至豪邁地說:「如果看完本書之後,覺得不需要將書留存收藏,也可以馬上把書籍賣掉或送給需要的人。」對於諸多人、事、物放下執著心、虛榮心,我想這就是簡單生活的核心!因著明白自己於生活中,少部分想保留住的「喜歡」,讓我們有機會把專注力放在屬於自己在乎的人生重點上!再次引言作者觀點:「突顯的重點應該以自我需求為重點,而非他人的目光。」
提到「簡單」,容易與「極簡主義」互為聯想,而極簡的本質在於強調某一點,而刪除其他的不需要的部分。極簡是房子內什麼都沒有嗎?還是完全不用某些東西呢?其實這並沒有標準答案,極簡來自於心,既然每個人的內心如此不同,顯現於外界的極簡又怎麼會完全一樣呢?我覺得簡單來自於了解自我,而不必去羨慕或與他人比較,因為一旦有了和他人較勁的心態,日子就不容易單純了。
極簡這個概念源自於Minimal ART 這個藝術派系延續出來,而極簡生活家一詞原意則指「最低程度的」,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最低程度的需要」才能從世界上選擇什麼樣的人事物要保留下來,那些所留在身邊的,同時也意味著自我內心的投射,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可以從一個人所擁有的物品了解他的喜好,也能從一個人結交的朋友明白他所看重的。
「每一個過著極簡生活的人,無一不是神采奕奕,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很深的了解。減少選擇,了解自己,自信也會跟著來。」作者所言甚是。自從我在生活中開始練習把生活過得簡單一點後,我覺得自己的判斷力提高了,應該說三心二意或不敢拒絕的情況少了。我想這是因為我知道日子是自己的,該怎麼做?想怎麼活?這都是自己的選擇,不必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這並非自我中心,而是把專注力往自己內心聚攏,生活生並非拿來炫耀的,而是拿來自己過得愉快的。即使虛榮心是內建於人類基因上的DNA,但專汪於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方式,我覺得就是簡單豐富生活的關鍵。
接著,要來談一談本書的作者,他每天穿一樣的衣服,過著一日一餐、沒有床、沒有冰箱、沒有電視、也沒有錢包的日子,並羅列了一張屬於自己的人生無用清單:虛榮、忍耐、人情、努力、掌控他人、外界的常識、囤貨、存錢、過高的費率、被動交往、為了收納而過多收納、無益的資訊、大房子、車子、香菸、浴巾、列表機……等。閱讀本書的讀者們,當然末必需要過著和作者一樣的生活才代表簡單富足,我覺得本書的美意是要鼓勵人們去探討這麼做的內在動機,就像作者說:「明白表達「討厭」是對「喜歡」的尊重」,這是他之所以列無用清單的用意;而至於他不使用錢包是因為在日本生活的他認為使用電子支付不僅能自動記帳,結帳快速,而且又沒有丟掉錢包的風險。
興許有人會問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會不會很無聊或被認為沒品味啊?作者強調:「個性或自我,不是靠服裝而是靠人來表現。」與其把大量的金錢花在購置衣服上,倒不如讓自己透過運動擁有姣好的身材、健康的體態,同時充實自己的內涵,我想那會是更讓人容光煥發的自信。
本書提及丟棄的前三名物品,分別為衣服、鞋子、書。沒錯,書本竟然上榜了!我覺得尤其是在資訊爆發的時代,許多人對於知識的吸收有潛在的焦慮感,畏懼會錯失掉重要資訊,坦白說,我覺得自己也有輕微的症狀,有好多想看的書,有好多想上的課程,然而企圖把自己的生活塞得沒有喘息空間,就不會簡單豐富了!時間匱乏只會讓人感到疲憊和不快樂,並不會帶來滿足的身心靈。
我很喜歡本書的一個觀點:「人生是愈積愈少,並非愈積愈多。」當你明確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空間,被什麼樣的物品包圍、和什麼人來往才會覺得幸福時,自然會更加勇敢的選擇自己所愛,而無須有愧對之感。許多人會覺得極簡是否意味著家徒四壁?房間空無一物呢?其實這答案見仁見智,切記!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極簡」。收活非只為了「減少而活」,各式各樣的生活體驗會指引我們必要留下的物品,千萬別一昧地堅持東西越少越好,若是被「東西愈少的人,愈強」的奇怪價值觀綑綁,那也是一種必須割捨的執念。
某次和朋友聊天,我才明白,原來有些人的家裡物品堆積如山,未必是因為他真的喜歡那些物品,而是因為喜歡「買」,甚至家中還有完全沒開過的包裹!作者說著透過購物購買快樂的人,就得消耗自己的更多時間去賺取金錢。」總是習慣花錢獲得快感的人,較容易不滿足。
人類的天性喜歡囤積,有些人透過積累物品築起內在的安全感,但正是因為內心的安全感不足,才會有需要倚賴外物。作者提及人類是怕害放手及失去的生物,這是自我保護的本能,在現今社會更是藉由累積財富來體現這點。過去的我對金錢有挺嚴重的焦慮,不過所幸在實際生活中我並非真的發生嚴重的財務危機,只是那種「欠缺之感」讓我對於生活有種隱約的不安。後來透過與不斷地與自己對話,我總算益清了些許「錢財」之於自己的意義,這讓我對於「賺錢」及「花錢」放心不少。呼應本書提及:「漫無目的地存錢,將存款當成人生的意義,無疑是最糟糕的狀態。」我想,如果物品可以經由思考後決定去留,那麼,儲蓄與花費也應該如此,不要把任何事情都與賺錢扯上關係,這能夠讓興趣和夢想更加自由,也並至非所有錢都該存起來才能富有,因為如果花掉的錢能成就心靈上的富足,那麼,我覺得很值得。
消費行為所產生的快感往往倏忽即逝,而本書提到的解方,我個人無意之間實驗過後,覺得真是管用!那便是將獲取幸福感的心態從消費者轉換成生產者,透過為自己的生產行為成為「給予」的一方,嘗試將購物的樂趣轉變為能夠讓他人產生共鳴的生產,例如:喜歡烹飪,可以做菜招待朋友、家人,喜歡閱讀可以嘗試寫文章與他人分享,這些事情雖然也會花錢,但我覺得能創造出的幸福感更加具有傳染性,如果明白自己是一位能帶給他人價值或幸福感的人,那麼,我想那份快樂會更持久的。
簡單豐富的生活每個人都嚮往著!仔細探究原因,我們大概是被其背後那種具有安全感,舒適、自在且快樂又幸福的日子給吸引了吧!物品只是一個整理及釐清自己內心的工具,是內心顯化於外的結果,所以弄明白「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幸福的」這很重要 !
這世界上的物品往往需要花金錢去購置,而財富通常需要我們花力氣、花時間去換取,因此我覺得作者有一個觀點十分鞭辟入裡 — — 「購物所支付的並非金錢,而是時間。」人生時間有限,我們無法過著「全得」和「全都要」的人生,既然如此,那倒不如藉由這份有所限度,去過著一份知取捨,懂樂趣又簡單的人生吧!
每一個過著極簡生活的人,無一不是神采奕奕,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很深的了解。減少選擇,了解自己,自信也會跟著來。
收聽頻道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2ficxqy03y601w65a3r7tjk/platfo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