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探索咖啡文化的旅程,始於學生時期。當時的我每日與咖啡為伴,從雀巢罐裝咖啡,到職場初期連鎖咖啡店,再到自由工作者期間嘗試的各種不同種類的黑咖啡和奶咖,每一段經歷都豐富了我對咖啡文化的理解。
2011年,我還是個大學生,每天被功課和考試壓得喘不過氣。對咖啡的認識僅限於雀巢罐裝咖啡,每當通宵趕專題作業,罐裝咖啡便成了我的救命草。雖然這些咖啡談不上美味,但至少能讓我在那些寂夜保持清醒。同年,香港的經濟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美國信貸評級被下調等因素影響,恒生指數和恒生國企指數受挫。這一年,我對未來的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挑戰,但這些壓力反而讓我更加珍惜學生時期每一段便宜的罐裝咖啡所帶來的時光。
然而,城市的角落裡,香港咖啡市場卻開始悄然發展。星巴克等連鎖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逐漸成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在這些咖啡店裡度過午後時光,享受一杯香醇的咖啡。而鄰近的臺灣咖啡市場也在快速成長,顯示出臺灣人對飲用咖啡需求的增加。
2012年,我順利畢業,踏入職場。初入職場的我,工作時間長,壓力大,罐裝咖啡依然是我的提神神器。同年,香港的房價持續上升,令我頓時生活壓力倍增。
這時候,香港的精品咖啡店開始興起,這些店鋪不僅提供高品質的咖啡,還注重咖啡文化的傳播,成為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鄰近的臺灣市場規模超越600億元,每天平均消費82萬杯咖啡。
2013年,我換了第二份工作,這份工作需要更多的體力勞動,但罐裝咖啡依然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飲品。此時,我也開始關注國際局勢,北韓進行了第三次核子試驗,歐元區的債務危機仍在持續,全球經濟受到了廣泛影響。香港社會因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問題而多次爆發示威。在這個變動的時代裡,我依舊每天手握一罐咖啡,迎接新一天的挑戰。
這一年,香港的咖啡市場進一步成熟,咖啡館成了人們社交和工作的第三空間。臺灣咖啡消費量和市場規模也持續增長。
2014年,我成為了一名自由工作者,每天面臨不同的新挑戰。這段時間,罐裝咖啡陪伴我度過了一個個繁忙的工作日。我開始嘗試不同的咖啡飲品,從拿鐵到卡布奇諾,每一種都有不同的魅力。
這一年,香港成為全球咖啡消費成本較高的城市之一,但這並沒有減弱人們對咖啡的熱愛。臺灣咖啡消費量比前兩年高出一倍,市場規模約800億元。儘管世界局勢動盪,我卻在咖啡的香氣中找到了一絲寧靜與歸屬感。
2015年,我在一間公司打長工,工作日的節奏終於穩定下來。罐裝咖啡和McCafe的咖啡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幫助我保持活力和專注。香港社會也面臨不少挑戰:反水貨示威、鉛水事件等等。但每一天,我依然堅持在清晨或午後,給自己一杯咖啡的時間,讓生活在忙碌中找到片刻的平衡與愉悅。
此時,香港的咖啡市場開始飽和,但新的咖啡品牌和風格仍在不斷湧現。臺灣的咖啡市場也持續快速增長,整體銷售規模大增,連鎖超商和咖啡店的市場規模達數百億元,咖啡豆進口總額攀升,市場潛力巨大。
2011至2015年,是我從大學生成長為職場新人的四年,香港和鄰近城市的咖啡文化也在這期間逐步成熟。儘管時代在變,國際局勢也在不斷變化,每一罐咖啡,都承載著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的希望。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裡,咖啡始終是我心中不變的溫暖與力量。無論是香港的喧囂,還是世界的紛亂,我依然默默在這都市生活著,成長著。每當聞到咖啡的香氣,總能讓我想起那段充滿挑戰但又充滿希望的歲月,令我更加珍惜當下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