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要會議或聚會前,我們大多會感到緊張,並希望展現最好的一面。適度的焦慮能讓我們謹慎行事,但如果長期擔心自己表現不好、不受歡迎,甚至影響到生活、學業或工作,就可能不是單純的害羞,而是社交焦慮症。
什麼是社交焦慮症?
- 又稱社會焦慮症、社交恐懼症
- 與憂鬱症、藥物濫用並列為盛行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
- 哈佛學者 Kessler(2003)研究:終生盛行率 7%~13%(男性約 10%,女性約 15%)
與內向的差別:
- 內向是性格特質,並不等同於焦慮
- 社交焦慮症患者會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長期人際挫敗可能導致自信下降、表達困難,並衍生憂鬱、自我傷害等問題。
為什麼會發生?
- 生理與遺傳因素
- 海馬迴區較敏感,容易在社交場合出現臉紅、發抖、心跳加速、冒汗等反應
- 心理與社會因素
- 養育方式、家庭環境、人格特質、同儕互動
- 負面經驗在壓力事件中可能誘發症狀
常見的錯誤認知
研究(Cartwright-Hatton, 2003)指出,高社交焦慮者的實際表現與一般人並無顯著差異,但他們相信自己表現很差,因而消耗大量心力在應對人際關係,造成內耗。
治療與改善方法
- 藥物治療:減輕焦慮與失眠
- 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治療(CBT)
- 正念練習
- 自我暗示
- 社交技巧練習
-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情緒焦點治療(EFT)
- 從內在探究焦慮原因,重塑關係經驗
給有社交焦慮的你
社交焦慮並不罕見,很多人一生中都可能經歷。學會看見自己的努力,放下過度的自我批評,並尋求專業協助,能幫助你一步步走出焦慮,與人互動時更自在。
💬 想問問你:你在社交場合中最困擾自己的情況是什麼?你有沒有找到一些讓自己安心的方法?歡迎在留言分享,也許能幫助到跟你有類似經驗的人。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