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理解人類行為的基礎:誘因敏感化理論

更新於 2024/10/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取自unplash圖庫
這個理論太重要了,而且在我寫作這篇文章時,我用google在繁體中文網站上並沒有看到有文章好好介紹「誘因敏感化理論」。當然,跟成癮、戒毒有關的專業人員、研究者,一定知道這是什麼。但,這麼重要的理論,在中文網路世界如果沒有常被提到,對台灣科普、心普的推廣,是很可惜的事情。
誘因敏感化理論(incentive sensitization theory)是用在解釋為什麼人類會在「成癮」後因為渴求(craving)出現一些看似失去理智、與現實利益不符的行為,很難克制。也可用來解釋為什麼成癮者在戒除藥物、毒品、酒精很長一段時間後,只要一接觸到成癮物質,很快就又克制不住。如果這理論比其他理論接近事實,那由誘因敏感化理論推衍出來的治療方法,成功率就會比較高。
如果「誘因敏感化理論」可以用來解釋物質成癮,同樣的,這理論也就可能可以用來解釋其他成癮行為,如對賭博、愛情、電腦遊戲與社交網站的成癮。
一九九三年,誘因敏感化理論剛發表時,市面上已經有許多解釋成癮的論述,諸如正增強理論、負增強理論、享樂理論、學習理論。Berridge與Robinson醫師認為,這些理論都無法完整解釋人類的成癮行為,所以提出這新的、更為完整的論述。
用一句話說明「誘因敏感化理論」就是:「喜歡」(like)跟「想要」(want)是不一樣的,「喜歡」的腦神經機制與「想要」是不同的。「喜歡」牽涉到的神經線路較小,「想要」的神經線路就更大、更完整許多。「誘因敏感化理論」有個專有名詞incentive salience,翻成中文是拗口的「誘因顯著性」,直白地說就是「強烈的想要」。「誘因敏感化理論」就是在說明這「強烈的想要」是怎麼衍生出來的。有四個步驟。
步驟一:感受性強的人如果反覆暴露在成癮物質前,會造成「過度敏感化」(hypersensitization)。這會讓使用此藥物(會從事此行為)的人可以感受到更強烈的愉悅。
步驟二:過度敏感化之後會造成大腦的變化(brain change),在刺激物與獎賞系統(reward)間建立強烈的連結,強化「誘因顯著性」(強烈想要)。這時,這個人會對這藥物出現強烈的渴求,遠超過「喜歡」的程度。
步驟三:加強版的「誘因顯著性」讓成癮行為反覆出現。
步驟四:最後出現有意識地呼喚這個藥物。
「誘因敏感化」與「誘因顯著性」從字面上很難理解這是什麼,相關的文獻我一找就是二、三十篇,要仔細看完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簡言之,這些理論要告訴我們的是:成癮行為會造成大腦神經系統長時間(long lasting)的變化,而「喜歡」跟「想要」的神經機制是完全不同的。「喜歡」牽涉到各種感覺、知覺,「想要」則跟「動機」(motivation)有關。
既然牽涉到大腦神經系統的長期變化,成癮與否,有一部分也就跟先天的「體質」有關。有些人的大腦容易被改變、容易成癮,有些人則否。對不同物質、行為的成癮性,可能也會有各自不同的遺傳體質。只是這中間變數太多,後天的教養、壓力、創傷、人生際遇,也都會影響是否容易成癮。
換個流行的議題則是,對社交網站、手機成癮的人,你的大腦可能已經被手機與網路改變了。所以也難怪最近有許多專家在呼籲,不要讓青少年接觸臉書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496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一點壞的男人有比較多女人愛,這種民間通俗的知識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有反社會人格與犯罪行為的人,終身平均的性伴侶數目高於平均值,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也會比較早。 相對的,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在美國高中,智商越高,「處男率」也越高。但有一種人格,錢賺得多性伴侶也多。
為什麼許多好女孩,會愛上帶有反社會傾向、有很強控制慾、或有暴力傾向的人,最後傷痕累累。若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女性會較容易喜歡上有「資源控制能力」的人。反社會、控制慾、暴力傾向,在數萬年前有可能是某種強者的象徵,直到今日還能讓某些人產生「喜歡」的感覺。
有一點壞的男人有比較多女人愛,這種民間通俗的知識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有反社會人格與犯罪行為的人,終身平均的性伴侶數目高於平均值,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也會比較早。 相對的,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在美國高中,智商越高,「處男率」也越高。但有一種人格,錢賺得多性伴侶也多。
為什麼許多好女孩,會愛上帶有反社會傾向、有很強控制慾、或有暴力傾向的人,最後傷痕累累。若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女性會較容易喜歡上有「資源控制能力」的人。反社會、控制慾、暴力傾向,在數萬年前有可能是某種強者的象徵,直到今日還能讓某些人產生「喜歡」的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以操作制約的觀點解釋迷信為何會發生。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是一種學習過程,指有機體學會某些操作緩解的行為,學會特定行為以達到特別目的,也就是通過強化和懲罰來改變行為,此理論是由B.F. Skinner提出。強調行為的結果對未來的影響。從操作制約的角度來看,迷信行為的發生可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一書中,探討了習慣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深遠影響。他說明了一個關鍵概念:習慣是透過一個由暗示、慣性行為和獎賞組成的迴路形成的,而這個迴路會培養出一種渴求,進而驅動習慣的自動化。 以電腦發出提示音或智慧型手機的通知為例,這些通知就是一種
我們的潛意識是運用吸引力法則的基石。如果我們的潛意識充滿了負面的信念,那麼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思考正面的事物,我們的內在信念仍然會將負面的經歷吸引到我們的生活中。因此,要真正有效地運用吸引力法則,我們必須首先清理和轉化我們的潛意識。
生而為人,有恐懼和焦慮是正常的。 因為,我們的色身太脆弱,慾望和妄想卻太多。 因為,我們有杏仁核和邊緣系統。 因為,為了求生,我們需要靠恐懼和焦慮,來解決問題,來突破現實上的困境。 然而,邪魔眾生卻在我們的靈識參數動了手腳,讓我們的恐懼和煩惱,也變成是一種癮頭,一種迴路,讓我們習慣性地在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
Thumbnail
誘餌誘餌,你上鉤了嗎? 什麼誘餌!? 誘餌效應(Decoy Effect): 當人們在 A 與 B 兩個選項進行選擇時,藉由加入稍微劣於 A 選項的 A- 誘餌, 來襯托凸顯 A 的吸引力,轉移與降低對 B 的注意力,導致不對稱局面,增加人們選擇 A 的可能性。 直接看例子比較
Thumbnail
年輕時一直覺得心中所想 害怕或不想面對的事 總是會躲不掉的實現 難道我是帶衰人嗎?! 當時只想是種業力也就是因果論 現在知道這是種引力帶來的磁場能量 吸引力是種直覺也是第六感的呈現 是種吸引好壞同頻能量的結果 能量吸引同頻磁場 但不代表其他雷同屬性不相吸 只是頻率小就無法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以操作制約的觀點解釋迷信為何會發生。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是一種學習過程,指有機體學會某些操作緩解的行為,學會特定行為以達到特別目的,也就是通過強化和懲罰來改變行為,此理論是由B.F. Skinner提出。強調行為的結果對未來的影響。從操作制約的角度來看,迷信行為的發生可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一書中,探討了習慣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深遠影響。他說明了一個關鍵概念:習慣是透過一個由暗示、慣性行為和獎賞組成的迴路形成的,而這個迴路會培養出一種渴求,進而驅動習慣的自動化。 以電腦發出提示音或智慧型手機的通知為例,這些通知就是一種
我們的潛意識是運用吸引力法則的基石。如果我們的潛意識充滿了負面的信念,那麼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思考正面的事物,我們的內在信念仍然會將負面的經歷吸引到我們的生活中。因此,要真正有效地運用吸引力法則,我們必須首先清理和轉化我們的潛意識。
生而為人,有恐懼和焦慮是正常的。 因為,我們的色身太脆弱,慾望和妄想卻太多。 因為,我們有杏仁核和邊緣系統。 因為,為了求生,我們需要靠恐懼和焦慮,來解決問題,來突破現實上的困境。 然而,邪魔眾生卻在我們的靈識參數動了手腳,讓我們的恐懼和煩惱,也變成是一種癮頭,一種迴路,讓我們習慣性地在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
Thumbnail
誘餌誘餌,你上鉤了嗎? 什麼誘餌!? 誘餌效應(Decoy Effect): 當人們在 A 與 B 兩個選項進行選擇時,藉由加入稍微劣於 A 選項的 A- 誘餌, 來襯托凸顯 A 的吸引力,轉移與降低對 B 的注意力,導致不對稱局面,增加人們選擇 A 的可能性。 直接看例子比較
Thumbnail
年輕時一直覺得心中所想 害怕或不想面對的事 總是會躲不掉的實現 難道我是帶衰人嗎?! 當時只想是種業力也就是因果論 現在知道這是種引力帶來的磁場能量 吸引力是種直覺也是第六感的呈現 是種吸引好壞同頻能量的結果 能量吸引同頻磁場 但不代表其他雷同屬性不相吸 只是頻率小就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