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靡懶散」正常嗎?談Langushing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 疫情期間,朋友都會非常好意的傳訊息彼此關切,問說:「你還好嗎?」。簡單的問候,滿滿的關懷,但卻頗不知道該如何回應。要說好嗎?也沒什麼好的,要說不好嗎?也不能說很糟。所以,最誠實的回答是:「還好,普普啦~」,但這似乎是一個很沒有誠意的回答!所以,這就變成一個尷尬的場面。但真實的感覺,確實是「普普」啊~不然勒~
  • 只是,「普普」好像怪怪的!就正向來說,我不是應該好好的運用了這段難得的時間,閱讀平常宣稱自己有時間的時候一定會好好追上而且已經堆滿書架的這些書嗎?或者積欠的稿子?每天的運動項目?甚至靜坐的功課?可是,確實也沒啥力氣去做這些事情。人就是懶懶的,沒啥動力去做那些很光明燦爛的正向活動。可是,說有多沮喪憂鬱嗎?好像也談不上!也沒有太失眠,也不是沒胃口,恐怕零食還吃太多,雖然有些煩悶,但不算動機喪失,畢竟追劇還是蠻認真的!只是,這種不上不下,不好不壞,但是卻沒有認知想做什麼的力氣,甚至有些委靡頹廢的狀態,究竟該怎麼看待呢?!
  •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Adam Grant近期在紐約時報刊載的一篇文章,稱這個情緒狀態為委靡(Languishing)。這種情緒介於積極與憂鬱之間,既非好,但是也沒有太不好,可是在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下,確實會有一種相當不安定的狀態。這個情緒在疫情期間,似乎有越來越普遍的傾向。可是,因為通常心理學所處理的,都是比較顯著的情緒,或者是明顯的正向情緒,或者是強烈的負向狀態,才會成為研究者關心的議題,但是對於這類既不鼓舞人心,又不需要被積極處遇的東西,往往也就被忽略了!
  • 台灣進入三級警戒已經一段時間了,蠻多人都被「綁」在家中,平常的生活節奏被突然的打斷,可是新的狀態也還不知道該怎麼建立,甚至也不清楚什麼是未來的常態,或是會有怎樣的變化。在這種不確定的狀態中,似乎相對容易的陷入在這種委靡的狀態。然而,這需要求助嗎?也沒多嚴重,難道值得大驚小怪嗎?就算求助,要說什麼?悶悶的,看太多電視,吃太多零食?外面都那麼多醫護人員辛苦工作了,自己這點小問題根本不值一提吧?!
  • 悶悶的委靡,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嗎?老實說,我也不確定,因為就我所知並沒有針對這個現象的研究,遑論長期的追蹤了。誠如Grant所說的,沒有一個名詞來標籤這個現象,我們就沒有辦法識別這是一個可能的問題。就個體而言,不容易覺察到這個問題,就研究而言,沒有概念的定義,也就無法研究。只是,學術研究就像疫苗所需的三期測試,恐怕需要蠻長的時間才能做出確切的結論,有點緩不濟急就是了!也就是說,等到心理學家搞清楚,我可能已經吃下太多零食,無法反轉了!
  • 有一個現象我覺得倒是可以拿來對比一下。去年在美國疫情開始的時候,有些專家認為色情影片的觀看應該會大幅度的增加,甚至有可能會導致成癮的問題。當時有不少學術界的人也支持了這個觀點。例如,Zattoni等人在2020年11月發表的論文中,以大數據的方法做跨文化的比較,就發現管控更嚴格的地方,色情影片的查詢率也相對的比較高。可是要注意的是,他們蒐集資料的時間是2020年一月到五月的這段時間。根據Grubbs等人(2021)在五月所發表的追蹤研究確發現,到了2020年八月這個曲線就直線的下降,到了十月色情影片的查詢率與收視率就回到了疫情前的水準了!怎麼解釋這個發現?很多專家或許鬆了一口氣,因為嚴重的病態使用或成癮並沒有發生,似乎人們最終還是會回到生活的平均水平,一切都會回歸正常的!這當然也是一個可能的解釋沒錯。不過,一個比較糟糕的解釋是,人們在長時間的不確定感與隔離之下,很可能逐漸的落入委靡的「動機缺乏狀態」,甚至連性都興趣缺缺了!真正的解釋是什麼,我不知道,這還有待更多的研究資料。只是,我想提醒,委靡懶散的動機狀態,過去沒有被注意到,但未必不會是一個新的問題點。
  • 啟動困難的這種缺乏動機是心理學比較少關注的一個現象。所謂的啟動困難,是指覺得「似乎應該」做點什麼,可是因為靜摩擦力大而產生都讓自己焦慮起來了的拖延。相對而言,比較嚴重的動機缺乏現象是比較常被討論的現象,例如,習得無助感,也就是當行為與結果無法產生連時,會產生做了也沒任何效果的無助感,所以乾脆放棄算了。但是,我這裡所提到的缺乏動機並不是這種嚴重的動機缺乏症,而是混沌的,懶懶的,沒有可激勵目標,沒有特定興奮感的懶散委靡狀態。這種處於縫隙之間的卡住的動機懶散,在文獻中則是相對缺少關注的。
  • 這篇文章,我寫了兩天才寫到這裡。中間幾番停下來,又是吃東西,又是追劇,又是無目的的滑手機。雖然覺得應該趕快寫完,但卻總是莫名的拖延著。不過,沒關係,我終於也意識到這是一個可能的問題了。知道了,覺察了,就可能開始探究和實驗看看,有沒有什麼解方了!台灣的疫情還需要一點時間,如果你也經驗到類似的狀況,在未來的幾篇文章中我們再一起來看看怎麼調適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cheng Lin的沙龍
5會員
17內容數
不是世界變動太快,而是我們太習慣於過去適應的腳步而已。如何讓自己具備更大的適應彈性,可以更柔軟,可以更虛懷,可以更安定,也因此可以更能堅定,更能承載,更能處變。這個專題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做不同的探勘。
Yicheng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30
人們幾乎都得用對未來的想像來導引自己前進,但是倘若這個想像其實是充滿偏見的,那怎麼辦?多位心理學家,如:D. Gilbert提出,對未來的想像大多是基於現在的偏見;A. Grant甚至不鼓勵孩子思考「未來想做什麼」。但是,沒有未來,就沒有目標,也沒有動力。如何解決這個兩難?
Thumbnail
2021/07/30
人們幾乎都得用對未來的想像來導引自己前進,但是倘若這個想像其實是充滿偏見的,那怎麼辦?多位心理學家,如:D. Gilbert提出,對未來的想像大多是基於現在的偏見;A. Grant甚至不鼓勵孩子思考「未來想做什麼」。但是,沒有未來,就沒有目標,也沒有動力。如何解決這個兩難?
Thumbnail
2021/07/28
內心的「小對話」是一種魔咒,它會以各種形式出現,例如:「你就是不行啦」、「完蛋了,又來了」、「算了,放棄吧,反正掙扎也沒有用」。這個魔咒會將你內心的故事定稿。不止是當下、將要發生的事情、甚至未來的結局,就在這條線上進展著。你越掙扎,它就越緊緊的綁住你。但要擺脫也很容易,就是掌握「心理距離」!
Thumbnail
2021/07/28
內心的「小對話」是一種魔咒,它會以各種形式出現,例如:「你就是不行啦」、「完蛋了,又來了」、「算了,放棄吧,反正掙扎也沒有用」。這個魔咒會將你內心的故事定稿。不止是當下、將要發生的事情、甚至未來的結局,就在這條線上進展著。你越掙扎,它就越緊緊的綁住你。但要擺脫也很容易,就是掌握「心理距離」!
Thumbnail
2021/07/16
對評鑑與發展中心來說,由於非常強調也必須針對可觀察的部分做客觀的評鑑,因此所有的職能都必須具備非常明確的行為定義才能夠被清楚的觀察與記錄。因此,適應力作為一個職能,其必然有一組相對應的關鍵行為。因此,在此,對於適應力的定義,主要是聚焦在其外顯的行為上。
Thumbnail
2021/07/16
對評鑑與發展中心來說,由於非常強調也必須針對可觀察的部分做客觀的評鑑,因此所有的職能都必須具備非常明確的行為定義才能夠被清楚的觀察與記錄。因此,適應力作為一個職能,其必然有一組相對應的關鍵行為。因此,在此,對於適應力的定義,主要是聚焦在其外顯的行為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有沒有曾經覺得抱持的想法很低落與消極,對自己十分沒有信心,也對未來的展望十分憂慮,時常想逃避,或者本來心情相當平靜淡定,但是突然心情很差,甚至就像吃了炸藥一般講話充滿利刺,給人很厭世的感覺,但自己又無法掌控。 有上述的狀況其實並非正常的,但造成的原因每個人情況可能不同,但這些情況都不是你本來身上應
Thumbnail
你有沒有曾經覺得抱持的想法很低落與消極,對自己十分沒有信心,也對未來的展望十分憂慮,時常想逃避,或者本來心情相當平靜淡定,但是突然心情很差,甚至就像吃了炸藥一般講話充滿利刺,給人很厭世的感覺,但自己又無法掌控。 有上述的狀況其實並非正常的,但造成的原因每個人情況可能不同,但這些情況都不是你本來身上應
Thumbnail
我得了一種病,一種老是想將時間塞滿的病,似乎只要塞滿時間,一天就會變得「充實」。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渴望「充實」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與當天做了多少件事、花了多少的時間,並沒有太多的關聯性。當我發現懶散、無所事事,其實在古老的東方社會,並非一種缺點。我開始研究在《陰翳禮讚》書中,如何看待懶散。
Thumbnail
我得了一種病,一種老是想將時間塞滿的病,似乎只要塞滿時間,一天就會變得「充實」。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渴望「充實」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與當天做了多少件事、花了多少的時間,並沒有太多的關聯性。當我發現懶散、無所事事,其實在古老的東方社會,並非一種缺點。我開始研究在《陰翳禮讚》書中,如何看待懶散。
Thumbnail
近期康復後,緊接著就是論文跟搬家,好幾天都呈現不想動的狀態,我認真去查了一下網路。 為什麼人會懶散? 一查不得了,原來懶散的背後,是有很多原因的,害怕失敗、害怕成功、想被照顧、被動攻擊的溝通、需要休息。 盤點自己發現,我應該不是那種會害怕的人,失敗、成功對我而言都是好事,我想比較偏向需要休息。
Thumbnail
近期康復後,緊接著就是論文跟搬家,好幾天都呈現不想動的狀態,我認真去查了一下網路。 為什麼人會懶散? 一查不得了,原來懶散的背後,是有很多原因的,害怕失敗、害怕成功、想被照顧、被動攻擊的溝通、需要休息。 盤點自己發現,我應該不是那種會害怕的人,失敗、成功對我而言都是好事,我想比較偏向需要休息。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2021年5月、6月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特別難忘的一段時間。三級警戒中,因為實體互動減少,「感覺寂寞」成為許多人的共享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好轉,有些人的寂寞感卻彷彿時間凍結,遲遲無法消解。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2021年5月、6月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特別難忘的一段時間。三級警戒中,因為實體互動減少,「感覺寂寞」成為許多人的共享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好轉,有些人的寂寞感卻彷彿時間凍結,遲遲無法消解。
Thumbnail
委靡(Languishing)。這種情緒介於積極與憂鬱之間,既非好,但是也沒有太不好,可是在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下,確實會有一種相當不安定的狀態。當處於混沌的,懶懶的,沒有可激勵目標,沒有特定興奮感的懶散委靡狀態。這種處於縫隙之間的卡住的動機懶散狀態。需要求助嗎?也沒多嚴重,難道值得大驚小怪嗎?
Thumbnail
委靡(Languishing)。這種情緒介於積極與憂鬱之間,既非好,但是也沒有太不好,可是在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下,確實會有一種相當不安定的狀態。當處於混沌的,懶懶的,沒有可激勵目標,沒有特定興奮感的懶散委靡狀態。這種處於縫隙之間的卡住的動機懶散狀態。需要求助嗎?也沒多嚴重,難道值得大驚小怪嗎?
Thumbnail
newsletter 05/19 on Covid-19 making people lazy or not 請多多支持和鼓勵訂閱這一份電子報: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Good Evening! 大家好,平安!今天確認案件-267例 (+8),指揮中心宣告全國各縣市升級三級警備
Thumbnail
newsletter 05/19 on Covid-19 making people lazy or not 請多多支持和鼓勵訂閱這一份電子報: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Good Evening! 大家好,平安!今天確認案件-267例 (+8),指揮中心宣告全國各縣市升級三級警備
Thumbnail
耍廢到底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呢?以及它對我們人類到底是好處還是壞處呢?所以以下寫的內容會是我個人經驗加上看完資料後的心得
Thumbnail
耍廢到底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呢?以及它對我們人類到底是好處還是壞處呢?所以以下寫的內容會是我個人經驗加上看完資料後的心得
Thumbnail
在這段疫情期間,相信大部分人一開始以為:終於可以在家裡好好休息一番了;但日子長了,漸漸開始覺得渾身不對勁,無形的壓力令你開始想:為甚麼我的生活如此無聊? 其實「無聊」是甚麼呢? 人生最害怕是在漫長的日子裡找到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心靈寄托。 大腦其實很矛盾,既喜歡卻又害怕無聊。對於大腦來說。「無聊」是一
Thumbnail
在這段疫情期間,相信大部分人一開始以為:終於可以在家裡好好休息一番了;但日子長了,漸漸開始覺得渾身不對勁,無形的壓力令你開始想:為甚麼我的生活如此無聊? 其實「無聊」是甚麼呢? 人生最害怕是在漫長的日子裡找到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心靈寄托。 大腦其實很矛盾,既喜歡卻又害怕無聊。對於大腦來說。「無聊」是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