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現代,似乎很難遠離焦慮。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4個人就有1人為情緒而苦。每6個人就有一位需要透過藥物助眠,活在快速、充滿競爭壓力,且必須要不斷因應變化的現代社會,各行各業,在不同的社會角落及社會位置的人,恐怕很少不焦慮的。
焦慮的形成,就生理和心理及社會層面,還有生活型態方面,都有其影響因素,是複雜的綜合性情緒症狀,無法簡易的單一歸因和解決。
一般來說,生理和心理在承受壓力,且是過度的壓力時,是焦慮感最爆棚的時候。因為擔心無法面對和處理,因為擔心許多無法控制的未知發生,且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可怕的後果,都是引爆焦慮的組成物,其最主要的煽動成分就屬於「非理性信念」,一種深藏在我們潛意識的不知來源的可怕念頭、極端念頭、偏執念頭、暴力念頭,使我們必須被這些念頭操縱、控制、強迫....而無法抑制與終結這些念頭的啟動。
被焦慮主宰的人,最明顯的反應,包括無法停止說話,滔滔不絕,無法停,也無法聆聽。再來是身體的躁動,無法靜止下來,安靜的什麼都不做,反而走來走去、動來動去。最明顯的是思緒,無法停止轉動的紛飛念頭和想法,像是強迫式的思考,無法暫停不再想起任何想法,而想法上多為不理性的二分法,缺少彈性的空間,要自己非這樣不可,否則就會那樣....等等的負面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