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情去測試所費時間長度,這個效率觀可能要重新調整一下
分科測驗剛結束的今天,我想再往人的思考點上撒種子。
主要是在丈量一個目標要做多久的時候,可以想一下你鎖定的「這個題目」值不值得;舉個例子,對任何人而言,時間尺度一拉長,求學之於生涯只是早年必經過程,這個必經之路的長短,會取決你對「價值」的思考高度到哪。
是的,講的就是高度,流於平面的思考模式是很容易揮霍掉時間的。
平面思考在這個階段就是擺脫不了學生框架:這段時間要幹嘛、上大學我可以做什麼;這時候我想給的東西是,加維度上去:你想要怎麼樣的歷史定位,把問題的層次拉大,試著解開本質上具有巨量時間的問題,去靠近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題目越做越複雜能應對更多考題,那麼應用在人生上你可以給予它超越的待遇。
...
設定看看:同樣的話,讓別人知道你只講這一次。
我和一般人溝通很少要動用到講 2 遍,這個在外界解讀會認為是種效率,實際上是因為我個人能量很有限,既不喜歡 ... 能用說的問題不用說的方式解決,最後變成人際陣營對抗;一方面「講重點」,可以長篇幅但不要詞不達意即可。
要提升「命中率」的意思,即使是耍廢也要吃時間的,我不想給了別人。
同樣概念可以拿到生活運用,比方說:東西只買這一個,就是貴些但具有品質的東西,省下對產品的疑慮和擔憂,維護好的心理品質更有機會讓它去聚焦對你有利的事情;重考就考這一次,沒上就換個別的,同樣也在自己的路上,以免賭到資本都沒了。
大學給了人很多對開始的憧憬和想像,卻也有止損才能偶然深入的桃花源。
退路實際上不等於機會,退路顯化的是付出的實際樣貌。
可是什麼是實際樣貌,它其實動用的是「客觀丈量」,任何的觀感在事實面前最後都會有一個動態平衡,顯現的結果就是在那個時空當下對它照相;比方說可以讀個政大最後卻跑去師大,那你很可能忽略了自己的心理動態,它也是事實運作的一環。
也就是你流失掉的理想,是價值感不夠強烈而來的。
再說的仔細些,像有些很想談戀愛的人為何就是沒有對象,主要是因為他本人其實在心理層面是過的太好的、他本身並沒有很缺這東西,所以即使機會在眼前晃悠他一定是把握不住的;而這點放在很多生涯機會都通用,限制自己的往往不是別人。
當你撥開了別人硬是給你加裝的百葉窗,風景這不就出來了嗎。
...
把時間轉換成人生貨幣如果可以讓你對它的態度更加謹慎,大略是本文的目的
所以對於大學生活,只要是圍繞在成績框架下的舉動,大概都只能稱作平面加蓋。
成績是別人對你自身價值的定奪,小到可以是申請雙主修,再過來遞交證照履歷給面試官,甚至是生成作品集試圖在社會佔有一席之地;這些舉動只是在練習這個平面裡的命中率,而且機會總量是固定的,與你同樣層次的人越多,就不存在機會越多一說。
可以說社會平面如果有你沒你都沒差,那現有的人生路徑只是在把你拖向深淵而已。
「你是誰」其實就是架一層維度的問題,因為成績在這塊平面上無法定義;也可以這麼想,在這個問題當前,很多的舉措、事件的時間是有限性的,時間和人生歷程可以等量互換;如果投入時間居然是給可以丈量的問題,它的價值層次自然不言而喻。
時間可能可以亂花吧,那如果換成是人生貨幣呢,還捨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