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學校不斷引進數位教具後,各種教學怪現象頻頻出現。這類怪現象的共同點是將教育主體(學生)與教具(如:平板、因材網、均一平台…等)錯置,更奇特的是,許多怪現象的推手居然是教育主管機關或校長,這讓人不禁要問:108課綱要成就的是每一個孩子?還是每一個教具?
自政府開始推動「生生用平板」之後,就出現教學一定要使用平板的推力,這股推力包括:使用率低的學校,可能被教育主管機關列為優先訪視的對象,甚至有學校推「老師一週最少用平板一節課」,難道我國的課綱目標變成「成就每一個平板」嗎?
最近聽到另一個奇怪的教學亂源就是推動「奇特」的導學案(註1)。導學案本身沒什麼問題,因為它的本質就是推動孩子自學,與「建構式教學法」並無二致,「奇特」的是它推動的方式。
就我所聽到的描述,居然有講師要求學員要「套用」他的教案,或利用學生午休的時間完成學習任務。
這真的讓人傻眼!
要知道,教育現場是活的,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所以,老師最重要的能力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調整教學,而不是削足適履,用一份教案打天下,讓學生適應教案。更嚴重的地方是,學生午休時間的任務就是「休息」,講師怎麼會提倡利用午休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呢?
為了更明確說明教學的多變,我用韓劇《大長今》的三個教學案例做解說。
在《大長今》中,有三種不同的教學風格:
一、韓尚宮教長今烹飪。
二、崔尚宮教今英烹飪。
三、醫女張德教長今醫術。
韓尚宮教長今烹飪的方式,比較接近自主學習。其教學原理是幫助長今建立一個龐大的食材資料庫,要求長今自己去採集各種野菜、喝不同味道的水…等,然後再學習如何搭配食材。在長今的學習過程中,除了探索之外,基本功(如:刀工、烹飪知識…等)還是必須紮實學習。
崔尚宮的教學方式是讓今英累積食譜,也就是提供今英很多很好的食譜,讓他照著食譜做出一道道好菜,也就是讓今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做菜。
醫女張德的教學方式則是要求長今先熟背醫書,然後再將已熟讀的內容與實務對照。由於醫學關乎人命,因此張德對於長今的背書要求十分嚴格。
如果比較這三位老師(韓尚宮、崔尚宮、醫女張德)的教學方式,各有長短,很難說誰的方式一定比較好。
舉例來說:當長今和今英都奉命烹調他們沒吃過的鯨魚料理時,長今是先嘗嘗鯨魚的味道,再決定烹調方式,而今英則是從他學習過的鯨魚料理中,挑選適合的做。就作品呈現來說,都不會有問題。
也許有人會認為,今英的學習方式會讓他不易創新。事實上,今英後來也發現這個問題;所以,他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重新認識食材。也就是說,崔尚宮的教學法只要稍做調整,即可讓今英突破創意不足的困境。
至於韓尚宮的教學方式也不見得適合每一個學生。有的學生就是喜歡擁有做出一道道好菜的成就感,沒有耐心一步步建立食材資料庫。對於這類型的學生,崔尚宮的教學方式反而能幫助他們有較大的學習動力。
至於醫女張德的教學方式,在某個程度上類似韓尚宮和崔尚宮兩者的結合。重點是,醫學和烹飪是不同的領域,烹飪只要食材是安全的,烹調方式錯誤最多就是難吃而已;但,醫學就不同了,本身就沒有那麼大的嘗試空間,因此,對於基本功的要求會更嚴格。
從上述三個教學範例中可以看到,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學生必須透過紮實地學習,才能擁有穩健的實力和創意。至於學習方式,則需要因應學生的特質、學習資源、學習科目和學習環境做調整,這就需要教育專業的展現。
教育是一門專業,有效的教學需要因應學生本身的資質、個性、學習環境…等調整,而教學法和教具則是為孩子學習服務的工具;沒有任何一個教具或教學法是萬用,更不應該限制老師的教學,要求老師「一定」要在某個時空使用某種不見得適合學生的教具或教學法;這樣,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才有可能「成就每一個孩子」。
期許~
教育主管機關和在第一線領導教學的校長們,都能瞭解並尊重教育專業,不要濫用法職權製造教育亂源。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