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成果,是別人評價你過程多努力的依據。

2022/12/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次考段考前,就會有學生在聯絡簿寫下:「快要段考,好緊張,希望這次可以考好一點。」像這樣的話語,彷彿對自己精神喊話,就可以考個好分數。接著,段考結束,就會看到聯絡簿上寫著,「死定了,考出來都不會寫!」「真緊張,不知道這次會考幾分。」或是已經知道成績的學生寫:「明明我都有念,為什麼考不好?」
然後身為老師的我們,最常安慰學生的一段話就是,「段考只是一個階段評量,不要太在意成績,重點是準備考試的過程要盡力。」大概就類似這樣的話,可能只是陳述的句子不太一樣罷了!
所以,這段話聽在學生耳朵裡,大概就會自動轉化「過程比成績重要」,甚至會變成「成績不重要,過程比較重要。」因此,既然成績已經被學生定義成「不重要」,而過程努不努力,又是學生說了算,家長和老師們如果用成績很差來說學生就是不認真,學生就會很不開心,覺得老師家長沒看到他們的認真,搞到最後學生不想念,就推說因為大人不相信他們有在念書,乾脆自我放棄。
尤其近年的教育,一直很鼓吹要重視學生的其他能力,不能只看學業成績,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他獨特的潛能。但是要怎麼去看到能力?當然是看學習的過程。
但問題來了,我們怎麼從學生學習的過程,去評斷這個學生那些潛能,這些潛能應該就是「看不到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該如何評斷這個學生學習過程,到底認真程度到哪裏?這當然是看結果的成績啊!
當然,潛能,或者是說「看不到的能力」有很多種,不是單純指成績,舉凡學習過程中像是創作、運動競賽、藝文表演等相關,課業成績真的也只是其中一項。但因為我是國文科老師,所以就專門舉學科課業成績來當例子,不過我覺得各項學習都是可以類推。
就像一些競賽,比賽有輸有贏,當一個選手得到了很高的名次,我們基本上都會認定這位選手一定投入很多時間練習。同樣的道理,以學科成績來說,成績越高,至少我們可以很確定這個學生一定投入很多時間準備。但成績很低分,考試內容又是固定範圍,我們也很難確認這個學生有投入在這次的考試中。至少,我很難説服自己。
就像一間公司的老闆,要去評斷一個員工是否有競爭力,最簡單而且最實際的辦法,當然是看這個員工的業績成績,應該不會單純只看他日常與同事的互動而已吧!
再舉個例子,很多人都會說學歷不重要,有專業的技能比較重要。但是在職場上,我們怎麼去相信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有專業能力,首先當然先詢問學歷,因為有些時候,學歷代表的是這個人的學習能力程度,就是一個階段的成果,怎麼會不重要呢?如果是特殊案例就不用說了,但我相信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真的不能輕忽這一點。
所以,我從來沒有跟學生講過「過程比成績重要」,或是「成績不重要,過程比較重要」的話。因爲在我心中,成績就是自己努力過程的展現,大家不會看到你努力準備的過程,但是當你拿到高分的成績,會因爲你的成績而肯定你的努力。
舉例來說,不論是國文平時測驗的國字注音,或是解釋成語,還是英文的單字小考,或是數理科的範圍內基礎練習題,我是覺得這種就是「花時間」來「賺分數」,很多學生不願意投入時間,結果不僅拿不到分數,也無法學到基礎知識,在沒有基礎的狀況下,自然無法累積這個學科的能力,自然而然唸書成效不佳,成績就會不好,這就是惡性循環。
如果你真的覺得很認真,但結果成績卻不理想,應該檢討自己的「過程」。因爲你的過程會決定你的成績,所以你的每一個習慣,都可能影響到最後的結果。像是投入的時間、念書的技巧、讀書的環境、課程的理解,甚至,每天的學習態度,都將決定你最後的結果。不要自己覺得自己只要考試前熬夜念書,就是很認真。學習這件事是長期累積的習慣,如果想要有好的結果,平常的學習過程很重要,而每一次的考試,就是檢討與調整學習模式的時候。
就像⟪原子習慣⟫書中所說的:
每天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每天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你的一點小改變,將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球般,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若是你有「明明很認真,為什麼成績很差?」的困難,那就請檢視你所謂的「認真的過程」是否有可以改進的地方。與其抱怨外在環境不佳,或是出題老師出的題目太難,甚至對教育制度抱持著極大的不滿,其實都無濟於事!你最終還是必須改變自己的態度。只要你願意稍加調整學習的習慣,然後付出行動,養成習慣,並且持之以恆,結果將會大不同!
所以,不要再有「過程比結果重要」的迷思,應該要把兩者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有時候,結果還會比過程重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徐曉梅
徐曉梅
現職國中國文老師。期許自己用寫作記錄生活,用寫作反省生活,用寫作創造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