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就是力量,語言翻轉人生。
—夏青青說文解字
這是我第一次不以工作目標導向訪談創作者及書籍推薦。
閱讀對我來說,是個人隱私,是自由,也是意識,代表我們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與作者建立關係,這種美好的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只要翻開書中一頁開始,就能對話。
理論上閱讀《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後,闔上書本,與創作者的對話就結束了,但我選擇聯繫志仲老師。在此之前,我們唯一交集是李崇建老師,我曾參加崇建老師兩場關於薩提爾模式講座,而崇建老師是志仲老師的大學直屬學長,交情深厚,也是彼此的貴人。
《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有個練習很有趣,是詳列「求助清單」,「求助清單」?這是我沒有想過的清單項目,我的生命經驗裡,「購買清單」、「工作清單」、「雜事待辦清單」、「回覆清單」、……,所有的清單裡,代表的都是責任與義務。在多年的工作歷程中,每當我聽見家長們說出:「妳是我的孩子生命裡的貴人」時,我以為那是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必須在學生面前表現堅強厲害,脆弱代表能力不足……。「求助清單」是什麼?我又問了自己一次,聲音像是朝鐘暮鼓,一波波迴盪在心裡,這一次,我聽見了。
其實我可以選擇與決定列出自己的求助清單,我能擁抱脆弱。
我告訴志仲老師,家庭教育訓練我必須獨立完成許多事,從未想過人生竟然可以寫「求助清單」。我毫不考慮地寫下了人生第一個求助清單—聯絡志仲老師,請求協助,也許是觀念釐清,也許是建議,也許是解答……,或者只是輕鬆對話,沒有預設立場。
其實你可以忽略我的請求,我也能在某一刻體會被拒絕的美好。
沒有人想感受在提出請求後,被忽略拒絕的感覺 ,這可能是人們不敢與不願意向他人請求的原因。後來,志仲老師答應我的請求,讓我開啟了《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的第一個練習。
我的獨白變成了對話。
以下是我的提問。
「我」的陳述是志仲老師。
《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對您而言,其重要價值與意義是什麼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把我過去這些年的生命經驗跟教學與閱讀結合,靈感來自於李崇建老師,我跟他經常在電話裡聊天,有一次我們在電話裡閒聊,他跟我說,寫書對他的意義,就是過去的整理,呈現給讀者,接著他就要繼續往前走。對過去做一個回顧,他不想要繼續停留在那裡,透過這樣的方式,做一個整理之後,當成是紀念,同時也對讀者有幫助。所以今年初,出版社來找我寫書的時候,我覺得蠻好的,因為我這些年,累積太多太多的資料,也得到很多學員的回饋,哪些練習的方式可能是有效的?那些練習的方式先是用在我身上,我在教學上發現,因為很多人也受用,那我就想說,既然有很多受用,可是他們都是來上課才受用的,能不能夠透過書寫的方式,讓那些沒有來上課的人,或者無法來上課的人,他們透過讀這本書,也能夠得到一些啟發?可是這樣一本書,只是放教材練習,會變成枯燥,市面上這類型的書,搭配的故事通常是別人的故事,我覺得我的故事拿進來一起搭配到這本書裡,就算有的人他沒有要做這個練習,光是看我的故事,他們可能也可以得到一些東西,那他們想要練習的,從閱讀我的故事後,可能他會更知道要怎麼去練習,以及我更知道這個練習過後,會對他有什麼幫助,所以這大概是我覺得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的一些想法跟目標吧!到目前為止,我覺得這個目標好像達成了!讀者可以透過看這本書的故事跟他的生命有連結,並且透過做這些練習呢,去改變他的內在,改變他的生命,我覺得這大概就是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
自由書寫跟一般寫作不同,自由書寫之後,除了釐清問題與觀念,我們接著的行動是什麼呢?可以跟學生的寫作訓練並行嗎?
「我開過自由書寫的青少年班,我發現自由書寫可以應用在青少年他對寫作或者他對書寫有恐懼,當他有恐懼的時候,他不太敢下筆寫,我覺得自由書寫可以釋放他們對書寫的恐懼,像我以前在李崇建老師的作文班教作文時,他都會要求老師們在教學一開始讓新來孩子的前三堂課『隨便寫』,『隨便寫』有點像自由書寫,因為很多孩子他其實不是寫不好,他是恐懼書寫,所以透過這個自由書寫讓他可以釋放對書寫的恐懼,對於你接下來再教他一些書寫的工具,會比較有幫助。另外關於薩提爾模式的提問法,可以運用在課堂上,在課堂上帶學生進行討論,記得以前在李崇建老師的作文班裡,有一課叫做『孤單』,要讓孩子直接寫『孤單』這個題目,他不知道怎麼寫,所以老師要先帶討論,讓孩子們集思廣益,之後就需要用一些薩提爾模式的提問,比如說:『你有過孤單經驗的請舉手?』、『那你喜歡孤單嗎?』或者說『孤單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哪些時候你會有孤單的感受?』、『孤單的時候你怎麼辦?』就是用一些這類的提問激發孩子思考,同時因為每個人的回答會不一樣,聽到別人是這樣子想,這個人是那樣子想,他的素材就會比較豐富,那我的經驗是把提問用在課堂討論上,會豐富他們的大腦或者思考、寫作素材都會很有幫助。」
自由書寫跟一般寫作不同,自由書寫之後,除了釐清問題與觀念,我們接著的行動是什麼呢?
「比如說,我可能在書寫的過程當中,我發現我可以這樣子做,但是回到生活中,『我可以這樣子做』,對我來講,就只是一個選擇而已。我可以選擇『立刻就這樣子做』,我也可以選擇『過幾天再這樣子做』,我也可以選擇『我知道我可以這樣子做』,但是『我這一次就沒有打算這樣子做』。對我來講,『要不要行動』?或者『什麼時候行動』?『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他仍然有選擇,就算我在自由書寫裡頭已經找到答案,但是我也不一定立刻就要去採取行動。」
參與自由書寫的人如果想要跟我們分享內容,如何引導對方了解書寫內容對於情緒的覺察是有意義的?
「我覺得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就是讓他在寫完之後,『唸一次』,因為用『寫』,跟用『唸』的,感覺會很不一樣,就是在用『唸』的過程中,有很多感受上來,那些感受,可能是他在寫的過程中,所沒有感覺到的,所以通常我會鼓勵他們,把自己剛剛寫的,自己唸出來,唸完之後,我就問他們『有沒有什麼感覺?』有沒有什麼發現?光是這樣子,他把他寫的重新唸過一次,他就可以看到一些新的東西,他都有可能透過『唸一次』,他就可以重新看見,這個方式我是從敘事治療當中學來的,敘事治療強調『語言的能力』,不一樣的人問我們『為什麼』這三個字的表達方式,他的音調的高低、聲音的大小,都會影響我們對『為什麼』這三個字的理解,讓一個人用他的聲音,唸他寫的東西時,通常會帶出一些新的內容,這時候再問他『這樣子唸完之後有什麼發現?』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容易入手的方式。」
有許多學生長期對於考試存在許多焦慮感受,可以羅列幾條生命提問引導學生們自由書寫的方向嗎?
「如果放在自由書寫的脈絡的話,我覺得可以用幾種方式來幫助這些孩子去面對焦慮,第一個,就是我經常會用書裡頭也有這樣的練習,就是用『我現在感覺』作為自由書寫的開頭,讓他更進一步地貼近他自己的感覺,第二個,是用清單的方式,我很建議就寫一份『焦慮清單』,條列式的方式,把我對什麼人事物的焦慮,一個一個列出來,因為很多人他可能只知道自己在焦慮,可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麼?列出來之後,他會比較清楚,比如說,他焦慮,可能是爸爸、媽媽對他期待很高,萬一不符合爸爸媽媽的期待,沒考好怎麼辦?當他把這個焦慮寫出來,用清單的方式,他可以選擇將清單列出來成為他自由書寫的題材,他可以任選清單當中任何一項,然後用自由書寫,深入探索,比如說,可以把他的清單裡頭寫的第一項,寫在自由書寫的開頭,這樣子寫個10分鐘、 15分鐘,看看能寫出什麼?我覺得這是用自由書寫去辨識、或者按自己焦慮清單的入門方法。」
學習薩提爾模式的時間大約多久可以看見效果?
「每個人其實會不一樣,以我而言,也很難有一個明確的時間,在我2013年6月開始學習薩提爾模式之後,那個情況會像是突然在某個時刻『噹!』有個東西跑出來!喔!原來是這個!舉個例子,我跟很多人一樣,都是一個容易自責的人,比如說在教學或者在演講的時候講得不好,接下來我就陷入很多很長的自責裡,自從我知道有了這個方式,就是『看見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我每一次自責的時候都會用這個方式,『看見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說真的,一開始效果不那麼大,或者也很難『看見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可是我一次一次地練習下去,就慢慢地會開始看見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能夠講出來,並且開始可以因為講出來,自責會減少,自信心或者生命力會增加,所以還是需要跟練習有關,去練習,至於在什麼時候會看到效果,因人而異。就我而言,我覺得大概幾個月就可以有一些感覺,練習越久,感覺越深刻。薩提爾模式是需要體驗的,像我們學游泳一樣,如果我學游泳,大概很難透過看書或者聽演講學會游泳,我一定要去找教練,一定要到游泳池去學。」
訪談結束前,志仲老師鼓勵青青跟讀者們,「看見自己的獨特性,經常欣賞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跟別人比較,而且很奇怪的是都拿自己不足的地方與他人比較,很少看見自己的獨特性。我這方面可能不如別人,可是在另外一方面,我還蠻厲害,我邀請每個人去看見自己的獨特。就算你搞砸了某件事,就算在某件事情上,你失敗了,你沒做好,你不符合別人的期待,但是呢!也去看一看在那樣的事情中,有沒有什麼是你做得不錯的地方,用豐富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我們會變成一個更健康、更完整的人。」
打開《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我可以選擇與決定想要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己的意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