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建立一個新習慣,勢必就要改變你目前的行為,這個過程肯定是不好受的。
作者James Clear 指出,要養成一個好習慣,:一方面指的是要從微小的調整做起;另一方面是背後有更大的「系統」,而習慣建立的成功與否,關鍵就在這套系統。
重點不在於目標,而是建立習慣的「系統」。
而要建立起這套系統,仰賴4個關鍵: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我們這一篇先來說說第 1 個關鍵:「提示」。
它的核心關鍵只有一句話:
培養好習慣,讓提示〝顯而易見〞。
戒掉壞習慣,讓提示〝避而遠之〞。
書中有一個有趣的案例:禮物卡
有一位銷售員,每當顧客用完禮品卡上的餘額後,他都會按照店裡的規定把空卡一剪兩半。有一天,店員連續接待了幾個刷光了禮品卡的顧客。
當下一位顧客走上前來時,店員刷了顧客的信用卡,拿起剪刀,然後把它剪為兩半。 他的整套動作連貫自如,完全是自動進行的。等他完成這一系列動作後一抬頭,才看到目瞪口呆的顧客,並意識到剛才發生了什麼。
隨著習慣的形成,你的行為會受到「無意識的自動化」的支配。
你會身不由己地陷入舊的模式而不自知。除非有人明確指出,否則你可能不會注意到:每當你笑的時候,都會用手捂住嘴;在提問之前先道歉;或者你有接別人話茬兒的習慣。你重複這些模式的次數越多,你就越不太可能質疑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
只有意識到你的「無意識行為」,你才有可能改變行為。
所以 James Clear 提供了一種方式,方便讓我們快速覺察我們的「好習慣」與「壞習慣」。
■ 習慣計分卡
“好習慣”和“壞習慣”的標籤有點兒不準確。其實世上並無好習慣或壞習慣之分,只有有效的習慣。也就是說,在解決問題上很有效。所有的習慣都在某種程度上為你服務 —— 甚至是壞習慣 —— 這就是你重複這些習慣的原因。
總的來說,好習慣會帶來積極結果;壞習慣則會帶來負面結果。吸菸可能會減輕你當下感到的壓力(這是吸菸對你的好處),但長期看這屬於不健康的行為。
當你建立習慣記分卡時,一開始沒有必要改變任何東西。記分的目標只是提醒你注意實際發生的事,就這麼簡單。觀察你的思想和行為,不要急於做出判斷或自我批評。
改掉不良習慣的第一步是對它們保持警覺。
研究指出,當人們就何時、何處、具體做什麼制定出具體計劃後,就會更有可能貫徹執行。
例如:“下週,我將於×天×時×處進行為時至少20分鐘的劇烈運動。”
這樣設定目標,測試組 91% 的人每週至少鍛鍊一次 —— 比正常頻率高一倍以上。
他們填寫的句子被研究人員稱為執行意圖,亦即你事先就何時何地行動制訂的計劃。也就是說,你打算如何實施一個特定習慣。
總的來說,創立執行意圖的格式是:
“當X情況出現時,我將執行Y反應。”
明確你想要什麼並且具體化你實現的路徑,將有助於你摒棄妨礙你進步、分散注意力,或讓你偏離正軌的事情。
作者 Jeams Clear 提出了一個心理學效應:「狄德羅效應」。
簡單舉例來說,我們在家中買了一個新沙發,真的很美,但發現身邊的事物好像配不上它。
所以又添購了新地毯、新窗廉、新茶几…等等。
它告訴我們:
人們買入新用品後,往往會導致螺旋上升的消費行為,最終買入更多的東西。
你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能發現這種模式。你買了新衣服,然後就必須買新鞋子和耳環來搭配。
我們在培養習慣的時候,剛好也可以利用到 狄德羅效應。
每個動作都成為觸發下一個行為的提示。
當談到培養新習慣時,你可以充分利用行為的關聯性。建立新習慣的最佳方法之一是確定你已有的習慣,然後把你的新行為疊加在上面。這叫作習慣疊加。
習慣疊加公式是:
“繼[當前習慣]之後,我將[新習慣]。”
例如:
關鍵是把你想要的行為和你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關聯起來。
你還可以在當前這些習慣性動作之間插入新的行為。
例如:
當提示非常具體並可以立即行事時,習慣疊加的效果最好。
在行動前先想想定在哪個時段最有可能成功。當你忙於其他事情時,不要強求自己同時培養另一種習慣。
你的習慣疊加需要以恰當的方式觸發,而找到正確觸發點的重要方式。
我們必須先意識到我們的「無意識行為」,才有可能做出改變。
而在計劃改變的時候,最好愈具體的說要「我要xx地點,在xx時間,做xx事」,愈細節、愈具體,你執行的機率就愈高。
而最後,在原本的習慣之下,再加入新的習慣,藉由習慣疊加,更有可能成功培養出好習慣。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金句: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所說:“除非你讓下意識意識化,否則它將支配你的生活,而你會稱之為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