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可能是陷入受害者心態的警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抱怨,可能是陷入受害者心態的警訊


她叫小芳(化名),是我的個案,我和她一起工作已有段時間。 

她因為工作上的壓力,前來找我會談,我們已在同一個話題上打轉多次。


「你知道嗎,我真的不瞭解,我跟他講了好幾次了,他還是給我錯的東西。」

「這到底有什麼難的,不懂欸。」她很氣憤地說著,又攤手表示無奈。


她在一家公司擔任人事主管的位置。她向我吐了工作上許多的苦水,像是交代下屬的事情,不管怎麼講,怎麼教,還是一直犯錯,讓自己很惱火;還有個總是擺爛的同事,看他很是不爽,礙於他是資深員工,無法把他資遣,她向上面的管理層反應多次,但皆未獲滿意的結果。


甚至,她開始覺得.管理層並不站在她那一邊,似乎有意地針對及忽視她。

「我講話就這麼沒影響力啊,做對的事情有很難嗎?搞得我好像一直在找麻煩;外面的人看到公司生態是這樣,不知道會怎麼想。」

 

***

小芳近日因業務量的增加,焦慮加上睡眠不足,使她每日心神不濟;加上仗義直言的性格,常與公司的人爭吵。這幾天,身體終不堪負荷,到醫院掛了急診、吊點滴。

「吳心理師,你覺得我該怎麼辦?我最近失眠的狀況越來越嚴重了。」之後她又持續向我抱怨,公司環境、員工,都不懂得按規定做事,交代的事情也做不好;自己又不討管理層與同事的喜歡,顯得越來越無助,像個孤苦無依的受害者。

  

我決定,把焦點拉回到她自己身上。

 

我回應:「是呀,面對到這一切,一定讓你感到身心俱疲。但我想詢問的是,其實明明妳也知道,那邊的工作環境並不理想,但妳為何總讓自己焦慮地深陷其中,而當妳撐不住的時候,便又開始自責呢?」。

 

小芳陷入沉默,淚水在她的眼眶中打轉……

------

其實,這已經不是小芳第一次遇到的狀況了。

  

抱怨下的潛藏訊號

「我不曉得,為何每次都這樣,我就這麼命苦…」小芳仍是很氣憤。

「妳想到了什麼嗎?」我想辦法試著問出多點訊息。

「就是那種不公平的感覺,而我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就像是小時候,什麼事情都要順著爸媽的,我怎麼吵她們還是不聽,持續的逼迫要我做我不要的事情!」小芳再也止不住淚水,潰堤般地湧出。

 

抱怨底下常常隱藏著無助的訊號,一種做了很多,但總是事與願違,不被他人認同與同理的感受,並對自己的遭遇感到可憐,無人能理解。

然而,小芳的抱怨,源自於小時候「愛」的缺乏。因為童年時被家裡不平的對待,不被尊重與理解,所以在她長大以後,會不斷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試圖引起他人的關注,與認同,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但她用錯了證明自我價值的方法,因為,當一個人要持續的用抱怨與自憐的方式,來引起他人注意。勢必自己也要讓自己推入火坑,讓自己的周遭情境變得困難,難以解決,好讓他人覺得她真的過得很辛苦,處在不得已的困境。

  

「那我到底該怎麼辦?」小芳急切地詢問我。


「或許,妳要先看到自己為何執著,就像在工作的情境裏,是什麼勾起了妳,與原生家庭相似的感受。」

「以及誠心地問自己,若不用這種過度付出,追求完美的方式應對工作。自己真的會沒價值嗎?真的會不被認同嗎?」我認真看著小芳。

  

「嗯…」小芳低下頭來,陷入沉思。


小芳為追求自我與他人的認同,把自己逼到了一個死胡同,陷入了無助的情境循環。她不自覺地將自己擺在受害者的位置,這個心態,蒙蔽了自身改變的可能。

  

什麼是受害者心態

我們多多少少都會用抱怨,與自憐的方式,來維持自尊與自我價值,這是一種避免自我失衡的心理防衛機轉。但當我們這個心理防衛周轉不靈時,則會使我們陷入一個僵化反應模式,陷入所謂的受害者情節。

受害者情節,指的是廣泛性地控訴周遭生活的一切人事物,只要沒有照自身期待所反映,而指責他人壓迫傷害,並自憐的心理反應。具受害者情節的人,會反覆地把自己推向痛苦的邊緣,哪裡有痛苦就往哪裡鑽﹝註1﹞。

就像小芳的例子,小芳很努力工作,努力做著她覺得「對」的事情,卻每每忽略所處的情境,而造成許多的人際衝突。她總是抱怨他人對自己不公、他人總是虧欠自己、忽略自己……漸漸地,她與他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很不幸的,她成為了十足的受害者,並不斷地陷入相同的循環中。


受害者心態,是一種無意識的自動化反應,倘若我們沒有察覺這不斷發生地相似循環,並正視它所帶來的影響,那將無法從這痛苦的輪迴中所跳脫出來。


怎麼告別受害者心態呢?

1. 看看自己是不是總是陷入相同的負向的循環,總覺得他人對不起自己、對自己不公平。

2. 先停止抱怨,認真思考,目前的情境發生了什麼。

3. 查看自己有沒有扭曲的負向思考(ex.某某人這樣做,就是在迫害我;他這麼做就,就是不重視我。),並鬆動它。

4.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事事無法照自己的期待走。

5. 將焦點轉移到,現況可不可以「改變」。

6. 重新建立健康的獲取自我價值方式。

---------

練習為改變負責,放下心中苛求的完美,重新建立自我價值


 

👉文:Wu心(吳景濱心理師)

👉圖:Pexels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uJingBin/

👉參考資料:﹝註1﹞蘇絢慧:受害者情節

  

本刊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u心(吳景濱心理師)的沙龍
59會員
48內容數
2025/04/29
親愛的你: 「是否也曾在深夜握著手機,看著母親的來電顯示遲遲不敢接起?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甩不開的罪惡感,不是你不夠堅強。我們只是太早學會了懂事,卻忘了怎麼當個孩子...」   一、那些母親沒教會我們的事 1. 「透明玻璃缸」裡的愛 「妳媽也是為妳好」 多少人被這句話困
Thumbnail
2025/04/29
親愛的你: 「是否也曾在深夜握著手機,看著母親的來電顯示遲遲不敢接起?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甩不開的罪惡感,不是你不夠堅強。我們只是太早學會了懂事,卻忘了怎麼當個孩子...」   一、那些母親沒教會我們的事 1. 「透明玻璃缸」裡的愛 「妳媽也是為妳好」 多少人被這句話困
Thumbnail
2025/04/18
🌱 7個小練習,陪你照顧心裡的雨季 ——就像準備一把隨身小雨傘 練習1:把大願望切成小方糖 「好想快樂起來」就像對著整座山說要搬走,試試這樣做: ▸ 明天中午傳訊息給一位老朋友:「最近看到這首歌,覺得你會喜歡」 ▸ 週六下午擦完房間地板後,坐在窗邊喝熱牛奶看雲5分鐘
Thumbnail
2025/04/18
🌱 7個小練習,陪你照顧心裡的雨季 ——就像準備一把隨身小雨傘 練習1:把大願望切成小方糖 「好想快樂起來」就像對著整座山說要搬走,試試這樣做: ▸ 明天中午傳訊息給一位老朋友:「最近看到這首歌,覺得你會喜歡」 ▸ 週六下午擦完房間地板後,坐在窗邊喝熱牛奶看雲5分鐘
Thumbnail
2025/03/16
李薇(化名)發現老公出軌後,做了件奇怪的事——她開始天天穿白色連衣裙做早餐,就像老公初戀當年的打扮。這可不是什麼浪漫情懷,而是不自覺在玩「心理操控遊戲」: • 每天早上端咖啡時,她會輕聲說:「你最近臉色不好,要多休息呀」(其實在暗示:你做了虧心事)
Thumbnail
2025/03/16
李薇(化名)發現老公出軌後,做了件奇怪的事——她開始天天穿白色連衣裙做早餐,就像老公初戀當年的打扮。這可不是什麼浪漫情懷,而是不自覺在玩「心理操控遊戲」: • 每天早上端咖啡時,她會輕聲說:「你最近臉色不好,要多休息呀」(其實在暗示:你做了虧心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會不會有人認為憂鬱症的人,就是抗壓性太低、不知足、想太多,或是對憂鬱症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足不出戶、負面思考、無用的人,一定是裝出來想要躲避責任啦~ 雖然在網路上google「憂鬱症抗壓性低」的關鍵字,就可以找出多篇文章闡述憂鬱症,有時就是抗壓性太高,才會得憂鬱症。 以我自己為例,第一次憂鬱症的「觸
Thumbnail
會不會有人認為憂鬱症的人,就是抗壓性太低、不知足、想太多,或是對憂鬱症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足不出戶、負面思考、無用的人,一定是裝出來想要躲避責任啦~ 雖然在網路上google「憂鬱症抗壓性低」的關鍵字,就可以找出多篇文章闡述憂鬱症,有時就是抗壓性太高,才會得憂鬱症。 以我自己為例,第一次憂鬱症的「觸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這段期間臣服在工作下,已然分不清楚誰是主人,是自己掌握工作,還是被工作牽引。蒙蔽了自心,換來了無明,接踵而來的就是愚癡、易怒,常常被一點點小事轟到地獄。原本羽扇綸巾的自在,變成惶惶不安的焦躁,找不回那種清淨感。自問,當真都是因為工作太多嗎?其實不然。 甲同事送來了一件待處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這段期間臣服在工作下,已然分不清楚誰是主人,是自己掌握工作,還是被工作牽引。蒙蔽了自心,換來了無明,接踵而來的就是愚癡、易怒,常常被一點點小事轟到地獄。原本羽扇綸巾的自在,變成惶惶不安的焦躁,找不回那種清淨感。自問,當真都是因為工作太多嗎?其實不然。 甲同事送來了一件待處
Thumbnail
「『拒絕協助的抱怨型患者』很難溝通,因為他們總是把自己看成沒有力量的受害者」 在我們身邊,不管職場、學習環境、日常生活中都有「受害者」,在賽道上競逐著,大喊「我我我,我最慘,我最可憐」。
Thumbnail
「『拒絕協助的抱怨型患者』很難溝通,因為他們總是把自己看成沒有力量的受害者」 在我們身邊,不管職場、學習環境、日常生活中都有「受害者」,在賽道上競逐著,大喊「我我我,我最慘,我最可憐」。
Thumbnail
是否曾有過那些時候? 無論怎麼努力工作都提不起勁,縱使是自己熱愛的事情? 事情無法按照預期,而感到煩躁和壓力山大? 不了解自己的情緒源自於何方? 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ㄧ書 讓我們知道我們大多時候都不夠了解自己 也正如此我們該設法理解 面對和接納自己的那些情緒。
Thumbnail
是否曾有過那些時候? 無論怎麼努力工作都提不起勁,縱使是自己熱愛的事情? 事情無法按照預期,而感到煩躁和壓力山大? 不了解自己的情緒源自於何方? 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ㄧ書 讓我們知道我們大多時候都不夠了解自己 也正如此我們該設法理解 面對和接納自己的那些情緒。
Thumbnail
你的身邊是否有一種人時常很愛抱怨,而且抱怨的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所有人生不幸的事情都發生在他身上,但是久而久之你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而是這些人習慣性地把自己放到受害者位置,這就是所謂的「受害者情結」。
Thumbnail
你的身邊是否有一種人時常很愛抱怨,而且抱怨的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所有人生不幸的事情都發生在他身上,但是久而久之你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而是這些人習慣性地把自己放到受害者位置,這就是所謂的「受害者情結」。
Thumbnail
在抱怨的時候,也該為朋友的角度想想,對方是不是有必要承受你過多的負面情緒?抱怨的多寡,也有可能影響對方的情緒。為什麼有些人抱怨、抱怨著,就開始抱怨朋友不見了、消失了,卻沒有想到問題出在哪裡?正面的力量會傳染,負面的情緒也是。在抱怨的時候,負面的情緒也在悄悄滲開……
Thumbnail
在抱怨的時候,也該為朋友的角度想想,對方是不是有必要承受你過多的負面情緒?抱怨的多寡,也有可能影響對方的情緒。為什麼有些人抱怨、抱怨著,就開始抱怨朋友不見了、消失了,卻沒有想到問題出在哪裡?正面的力量會傳染,負面的情緒也是。在抱怨的時候,負面的情緒也在悄悄滲開……
Thumbnail
什麼是受害者心態   我們多多少少都會用抱怨,與自憐的方式,來維持自尊與自我價值,這是一種避免自我失衡的心理防衛機轉。但當我們這個心理防衛周轉不靈時,則會使我們陷入一個僵化反應模式,陷入所謂的受害者情節。
Thumbnail
什麼是受害者心態   我們多多少少都會用抱怨,與自憐的方式,來維持自尊與自我價值,這是一種避免自我失衡的心理防衛機轉。但當我們這個心理防衛周轉不靈時,則會使我們陷入一個僵化反應模式,陷入所謂的受害者情節。
Thumbnail
我:「是發生了什麼事,讓妳想那麼急切地改善情緒呢?」 小玲:「因為這一直都是我的問題,因為我的情緒化,男朋友已經很受不了我,要和我分手,但是我真的沒辦法改善我的情緒,我也很無力。」 我再接著問:「妳可以具體一點的告訴我,是發生了什麼嗎?」
Thumbnail
我:「是發生了什麼事,讓妳想那麼急切地改善情緒呢?」 小玲:「因為這一直都是我的問題,因為我的情緒化,男朋友已經很受不了我,要和我分手,但是我真的沒辦法改善我的情緒,我也很無力。」 我再接著問:「妳可以具體一點的告訴我,是發生了什麼嗎?」
Thumbnail
為什麼你會感覺自己活得那麼累? 為什麼你的生活總是一地雞毛?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但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有些疲憊其實是自找的。因為你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浪費了太多不必要的情緒。 情緒無形,卻足以讓人迷失和崩潰。
Thumbnail
為什麼你會感覺自己活得那麼累? 為什麼你的生活總是一地雞毛?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但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有些疲憊其實是自找的。因為你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浪費了太多不必要的情緒。 情緒無形,卻足以讓人迷失和崩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