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如何看待發文沒有反饋】

2022/07/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去年進行每日更文後,我將日更的好處分享出去。
當下立即有夥伴表示也想進行日更,但進行2個禮拜後沒辦法持續下去,歸納可能的原因是:一,不知道要寫什麼,二,沒有反饋。
第一個問題,基本上挑選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最容易進行,因為當你有興趣,感受顆粒度會更細緻,更容易寫出深刻感悟,也容易進入心狀態。
然而即使挑選有興趣的主題,可能認真發了20-30篇文,發現沒有人按讚或反饋時,發文者會想放棄,覺得好像沒什麼意義。

你會不會好奇為什麼他人的反饋如此重要?

甚至能夠主宰人的行為。
若從演化角度來看,人類是靠著群體的智慧,透過彼此分工合作而存活之今,所以當發文沒有收到反饋,大腦會誤以為你在做沒意義的事,快被群體拋棄、孤立,透過產生痛苦的感受,提醒你回到群體中避免危險。
大腦的演化機制對於活在遠古時代,整天要躲避野獸,缺乏居住與移動工具的古代人而言,最佳生存策略確實是追隨上級與認同群體。
但在互聯網時代,地球已然是地球村,若是東邊村落不理解你,還有北邊、南邊、西邊可選擇,移動成本極低。換言之,如果是沒有獲得反饋,而無法堅持下去,可以多發幾個地方。
尤其,人的思維模式(認知結構)深深受到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影響,所產生的觀點通常有脈絡可循,不會脫離常態太多,這世界上肯定會有跟你同頻的人存在,透過輸出觀點,找到他們吧。

該如何看待沒有反饋這件事?如果在初期…

反饋通常是在讀者有初步理解後產生的反應,而理解本身是一個從感知到認知的思考歷程,所以並不是讀者接觸到資訊就能理解了,如果不理解自然也很難有反饋。
(發食物照很容易獲得反饋,因為食物是大多數人能理解、有需求的資訊)
舉例來說,當讀者看到輸出的文章,資訊僅僅是透過眼睛傳達到大腦,大腦還需要彙整資訊,與讀者個人經驗產生連結,讀者才有辦法做出有價值的思維反應(反饋、按讚)。
就像你寫了一篇文章:《吃太多水果會造成身體寒冷》,若跟讀者的認知有很大差異,這個資訊就可能會被大腦給忽略、又或者你舉例,西瓜吃太多、會造成拉肚子,但讀者從沒吃過西瓜,也會無法理解你的意思。
這也是為什麼會覺得自己寫得很好,別人卻沒看懂,沒看懂自然無法回饋。
此外,「理解」需要思考,思考會耗費大量大腦資源,如果讀者對資訊沒有需求,以及不認可你的專業,資訊會被忽略。
這更是為什麼要持續寫文章的原因,透過各種角度去解釋清楚你的觀點、理論、體系,讓用戶能理解你的意思,逐步建立出你與讀者間的信任感和可信度(專業),以及篩選出對你挑選的主題有需求的用戶。
反饋這件事,肯定會有,但沒有辦法馬上有,除非你願意耗費大量資源。

我是如何看待有沒有反饋?

在初期我會覺得沒有很多反饋也無所謂,反而是正好趁這個時間,透過寫文章去梳理自己的屯積的知識,將這些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邏輯、體系,去釐清自己要寫什麼、適合寫什麼,透過這樣的嘗試,會讓我在一下個階段的產出相對穩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吉嶺|閱讀行動派
大吉嶺|閱讀行動派
知識視覺設計師 👩‍🎨 持續分享圖解筆記丨成長思維丨高效學習法~陪伴大家共同成長 ❤️ 🎯 現為圖解出版社圖解/插畫師|認證企業實訓指導師 🎓 曾為可視化網站PM|微軟ERP導入顧問 📮 課程|商用圖解諮詢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