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深度的書評及影評是建立在對作品的洞識上,也就是把作品的評論從個人的感受,提高到作品的結構層次。(詳見拙文什麼是「思考」?如何「洞識」?何謂「思想家」?─開悟的本質(2)) 人們都喜歡聽故事,而文學與電影很多都是在講故事,研究如何講故事的理論叫《敘事學》(NARRATOLOGY)。而後結構主義大師羅蘭·巴特在《敘事結構分析導論》中說,小說(故事)的敘事結構有三個層次:(1)功能(─即劇情推展的效果)、(2)情節(─即敘事的變化過程之角色的系列動作)、及(3)主題(─即意義)。 有深度的書評及影評就是在這三個敘事結構層次上評論。例如,周韻采在《花木蘭 漂亮「混血兒」》中說:「好萊塢善用敘事結構及拍攝技藝,將中國傳說拍成符合西方思潮的女性自覺電影,堪稱是中國爸爸和美國媽媽合產的漂亮混血兒。」就是在敘事結構上說事。 又例如黑鳥麗子最近的影評《千萬別惹歐巴桑》中說:「而好萊塢喜劇劇本鐵律,不起眼的主角一定要經過「換裝大改造」帶出前後反差,歐巴桑果然化身空姐,裹在曲線畢露的空服員短裙制服裡,潛入機艙大展身手。」這是在功能及情節上說事。又說:「要鑽研北韓特務木棉花與市場麻花歐巴桑之間的社會意義,對於那些高大上、整天追逐核武、探索機密的國際間諜而言,真正最幸福的,會不會反而是平凡無奇、每天一開店就完售的歐巴桑日常?」這是在高一層的主題上說事。 通常,有深度的影評都會以其它的電影為「他山之石」,以攻錯。可以節省文字論述,也可介紹讀者其他優秀的作品。周黎明在《花木蘭為什麼長成了這副嘴臉? 》的影評裡,總共提到《泰坦尼克号》,《末代皇帝》,《藝伎回憶錄》,《卧虎藏龍》,《功夫熊貓》,《長城》,《尋夢環遊記》,《美女與野獸》等8部其他電影。 敘事(講故事)有兩個基本形式:(1)白描細節(diegesis) 及 (2)直白敘述(mimesis)。例如,木蘭詩 / 木蘭辭是以史詩直白敘述花木蘭的故事,而真人版《花木蘭》電影,卻要以實際的角色的動作去白描細節故事情節,但白描細節通常進展緩慢,兩小時內講不完故事,不得不用「旁白者」者的直白敘述加速,但若白描細節越缺少,觀眾的「角色認同(移情)感」也越缺少,無法看的如醉如痴。所以,好的電影結構要最佳化白描細節與直白敘述的比例。 我在拙文文評│近代中國小說獎─頒獎扎記(之 1 )─文學與藝術(12)評論過小說文學,在拙文「詩意」的本質與創造─文學與藝術(2)評論過詩詞,本文不必贅述。本文將專注在電影的深度評論,並以拙文影評│好萊塢迪士尼為何要拍真人版《花木蘭》─文學與藝術(13)輔助說明。(另請參考我另外一篇影評:影評│《心火》(蘇菲•瑪索主演,1997)─文學與藝術(14)) 電影的每一片段都某種有推展劇情的功能,例如柏納多·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的開頭的片段──三歲的溥儀之登基大典時,溜下龍椅逗弄一隻蟋蟀。看似突兀、不搭調的片段,卻包含著電影藝術的重要技巧─伏筆。在影片結尾,這隻蟋蟀又從龍椅爬出來,《末代皇帝》電影所醞釀的主題─「造化弄人,大起大落的人生反諷」─達到了最高潮。 法蘭西斯·柯波拉的《教父1,2》裡的伏筆,並非一個物件(如鸚鵡、蟋蟀、鳳凰等),而是一個場景(如下圖)─電影裡的主要人物:教父的三個兒子、女兒、養子、主要手下,擁擠在家裡餐廳話家常、吃飯。這個場景在片尾最後一幕,小教父(艾爾帕西諾飾)殺掉哥哥後的沈思中,又出現了,權力的高峰就是絕對的孤獨,必須以人間最可貴的親情及友情為代價(芻狗)的,這是看似黑手黨火拼的《教父1,2》之真正主題。(詳見我的視頻:科學方法學文學與電影(2/20)─如何寫小說及拙文如何寫好故事及小說─文學與藝術(9)) (教父的三個兒子、女兒、養子、主要手下,擁擠在家裡餐廳話家常、吃飯的場景) 伏筆是電影藝術功能層次的技巧,關鍵是伏筆時,講究水波不興,毫無痕跡,但爆發時,卻驚天動地、扣人心弦。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裡面的伏筆─鳳凰,卻數度在片中飛來飛去,太露痕跡,以致在片尾出現時,無法爆發高潮,可說是「畫虎不成反成犬」的敗筆。 另一個電影藝術的技巧是「戲劇反諷」(Dramatic irony),指的是《花木蘭》的觀眾知道花木蘭是女人,但劇中人卻不知,就製造了「女兒代父從軍」的欺君之罪如何收場懸疑,這也是好萊塢迪士尼拍真人版《花木蘭》的主要著眼點。 後現代文學祭酒羅蘭·巴特認為製造懸疑有兩手法,第一個手法是鏡頭裡猛然出現目的不明動作(如拔出手槍,接起電話等),第二個手法製造秘密(如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雙胞胎假冒)。(見羅蘭·巴特《敘事結構分析導論》)當觀眾亟欲知曉秘密的收場,就是懸疑。懸疑是戲劇扣人心弦的吸引力,令讀者欲罷不能。可惜的是,我看的其它中國拍的兩部真人版《花木蘭》,都在片頭就安排了知情的友人的梗,浪費了懸疑的吸引力。(請看拙文中文的「寫作3W法則」─文學與藝術(7)) 好萊塢迪士尼拍真人版《花木蘭》刻意安排了違反史實(木蘭詩 / 木蘭辭)的神怪「鷹女」分身,但神怪「鷹女」的出現有違史實(木蘭詩 / 木蘭辭),卻毀了導演從片頭開始,以花木蘭父親全知視角的旁白,所苦心經營的寫實風格。讓觀眾以為又是在觀看《哈利.波特》或《神雕俠侶》的神怪片,這就打壞了片頭寫實的全知視角的旁白之寫實風格,而電影敘事學講究,角色,情節,時地必需保持一致和連貫,最忌諱明明是寫實片卻中途一變為神怪片,這是《花木蘭》的主要敗筆。 最後,迪士尼版《花木蘭》也敗在主題的搖擺、欠明確。在電影結尾,朝廷大員招安花木蘭時,她卻「無語問蒼天」,由其父的旁白:「她已成了傳奇(Legend)」的帶過花木蘭的回答。這就毀了全片努力塑造的花木蘭之嚮往「榮譽、勇敢、真誠」,反抗女性歧視的剛毅形象,而鄉愿及和稀泥的片尾,企圖討好東方觀眾,卻惹的西方人反感,是前後不一的敗筆。 最後,有深度的影評除了要發掘影片的敗筆,更重要是能發掘影片的優點,否則影評家為何要浪費時間在一無是處的電影上。一張漂亮上的黑疤,誰都看的到,但要看出電影真正的優點,是影評家審美功夫的考驗;我認為但迪士尼版《花木蘭》比中國內地拍的真人版有不少優點,尤其戰爭場面的處理,運鏡優美、簡潔、安靜,氣勢直逼日本名導演黑澤明的經典古代戰爭片《亂》,值得一看。 請看「陳華夫專欄」─文學與藝術寫作─系列文章: ( 張愛玲的後半生傳奇─文學與藝術(1) 「詩意」的本質與創造─文學與藝術(2) 詩│《鳳凰花開人間落》─文學與藝術(3) 歌評│為何懷念的老歌與民謠能勾起往日的回情懷與老友的重逢─文學與藝術(4) 歌評│論台語歌謠《春花望露》文學魅力─文學與藝術(5) 歌評│如何避免「假音」,以「真音」、「共鳴」唱「高音」及「說話」的竅門?─文學與藝術(6) 寫作│中文的「寫作3W法則」─文學與藝術(7) 寫作│如何寫高品質知識性文章─文學與藝術(8) 寫作│如何寫好故事及小說─文學與藝術(9) 寫作│散文與知(識)性文章不同的寫作訣竅─文學與藝術(10) 畫評│新印象派名畫─喬治·修拉的《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之繪畫訣竅─文學與藝術(11) 文評│近代中國小說獎─頒獎扎記(之 1 )─文學與藝術(12) 影評│好萊塢迪士尼為何要拍真人版《花木蘭》─文學與藝術(13) 影評│《心火》(蘇菲•瑪索主演,1997)─文學與藝術(14) 寫作│如何寫有深度的書評及影評─文學與藝術(15) 書評│《詩的原理》萩原朔太郎著 徐復觀譯─文學藝術(16) 影評│宮鬥劇《步步驚心》及職場電視劇─文學與藝術(17) 影評│《地久天長》王小帥導演─文學與藝術(18) 書評│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中國小說史最特殊的「自傳性」贖罪──文學與藝術(19) 影評│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趙婷之《游牧人生》─文學與藝術(20) 樂評│《草原小姐妹》琵琶協奏曲是在詮釋白居易的《琵琶行》─文學與藝術(21) 提高文章「可讀性」及「點閱率」之秘訣─文學與藝術(22)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近代畫的比較與賞析─文學與藝術(23)書評│路遙《平凡之世界》之貧窮苦難的贖罪─文學與藝術(24)論賈平凹《廢都》及《金瓶梅》性意識之自我懲罰的贖罪─文學與藝術(25) ) 另請看我寫作技巧的youtube視頻: ( 科學方法學文學與電影(1/20)─概說文學、電影、小說、詩詞、戲劇的寫作技巧 科學方法學文學與電影(2/20)─如何寫小說 科學方法學文學與電影(3/20)─文學與電影中「草蛇灰線」的伏筆 ) 怎样写一篇有思想深度的影评? 【一席】嚴歌苓:職業寫作 扶桑 归来电影 Coming Home 羅蘭·巴特的《明室‧ 攝影札記》 近代中國小說獎─頒獎扎記(之一) 演戲是瘋子,看戲是傻子- 維基詞典 《如何寫影評》作者: (美)蒂莫西•J•科雷根 如何写影评的书评(173) Film Language: A Semiotics of the Cinema 敘事物件Diegetic Prototype 於科幻和設幻的差別?(設幻能力2/5) 张小北:《花木兰》真的很“平庸”(按:這是趙薇、陳坤版《花木蘭》的影評) 加速脫鉤時代的《花木蘭》:如何做到一次過得罪全世界| 我見我思:周韻采》花木蘭 漂亮「混血兒」 千萬別惹歐巴桑 周黎明:花木蘭為什麼長成了這副嘴臉? - Fkan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