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無用,阿里山的神木為何沒被砍?

2022/02/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況愈下與每下愈況的爭辯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搞錯一句成語的用法——「每下愈況」, 認為「每況愈下」才對的,這就證明了積非成是的誤用現象。這還不夠弔詭,當你正確使用,還會被其他人指正錯誤。
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成語典,這麼解釋「每下愈況」:
況,因比擬而明顯、顯著。
「每下愈況」指估量豬隻肥瘦,要從最不易長肉的小腿部分去試;因為愈是下部細微的地方,肥瘦的差別就愈見明顯。語出《莊子.知北遊》。後轉用「每下愈況」比喻情況愈來愈壞。
於是乎,教育部乾脆就把「每下愈況」和「每況愈下」直接判定意思等同,都是形容情況愈來愈糟糕,反而拋棄了「每下愈況」指的是真理在細微處的哲學意義。既然,教育部都要我們不要再推敲真理了,難道人生當中就沒有在細微處找到真理的動機了嗎?

阿里山上的每況愈下

牛年最一天,我與大部分人的選擇背道而馳,臨時決定帶全家往阿里山一遊,除夕凌晨的祝山觀日平台上,果然僅剩區區不到百人的「人潮」,與過往昔日數千人擠在一個觀日平台的光景而言,形成顯著的對比。
六點多曙光乍現,導覽人員指著天空中最亮的一顆星,問大家這是什麼星?
金星,又稱晨昏星,只有我答對!
其實這個問題簡單,在前一天日落後,山上因為無光害,我們全家已經把星座複習了一遍。為什麼金星這麼亮,主要是因為金星大氣層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二氧化碳造成了強大的溫室效應,令金星成為全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所以金星才這麼亮。
旅行的真理之一就在這裡,找到天際中某一個不起眼的亮點,然後提問,為什麼?這叫「每下愈況」!
阿里山神木棧道

神木的大而無用

阿里山上有神木,小時候朗朗上口,問題是,阿里山上為什麼有神木?那是因為我們見到了神木,然後,你真的見到了嗎?當你見著了神木,你又看見什麼呢?
走在神木車站旁的神木棧道,見到傾圮的三千年神木(事實上是人工放倒),世上生命殆盡之後只剩旁邊的「神木頌」為之代言,與棧道上數十顆神木形成絕對的對比。為什麼阿里山上的紅檜幾乎被當年日本人砍伐殆盡?又為何千年神木可以獨活?
神木頌(碑文)
神木頌
我記得《莊子•逍遙遊》提到: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這就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經典對話。
神木棧道上成群的神木之所以未被日本人砍伐,是因為這些千年神木大多「長相特異」,以致於無利用價值,因為「無用之用」所以可以存活,也就是「大用」。而神木車站旁的三千年神木,雖也因為「無用之用」可以存活,卻也因為「有用」變成阿里山的景觀代表,也更因為「有用」,在多年後因為一場大雨,因為含水過重形成危木,危及車站安全而被人工放倒,最終形成「遺跡」。
《莊子. 山木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旅行的真理之二,進行「有用」與「無用」的哲學思辯。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