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驟,讓情緒平穩下來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情緒是一門學問,我在以前在原生家庭住的時候,常常覺得很容易被影響成負面的情緒。那時候很像井底之蛙,以為生活就是這樣子,每天憂愁度日,沒有憂愁煩惱好像就不是在過日子,家人還覺得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日子就是這樣困擾,人生就是這樣之類的。如果別人開心是因為別人日子好、境遇好才能擁有幸福。

直到自己成長過程中幾度離開家庭,上大學、認識另一半、學習、認識朋友、結交不同社群、開始看書,看看別人說法演講,漸漸地改變了。最近參加一個課程,突然看到某學員正在討論硬體設備,說了一些困擾,最後說:「唉。」我突然發現,那個台詞就是我以前會講的話,它怎麼蹦出來了呢?但說的人竟然不是我了。這次我身為旁觀者,覺得,「疑,你幹嘛嘆氣? 硬體設備總是有解決的方法。」我很想說點什麼,可是又覺得這好像是她的情緒模式,是她的課題。在我以前,就算旁人講太多安慰的話,其實也沒有用的,因為自己的心是封閉的。下一個瞬間,我才覺得那我改變了阿,我已經不是那個井底之蛙了嗎?

不過人總是有低潮的時候要怎麼辦呢?我也是常常沒來由的情緒就來一下。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教養作家李儀婷傳授「6步驟」薩提爾溝通法》,自己試了一下覺得很好,除了運用在孩子身上,運用自己也可以。

1. 覺(感覺)
2. 知(知道)
3. 手(鬆手)
4. 允(允許)
5. 納(接納)
6. 心(用心欣賞)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我趁著早上情緒來的時候也運用了以下方法。
因為從小家庭經濟上有壓力,所以到長大,即使我知道我有未來的方向與目標,但還是時不時的擔憂就跑出來。
1. 覺:我感覺到我有一股情緒。
2. 知:我能清楚知道這股情緒是……擔憂(告訴自己:我知道現在的經濟讓況讓自己很擔心)。
3. 手:藉由哭泣、嘆氣,或其他行動,將自己原本固執於失落的心情鬆開(我手握緊,在慢慢張開,深呼吸-慢慢吐氣)。
4. 允: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是可以擔心的(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擔心)。
5. 納:接納自己的擔心(告訴自己:我接納自己是可以擔心的)。
6. 心:欣賞自己(告訴自己:因為在乎家庭與家人,希望可以讓他們有更好的生活。現在雖然沒有固定的經歷來源,會擔心是正常的。但是我已經安排了未來的目標和規劃,到目前為止仍在自己掌控之中。我已經維持的很好。)

大概到第四步驟允的時候,我覺得情緒已經慢慢緩和,最後跟自己的第六步驟對話,讓自己又充滿了信心,剛剛的擔憂已消失不見。這時候我覺得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希望日後慢慢練習,即使情緒來潮,也能讓自己更自在的生活。
作家李儀婷說:「日常生活,處處可以練習,只要感覺有任何情緒揚起,不管湧起來的情緒是什麼,都可以藉由自我的安頓程序,回應情緒,讓內在舒緩平穩,學習接納與安頓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芳心慢筆的沙龍
17會員
129內容數
總在梳洗菜葉的過程中浮現媽媽的動作;總是希冀拿起湯匙輕啜一口,腦中是否會出現媽媽的味道?家常味就在爐火中,慢慢地熬煮。你也想要品嘗這些平凡又懷念的滋味嗎?
芳心慢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05
學習身心靈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拒絕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價值。從與母親的關係中,體會到其實自己有權利做出選擇,並學會如何看見真正想要的事情。
Thumbnail
2024/08/05
學習身心靈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拒絕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價值。從與母親的關係中,體會到其實自己有權利做出選擇,並學會如何看見真正想要的事情。
Thumbnail
2024/07/19
大雨下著下著,我與孩子站了40分鐘,不禁思考,我到底在堅持什麼?
Thumbnail
2024/07/19
大雨下著下著,我與孩子站了40分鐘,不禁思考,我到底在堅持什麼?
Thumbnail
2024/07/14
在思緒漂浮的過程中享受,讓答案自然浮現。
Thumbnail
2024/07/14
在思緒漂浮的過程中享受,讓答案自然浮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不談,就不會有情緒嗎?事實上,有越來越多心理學家證實,隱忍和壓抑下來的情緒,最後會反應到各種身心症狀上,不去面對,情緒並不會消失不見。然而,因為缺少情緒教育,也使人對於情緒該如何好好表達感到陌生,進而因為不良的情緒表達行為而使人受傷,也讓人害怕情緒。 但,情緒就只是情緒,一個能量,一個訊息。
Thumbnail
不談,就不會有情緒嗎?事實上,有越來越多心理學家證實,隱忍和壓抑下來的情緒,最後會反應到各種身心症狀上,不去面對,情緒並不會消失不見。然而,因為缺少情緒教育,也使人對於情緒該如何好好表達感到陌生,進而因為不良的情緒表達行為而使人受傷,也讓人害怕情緒。 但,情緒就只是情緒,一個能量,一個訊息。
Thumbnail
一起在課堂上學習的朋友私下問我如何跟情緒相處,也透過回應他而整理了自己不同階段的體驗。 練習的方式也是在課堂上分享跟介紹的方法,關鍵只是在日常中練習、練習、再練習。 除了對於情緒多面相的認識跟接觸,接著 就是練習覺察到情緒來臨時的狀態。 一開始就像坐在岸邊看著河流,但時常不自覺就會跳下去被帶走。 後
Thumbnail
一起在課堂上學習的朋友私下問我如何跟情緒相處,也透過回應他而整理了自己不同階段的體驗。 練習的方式也是在課堂上分享跟介紹的方法,關鍵只是在日常中練習、練習、再練習。 除了對於情緒多面相的認識跟接觸,接著 就是練習覺察到情緒來臨時的狀態。 一開始就像坐在岸邊看著河流,但時常不自覺就會跳下去被帶走。 後
Thumbnail
情緒的產生是源自於認知,而認知源自於習慣,其實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中性的,是我們的分別心,把它區分為好事、壞事。 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他們懂得消化或轉換,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但不過度苛責,願我們都能成為情緒穩定的大人。
Thumbnail
情緒的產生是源自於認知,而認知源自於習慣,其實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中性的,是我們的分別心,把它區分為好事、壞事。 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他們懂得消化或轉換,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但不過度苛責,願我們都能成為情緒穩定的大人。
Thumbnail
什麼是真正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如何取用情緒真正的力量? 我們其實無法「壓抑」情緒,因為它是會越積越多。我們只能好好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嘗試找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委屈,甚至大家都歡喜的方式。 而那個起點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當作一回事,並開啟溝通與討論,一塊找方法解決。
Thumbnail
什麼是真正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如何取用情緒真正的力量? 我們其實無法「壓抑」情緒,因為它是會越積越多。我們只能好好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嘗試找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委屈,甚至大家都歡喜的方式。 而那個起點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當作一回事,並開啟溝通與討論,一塊找方法解決。
Thumbnail
情緒不是敵人,他只是內在需求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因為成年了,所以可以在當下轉而面對其他人事時可以快速地轉換情緒和心態,但依然需要回頭關注它的存在,還有情緒出現的原因,如果讓它過了就算了,就會不斷的累積,不斷的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在內在需求無法得到解決,最終可能引發的是崩潰或憂鬱。
Thumbnail
情緒不是敵人,他只是內在需求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因為成年了,所以可以在當下轉而面對其他人事時可以快速地轉換情緒和心態,但依然需要回頭關注它的存在,還有情緒出現的原因,如果讓它過了就算了,就會不斷的累積,不斷的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在內在需求無法得到解決,最終可能引發的是崩潰或憂鬱。
Thumbnail
前言   前陣子又迎來新一輪的"心理低潮",開啟了自我否定及頹喪的模式。這種輪迴模式持續多久了呢? 似乎從幼稚園、國小、國中...出了社會,直到現在快35歲了,模式仍然持續著。每次只要一但開啟這個模式,迎面而來的就是不可自控的焦慮、惶恐、絕望、失落、無望,連呼吸都覺得費力。 讓感覺變成指引。 結語
Thumbnail
前言   前陣子又迎來新一輪的"心理低潮",開啟了自我否定及頹喪的模式。這種輪迴模式持續多久了呢? 似乎從幼稚園、國小、國中...出了社會,直到現在快35歲了,模式仍然持續著。每次只要一但開啟這個模式,迎面而來的就是不可自控的焦慮、惶恐、絕望、失落、無望,連呼吸都覺得費力。 讓感覺變成指引。 結語
Thumbnail
情緒要能覺察,需要先能承接與安撫,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喜愛自己」或「相信有人愛自己」是前提,才會有動機及力量學習與情緒共處。如果你學會了愛自己,就能明白情緒承接與安撫的意義──你相信自己的情緒是有道理的,是要被看見與受理的,你從情緒看見自己的需要,並且有些行動。
Thumbnail
情緒要能覺察,需要先能承接與安撫,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喜愛自己」或「相信有人愛自己」是前提,才會有動機及力量學習與情緒共處。如果你學會了愛自己,就能明白情緒承接與安撫的意義──你相信自己的情緒是有道理的,是要被看見與受理的,你從情緒看見自己的需要,並且有些行動。
Thumbnail
流動的情緒,不該有框架    其實人啊,只要醒著就會有七情六慾,這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時不時聽到有些關於情緒左右的時刻、像是怒髮衝冠、盛怒之下勿許人言等等,但這幾天的練習,想到之前在劇場的練習,如何當個好瓶子,盛裝情緒後,該如何....
Thumbnail
流動的情緒,不該有框架    其實人啊,只要醒著就會有七情六慾,這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時不時聽到有些關於情緒左右的時刻、像是怒髮衝冠、盛怒之下勿許人言等等,但這幾天的練習,想到之前在劇場的練習,如何當個好瓶子,盛裝情緒後,該如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