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開始進入所謂的「空巢期」,如果以字眼來看,「空巢」的意思是子女長大,不在身邊時,父母獨守空巢的意思。
我也進入了這個階段,不過,只能說進入了這個階段,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空巢期」因為「空巢」,反而被我放入了許多東西。
比如說,過去因為沒有多餘的時間,想要做的事,一直往後延。因為在當時,選擇照料家庭或小孩,所以想做或能做的事情,就不是我的第一選擇。現在進入「空巢期」,剛好把那些事情拿出來做。
我不認為因為小孩而犧牲自己的夢想那些話,小孩是在我的期待下誕生的,那就不會是停止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藉口。
在近三十年的文字路上,我曾經左手抱小孩(餵母奶),右手寫小說,說不累是假的,但累是一時的,小孩在茁壯,小說也在出版,我所生產的小說反而比小孩更多。反倒是後來小孩較大,無法抱在身上,開始跑來跑去之後,耗費的心力更多,這時候,就利用「時間管理」,想辦法擠出一點時間,寫出自己的作品。
現在小孩都長大了,他們去讀大學,而我則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創作。除了創作,或許,從以前我就太「自我」,所以除了照顧小孩之外,我還放了一部分的重心在我身上。
因為我知道,如果身為母親或妻子的我自己沒有調整好,再面對家庭成員時,整個人不管在情緒或健康狀態是失衡的,對他們不一定有利。所以要照顧好家庭之前,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
那所謂的「失落」呢?或許因為重心始終在自己身上,倒也沒什麼失落的感受。像我目前兩個小孩都不在身邊,與其期待他們打電話回來,為什麼不能算算他們晚上的時候或許有空,然後打電話給他們呢?如果他們願意陪伴多講兩、三句話,很好;如果他們因為忙碌而說沒空,那就下次再說。因為身為媽媽的我也很忙。
我曾經開玩笑的跟小孩說,如果他們週末要回家的話,請提早講,因為他們如果突如其來回家的話,我可能不在家。雖說開玩笑,這也是事實,因為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而不是由子女存在身邊與否牽著走。
我個人不太喜歡把「空巢期」這件事,搞得好像父母被孩子拋棄似的,非得覺得可憐,而且這個辭彙有太強的負面能量。畢竟,當我們將孩子培養到他們有足夠的成熟能力,或許是讀書、或許是就業,有足夠的獨立能力去開創他們的人生,做父母的,是不是也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些事,不一定是什麼遠大的夢想,學著怎麼過更有品質的日常生活,自我與生活的相處,保持對未來的一點期待等等。
空巢期的父母,什麼都可以做,經濟有能力一點的,就出去玩;不然就是跟喜歡的三、五好友出去走走,利用其它課程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找時間去運動等等。
我在小孩還在身邊時,就告訴自己,當他們不在身邊時,其實也可以過得很精彩,所以沒在乎什麼空巢期。所謂的「空巢期」,只是下一個人生階段。
可以的話,我想重新為「空巢期」下個定義,因為「空巢」,可以把屬於更多自己想要的生活裝進去,而獲得一個嶄新的人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