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只是五個向度問題嗎!?

2021/08/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現今討論注意力多傾向直接提出注意力的類型,例如提到注意力問題,不可避免的會討論到由Sohlberg 與Mateer所提出的注意力臨床模式中的五種向度,分別是持續性、集中性、選擇性、交替性,以及分配性等五種。只是我還是覺得溯本根源還是很重要的,從最根本開始瞭解會更清楚『注意力』課題。我總覺得只單純討論注意力類型,會很像把個體分類討論,把能力問題分開解釋。
然而,人類個體是完整,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有前因,息息相關,相互影響。如果我們能深入探究與分析前因,應該能讓人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委,而能具體的針對問題提出方法。
事實上,注意力理論多元,有從神經心理學角度發展,也有從認知心理學發展,而德國兩位心理學家Lauth 與Schlottke是以行為治療的角度思考探究注意力,並在1993年作為活動設計基礎之理論。因為Lauth 與Schlottke兩位心理學所提出的理論是符合我的想法,相對我個人是比較偏好他們所提出的角度。在他們所提出的整合理論中,我們可以對應到神經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同時從中明白個體注意力是會受到本身的感覺調節能力影響的。
試想自己現在正工作著,一邊打著電腦準備資料,一邊接電話回答對方問題,而此時另一位同事也走到旁邊想詢問等一下要開會的資料。這過程中需要用到哪些能力才能讓眼前的事情安然過關呢? 如果是注意力類型,我們要怎麼歸納上述能力屬於下列哪一個注意力向度呢? 看似單一,但是又相互影響,然而這些注意力類型不應該只是分類名詞才是。
以上述案例來說,個體同時做兩件事情,他需要把注意力分配給打電腦與回答電話,但是這過程並不是只有把『注意力分配出去』如此簡單。換個想法思考,如果個體正在打上次開會,此時的他可能邊看紀錄邊打電腦,一下把注意力轉向桌上的紀錄本,再轉回電腦前,而此時一通電腦響起,他轉向接起電話與回答問題,回答完之後,再回到原本停下的工作。大腦在這過程需要持續記得剛剛接電話前的紀錄進度,也要記得寫下剛剛電話中談論的事情,這是事關等一下開會要補充的資料。
以上狀況來說,感官知覺、說、讀、寫、記憶都在上述狀況中發生了!!
這位忙碌的個體需要哪些能力才能讓他能把注意力五向度活用自如呢? 想想,打電腦需要視覺與動覺外,個體還要自我監控資料的正確性。接電話的時候需要良好的聽覺能力,才能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並監控自己是否有回答適宜,及寫下對方提出的問題。個體放下電話後有記得回到電腦前方繼續剛剛的作業嗎? 同事來詢問等一下開會的資料時,有記得補充電話中的資料給同事嗎?
再進一步思考,個體在吵雜的辦公室中需要排除外界干擾聲音,仔細聆聽電話中的人說話或旁邊同事的問題詢問。個體在紀錄本和電腦資料之間會不會常常找不到剛剛看的文字位置,會不會沒有聽好而把剛剛電話中的資料聽成其他任務。
如果這位忙碌個體沒有把上述事情處理好,是哪一個注意力向度出現問題嗎? 還是有可能是大腦感官知覺影響而產生的看似是注意力不足呢? 是因為個體分心,還是記憶的問題呢? 書寫過程中有沒有書寫的困難,或把他人電話中的字會聽成其他的意思呢?
只是注意力向度問題嗎?
再來看一段上課的影片,思考一下影片中的小朋友需要有哪些能力才能完成吹奏直笛的活動呢?
影片中的小朋友專心地吹奏直笛,但假設有以下狀況:
  1. 一位小朋友邊吹邊玩,完全不按照老師教的指法吹奏,有的音總是吹錯,是分心,還是可能有其他問題而被誤以為是分心呢?
  2. 是注意力讓個體無法順利吹奏與讀譜,還是其他問題導致他出現看似不想專心的行為呢? 是小朋友不知道該怎麼做,又或是他不專心呢? 是小朋友找不到位置,還是他故意分心呢?
  3. 小朋友東看西看,就是不看眼前的譜,是挑釁、分心,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吹或看不懂呢? 為什麼會看不懂呢? 是沒有音樂天分,還是視覺空間位置問題或記不住呢?
  4. 個體有努力聽老師說,但是沒有聽懂,沒聽懂的原因又是甚麼呢?
  5. 小朋友為什麼不提問呢? 然而,提問也是個能力,關乎大腦對眼前訊息的整合、記憶提取與口語表達。個體是注意力問題,又或是有其他需要被關注的問題呢?
實際上,個體並不是拿起直笛就能直接用直笛吹出旋律 , 要吹出不同音高是依賴不同指法。也就是,個體讀譜需要視覺注意力、搜索、區辨、空間與記憶)、聽(注意力老師說的話、自我監聽吹出的聲音)、吹直笛(送氣順暢性與聲音音色)、指法(精細動作、手指敏捷度),而聽老師說話又需要聽覺注意力、區辨、記憶力、理解力。
因此,是注意力問題,還是感官知覺問題呢? 是注意力問題,還是感覺調節問題呢? 是注意力問題,還是記憶問題? 是注意力問題,還是因為不理解? 是無法持續專注,還是有其他更深入的問題需要被探究呢?
最後,請您思考個體需要哪些能力才能順利完成下圖作業呢?
注意力不是名詞,並不只是向度分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蕭瑞玲音樂治療隨想
蕭瑞玲音樂治療隨想
一位工作多年的小小音樂治療師,走過醫療,教育與社福不同系統。因為走過與觀察到不同層面的狀況下,一直想要把音樂與樂器活動更多元的融入不同理論構思目標性音樂活動,在互動過程中能有不同角度觀察、評估與蒐集資料,協助動作、認知、社會互動、情緒與行為、感官與感覺處理及溝通等領域目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