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主師訓】教材教法(4) 時間安排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我應該帶小孩唱歌嗎?一定要玩遊戲嗎?故事要說多長才好?要先收奉獻還是先做手工?為什麼說故事說到一半小朋友就想睡覺了?

──這一切,都跟時間安排有關。

raw-image

在談如何規劃課程內容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曾經在學校上課打瞌睡嗎?
有吧?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
什麼課最容易睡著?什麼課絕對睡不著?
為了避免戰學科,就同樣舉體育課為例好了:在教室放PPT,講解比賽規則和運動歷史最容易睡著;真的拿著球在場上跑跑跳跳最不容易睡著。
課堂其實是一場拉鋸戰:
此時的主控權是在老師?學生?偏向實作?還是口頭解說?


用一般學校分類來看→

老師講述:傳統課堂
學生講述:學生報告、翻轉教室
老師實作:自然實驗範例
學生實作:實驗課、美術課、體育課

以兒主的角度來看→

老師講述:說故事時間
學生講述:回答問題、敬拜讚美
老師實作:演出故事、敬拜加動作示範
學生實作:遊戲、跳舞敬拜


raw-image

越偏向學生、實作的象限,通常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但也最消耗精神體力,容易造成班級秩序混亂,或無法深入課程主題。
所謂的課堂時間安排,講白了就是:

有節奏地安排注意力


這次分享我一共用了這些PPT,

raw-image

如果把主題區分開,再把它們一一歸類,大概長這樣

raw-image

可以注意到四個座標是不斷拉扯的。

我不會一直握著課堂的主控權,也不會從頭到尾都放手給學生。
有時間給學生討論、發表,但也會適度收攏氣氛。

如此安排我的課程內容,便可以保證大家都清醒著到最後,
該學的都有學到。

以此為原則,排定好課程的大時間軸,再運用先前講過的觀察、解釋、運用,以及鷹架式的比喻,填充自己每一項主題的內容。
便能妥善掌握課程的時間安排了。


教學用的PPT和課程內容不會全數分享上來,只會節選部份分享
如有需要,可聯繫我:[email protecte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歌詠歡欣的沙龍
45會員
30內容數
希望能藉由寫下一些課程的紀錄, 慢慢構築出心中的「教室」。
歌詠歡欣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25
以下內容都不是我個人獨創,是各方前輩的智慧。 然後讓我們快速省略我本人幾千字的個人心情抒發,直接進入考試準備的心得:
Thumbnail
2024/06/25
以下內容都不是我個人獨創,是各方前輩的智慧。 然後讓我們快速省略我本人幾千字的個人心情抒發,直接進入考試準備的心得:
Thumbnail
2024/06/24
開始蓋房子吧!從表層到抽象的旅程
Thumbnail
2024/06/24
開始蓋房子吧!從表層到抽象的旅程
Thumbnail
2024/05/08
什麼樣的詞可以用?不能用? 老師到底需不需要把這些中國用語一一挑出來?
Thumbnail
2024/05/08
什麼樣的詞可以用?不能用? 老師到底需不需要把這些中國用語一一挑出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以上,筆者的建議很單純,家長自己要依照孩子的個性、資質、程度評估,得到一個「承受量」,跟環境承載量很像的東西。換你找筆者去評估,也是先寫點題目,看看各種反應,然後觀察是否能坐得住,有沒好奇心,容不容易分心,理論上經驗越多的老師,越能快速分析判斷個大概。
Thumbnail
以上,筆者的建議很單純,家長自己要依照孩子的個性、資質、程度評估,得到一個「承受量」,跟環境承載量很像的東西。換你找筆者去評估,也是先寫點題目,看看各種反應,然後觀察是否能坐得住,有沒好奇心,容不容易分心,理論上經驗越多的老師,越能快速分析判斷個大概。
Thumbnail
等待收成的開始—關心 上國中之後,課程都是一整天,有上補習班的到家都九點後,沒上的回家作業寫寫也七八點,還能堅持每日讀書的節奏嗎? 可以,但要視情況調整,筆者的建議要分三種家庭狀況。
Thumbnail
等待收成的開始—關心 上國中之後,課程都是一整天,有上補習班的到家都九點後,沒上的回家作業寫寫也七八點,還能堅持每日讀書的節奏嗎? 可以,但要視情況調整,筆者的建議要分三種家庭狀況。
Thumbnail
今天在車上聽《下一本讀什麼》是關於 #遊戲化教學的技術 的作者訪談,裡面提到要用獎勵、點數、排名的遊戲化去讓教學變有趣,這種兌換獎品的制度其實很常見,但效果不是不持久,就是新鮮感不夠,吸引力不夠。那還有什麼新把戲呢?
Thumbnail
今天在車上聽《下一本讀什麼》是關於 #遊戲化教學的技術 的作者訪談,裡面提到要用獎勵、點數、排名的遊戲化去讓教學變有趣,這種兌換獎品的制度其實很常見,但效果不是不持久,就是新鮮感不夠,吸引力不夠。那還有什麼新把戲呢?
Thumbnail
進入小學的變化會很大,倒不是說課程變難,問題多半出在以下兩點。 第一,規律性課程,有學生會不適應,很難坐住。若常常被處罰,會開始討厭學校。 第二,安親班規劃,多數家長都是放學讓安親班帶回。學生脫離幼稚園後,某些安親班沒有娛樂時間跟點心時間,孩子就很不適應。
Thumbnail
進入小學的變化會很大,倒不是說課程變難,問題多半出在以下兩點。 第一,規律性課程,有學生會不適應,很難坐住。若常常被處罰,會開始討厭學校。 第二,安親班規劃,多數家長都是放學讓安親班帶回。學生脫離幼稚園後,某些安親班沒有娛樂時間跟點心時間,孩子就很不適應。
Thumbnail
筆者的建議是,定時、定量,不要求多以免揠苗助長,需要看小孩的狀態,而這跟他3歲前的家教有關,無法給予具體的建議。筆者個人的狀況是,從小就會一直跟小孩提知識類的東西,只要孩子發問,有問必答,且儘量用能夠懂的童言童語去解釋。
Thumbnail
筆者的建議是,定時、定量,不要求多以免揠苗助長,需要看小孩的狀態,而這跟他3歲前的家教有關,無法給予具體的建議。筆者個人的狀況是,從小就會一直跟小孩提知識類的東西,只要孩子發問,有問必答,且儘量用能夠懂的童言童語去解釋。
Thumbnail
之前已經跟大家分享居家的動態活動、靜態活動內容,而這兩者的活動交替進行效果會最好。那一天之中,要怎麼安排這兩種活動呢?有規律的作息,小孩才知道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會等到洗澡睡覺時間,開始哭鬧著說:『我不要收玩具』、『我不要洗澡』、『我還要玩』等等讓父母抓狂的言語。
Thumbnail
之前已經跟大家分享居家的動態活動、靜態活動內容,而這兩者的活動交替進行效果會最好。那一天之中,要怎麼安排這兩種活動呢?有規律的作息,小孩才知道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會等到洗澡睡覺時間,開始哭鬧著說:『我不要收玩具』、『我不要洗澡』、『我還要玩』等等讓父母抓狂的言語。
Thumbnail
我應該帶小孩唱歌嗎?一定要玩遊戲嗎?故事要說多長才好?要先收奉獻還是先做手工?為什麼說故事說到一半小朋友就想睡覺了──這一切,都跟時間安排有關。
Thumbnail
我應該帶小孩唱歌嗎?一定要玩遊戲嗎?故事要說多長才好?要先收奉獻還是先做手工?為什麼說故事說到一半小朋友就想睡覺了──這一切,都跟時間安排有關。
Thumbnail
所以當那些看似非常理存在於教育現場的「不太乖示範」浮現時,當然只會更想要急於介入,成為別人眼中教育得體的大人,更多時刻是因為自己輸不起,無力承擔身為一個大人可以「不用太乖」也可以「教育有方」的可能性。 於是想要在普世價值下成為一個被認定的「合格大人」,我們只好繼續假裝這些有道理的強迫是為孩子好……。
Thumbnail
所以當那些看似非常理存在於教育現場的「不太乖示範」浮現時,當然只會更想要急於介入,成為別人眼中教育得體的大人,更多時刻是因為自己輸不起,無力承擔身為一個大人可以「不用太乖」也可以「教育有方」的可能性。 於是想要在普世價值下成為一個被認定的「合格大人」,我們只好繼續假裝這些有道理的強迫是為孩子好……。
Thumbnail
您的孩子喜歡玩遊戲嗎? 您願意讓孩子玩遊戲嗎? 是指導孩子玩遊戲,還是陪著玩遊戲? 孩子跟您分享過遊戲嗎?
Thumbnail
您的孩子喜歡玩遊戲嗎? 您願意讓孩子玩遊戲嗎? 是指導孩子玩遊戲,還是陪著玩遊戲? 孩子跟您分享過遊戲嗎?
Thumbnail
說到我們的自學計畫書,只能用「陽春」、「最低完成目標」的基本原則來形容⋯作計劃,本來就常發生「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的悲劇,更何況是「適性發展」、「量身定做」的自學計畫?樂在學習的孩子,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都會在某些特定領域ㄧ直保持高昂的興趣啊!
Thumbnail
說到我們的自學計畫書,只能用「陽春」、「最低完成目標」的基本原則來形容⋯作計劃,本來就常發生「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的悲劇,更何況是「適性發展」、「量身定做」的自學計畫?樂在學習的孩子,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都會在某些特定領域ㄧ直保持高昂的興趣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