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丈高樓平地起,人要站得正,足部健康一定需要被關注。 萬丈高樓平地起,人要站得正,足踝穩定一定要被關注,也是足部健康的一種。 如果你被告知要做鞋墊矯正、治療、訓練,在此之前,先認識足部可以造成哪些影響,才能幫助自己該怎麼選擇。 足部是身體的地基,地基不穩會造成地基上方的骨骼結構排列不正,比如說骨盆歪斜、長短腳等等,皆屬於此類問題。 但長短腳是一個統稱,它可以分為結構性長短腳及功能性長短腳。 結構性長短腳,意思是兩隻腳的長度真的不一樣!可能因為先天因素、退化、不可逆傷害等等導致。 當兩隻腳的長度差太大,大到身體健康會為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屬於不可逆的現象,那醫師就會建議你做鞋墊了。 功能性長短腳,是身體在站立時,有一隻腳因為肌力或功能比較差,導致這隻腳在承重時,被重量壓縮的程度,明顯比另一腳來得大而變得一長一短。 但拿掉重量後,兩隻腳的長度又恢復一樣了。這樣的長短腳,可能因為長期肌力不足、姿勢不良、受傷而產生。 這樣的情況,針對弱的肌群來訓練,有機會就因此漸漸恢復了,畢竟它是因為有些肌群變弱,降低承重的功能。肌力,是可以透過訓練改善的。 功能性長短腳,你覺得哪一隻腳是「短腳」呢?想想哪隻腳承重功能比較弱,就是它。 腳踝扭傷 「頭痛醫腳,腳痛醫頭」,這句話並不是無稽之談,功能性長短腳的根源問題可能發生於腳,也可能發生於手,甚至是其他身體部位。 但今天的目的並非帶大家探討複雜的全身性問題,比如說手臂功能不良、排列不良導致骨盆歪斜這種。 我想讓大家了解的是「下樑不正上樑歪」這個道理,是通用在身體健康上的,這個道理也讓大家更好理解。 以腳踝扭傷為例。 腳踝扭傷後,受傷處會紅、腫、熱、痛,這四個現象為急性發炎反應的四大現象。但一般人會認為不痛了不腫了就好了,只是發炎恢復了,就真的完全恢復了嗎? 雖然這時候不會產生疼痛,但扭傷過後的韌帶,穩定關節的功能可能不如從前;本體感覺失常,也可能降低足踝的感覺及運動功能,這會增加反覆扭傷的機會。 在一般情況下,這類問題是難以察覺到的,除非有為此特別做「運動檢測」來檢查。 或者是身體有其他地方不舒服,藉由處理其他不舒服的機會,才回頭找到是因為以前腳踝扭傷這個舊傷造成的,這時候才會想到:「啊,原來腳踝還沒有好!」 功能性長短腳,兩側腳功能差異過大時,會導致骨盆歪斜。 脊椎、肋骨會像齒輪一樣往反方向動作,以校正來自下方的歪斜,這樣頭部、視線才能維持水平。 足弓 雖然傷在腳踝,但足弓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因為他們是鄰居嘛。 良好的足弓,如同吊橋般會晃而不會垮,這是骨骼結構及肌筋膜功能相互支撐的表現,而撐起足弓的關鍵肌群,有些其實是從小腿連結到足底的。 所以腳踝扭傷後的人,小腿某些部位的異常緊繃也是屬於不好的正常現象。 此外,前腳掌的區域我們稱為前足(趾骨、蹠骨),腳跟的區域我們稱為後足(跟骨、距骨)。 前足、後足是會隨著肌力和外在力量,而移動、轉動的動態結構,應該多少有聽過足部內旋、外翻等等說法,就是在指這件事。 先不深入討論前足、後足內外旋有哪些型態,我們知道他們會扭轉(Twist)即可。通常腳踝受過傷的人,足部會扭轉往內塌陷,增加功能性低足弓的風險。 就像功能性長短腳一般,功能性低足弓的意思就是某些肌群功能變弱而產生的低足弓,也是能透過訓練來強化,並有機會改善的。 若置之不理,短期通常不會感覺有什麼異常,因為身體其他部位可以代償,他們還撐得住,就沒有多大異常的感覺。但長期觀察或從事高強度運動,可能就會發現在腳踝、膝蓋、腰部開始有一些不舒服的現象發生了。 甚至嚴重的,在運動的時候可能一個運氣不好,就扭傷了膝關節的前十字韌帶。另外也遇過脖子不舒服是因為多年前腳踝扭傷的案例。 足部扭轉,從後側觀察最容易辨識。 姿勢 姿勢可分為靜態姿勢及動態姿勢。 我們在看姿勢,其實就是在看各個肌肉是怎麼相互拉扯身體結構。他們的合力方向,會不會導致某些部位的壓力異常升高,而提高受傷的風險。 比如說腰部、大腿肌肉太緊,核心、臀部腿後肌群太弱,他們合力方向會讓骨盆前傾,若因此產生下交叉症候群,就容易增加腰椎不舒服或受傷的機會;胸肌太緊、肩胛內收肌群太弱,容易導致圓肩的姿勢,讓肩膀在做過頭動作時,容易增加肩部的運動風險。 風險、機會都是機率的字詞。一樣都是骨盆前傾,在有些人身上發生不但不會不舒服,甚至那反而是屬於他個人正常姿勢。但有些人就是會產生腰部不適,甚至會引發椎間盤突出或其他疾病發生。所以同樣一件姿勢的現象,不一定會發生同樣的結果,只是機率增加或降低的差別。 對於我們的專業背景來講,的確是有良好姿勢的原則,但每個人的姿勢仍然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不需要過度追求完美的姿勢,舒服、不影響生活為最大原則。 什麼時候該調整姿勢?以足部為例,如果你有發生下列現象,歡迎繼續往下認識可以怎麼訓練。但如果你有疼痛或腫脹發生,建議還是先請醫師診斷吧。 下肢不好的代償現象範例: 自然站姿或走路時,腳尖輕微外八為正常現象,但總是有某一隻腳常常外八。 走路或單腳站時,足部、腳踝明顯晃動不穩定,或感覺到外側的前腳掌常常翹起踩不到地面。 下肢傷害後,患側腳的足弓比健側腳的足弓來得較低,且(或)有某一側的腳踝、膝關節或腰部容易有不適感。不過若是左腳受過傷,不一定是左側才有不適感,也有機率是發生在右側,但不太會兩側一起出現,除非有其他因素引起。 也不是說只有受過傷或有困擾的人,才需要做訓練,正常人當然也能練。這樣的好處是不但更容易練成,也能降低運動風險,當作是為健康買保險的概念。 你也有類似這樣的代償現象嗎?繼續往下看可以怎麼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