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愛的練習曲 Ch.1】如果愛是藝術,我們需要怎樣的練習曲?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各位讀者好,我是 Harris ,蘇俊濠心理師。每一位個案來到諮商室,不論最初談的是家庭、童年、工作、適應、移民、性侵、精神症狀,或各種未羅列的議題,當中總避不開一個共同主題:愛。

對父母、對自己、對情人、對朋友的愛,人們或問著「我得到了嗎?」,或疑問「我能給出來?」,背後又牽涉每一個人到底是如何定義「愛」──要麼懵懵,要麼懂懂?

佛洛姆(Erich Fromm)寫過一本半世紀以來繼續暢銷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 1956),開篇就問說:「愛是一門藝術嗎?如果是,它就要求知識和努力。」

對這個問題,佛洛姆是給予肯定的,愛不是天生就懂的,而是需要多加努力實踐。他舉出三個愛之所以是藝術的思考轉向:

(1)人們總是想著「被愛」,但其實愛是一種「去愛」(to love);
(2)人們以為愛是對象(object)的問題,無法愛只是因為沒遇到「真愛」,但其實對象只是激起本來就存在的愛,這種愛是一種「能力」(ability);
(3)人們把陷入情網的那種如痴如醉的浪漫、性慾、追求當成是愛的證明,這種愛往往因為熟悉與親密而走向對立與失望,但如果有甚麼真正的愛,則應該是一種現在進行式(loving)的狀態與態度。

如此,佛洛姆說:「如果想要學會怎樣去愛,我們就必須學習任何其他藝術(例如音樂、繪畫、木工、醫學或工程藝術)的相同方式著手。」他把學習藝術的過程分為先「掌握理論」而後「掌握實踐」這樣合乎邏輯的步驟,最後是兩者融合成為「直覺」,一個人才算精於某一門「術」。

raw-image

然而,就在這裡,我想提出不一樣的看法:

你可見過音樂神童是先學會樂理,再開始彈鋼琴的?事實上,沒有一位小孩是這樣學習音樂的。他們都是先模仿、先拉、先吹、先動手指──當然,一些最基本的樂理,如看懂樂譜上的指示也是早期必須學會的──直到他們已經到達一定程度,再開始回頭理解自己演奏的「曲目」以及「演奏」本身是有著怎樣的理論在背後支撐。

佛洛姆既用醫學作比喻,理所當然會認為醫學生得先在理論上知道人體結構和疾病知識,才可能開始動手術來累積實務經驗。

問題正正在於比喻上的出錯(這一刻我情願相信佛洛姆根本沒有學習過音樂),因為音樂的學習不可能先從理論開始,這樣我們會把一個莫札特無聊壞透,磨滅了他童年的音樂天份與熱情。

同理,用先理論後實踐的方式思考愛的藝術,也像是說一位心理治療師總是先學會諮商理論,才可能知道怎樣跟人談話──這在大學及實習的安排上跟醫學一樣是有其道理的──,只不過這個構想也是錯的!一位(好的)心理治療師在成為治療師以前的十幾廿幾或三十年,他已經在家庭、朋友、學校、社會上憑「生活的實務」磨練出與人相處、引導、聆聽、互動等方面的能力,諮商理論只是幫助他以某種框架或系統,去重新耙梳、整理或、修正、補上這些經驗,繼而在「心理治療」的場域中挑選執行怎樣有助於治療個案的(學派)、又合符倫理的行動。

在愛的問題上,我將嘗試按照佛洛姆書中的步調走,卻用強調「先行動,再理論」的切入角度去述說: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在理論(樂理)與實踐(曲目)之間,有著怎樣的「練習曲」可供我們每日每夜的練習,以在日常的行動中慢慢走向藝術的殿堂?

一些喜愛蕭邦(Chopin)的樂迷可能會指出,他的《練習曲》(Etudes)基本上就是一套可以拿出來當演奏會曲目的精緻作品,因此它未必是最貼切意義的「練習曲」,這一點我是認同的。因此,這裡的練習曲主要指涉為了練手指、練技巧、練速度用的過渡性作品,像是徹爾尼(Carl Czerny,1791-1857)所寫的 599、849、299 號練習曲。當然,蕭邦更大型的作品,如鋼琴協奏曲,當中的技術或色彩版塊也能夠在他的練習曲中找到,因此在這個意義上 Etudes 仍然屬於我所指的練習曲。

raw-image

愛是為了甚麼而藝術的?

如果大師的演奏是一次技術與音樂性的完美結合,成就了美學的感動、靈魂的昇華,那「結合」前所做的臺下十年苦功,就都是為了克服「分離」──佛洛姆的起點就在此,即「人的最深切需要是克服分離狀態,離開孤單之牢」。

他用聖經裡亞當與厄娃的故事為例:當他們吃了知善惡樹的果子,並看見彼此赤身裸體而羞恥時,象徵著二人第一次意識到彼此的分離,但他們沒有學習過如何處理分離,因此就開始彼此怪罪。

「愛」就是去修補「分離」(罪的狀態,sinful state)的方法,一套需要追求的藝術。

但曾經的「合一」真的存在過嗎?傳統的精神分析認為,嬰兒在母胎之中浸泡在宇宙愛的海洋中的狀態,就是原初意義上的「合一」(oneness);相對地,出生就是一次「分離」,因此所有人類都在潛意識最深處追求回到母體之中,一種「無我的」合一。但顯然這種合一不存在,佛洛姆認為人們通過狂烈的性、毒品、盲目的從眾,來重新獲得這種沒有自我界線的無我狀態,這只是自我欺騙的「假合一」。

如果《愛的練習曲》是存在的,它應該對這種原初合一的假設是抱懷疑態度的。如果有這種合一的存在,彷彿就在說每個人天生都是某種形式或意義的莫札特(顯然,沒有這回事,雖然我也希望是這樣),但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失去了這種音樂天賦,才需要努力學習音樂來重獲這種天國的音樂。

佛洛姆說出生以後,母嬰關係是一種「共生合一」(symbiotic union),嬰兒是母親一部份,母親也是嬰兒的一部份,二人相互依賴,但亦是支配與屈從的關係。其實人類想回復的就是共生合一的「二即一,一即二」的狀態,當然,是以成熟的愛的方式達成:人不是失去自己來合一,而是保有自己的前提下(而非支配—屈從或更極端的施虐—受虐關係)同時達到合一。

如果《愛的練習曲》是存在的,它相對會認同這種假設。因為「共生合一」指的是心理上,人類,尤其指母親,是帶著強烈的生物因素,即體內荷爾蒙的改變所導致的「母愛」心理:我每天的作息都是按照小孩的需要來決定,我可以沒有自己地日夜照顧他,如果有誰傷害我的小孩我就跟他拼命!然而,這種「生物」性質的母愛總會消落,母親會慢慢(隨小孩長大)做回她自己;如不消落,這就會成為控制慾很強、霸道、不講理、緊抓小孩不允許分離的母親。所以在心理層面的意義上,我們會說這是有毒的母愛、是以愛之名所行的控制、是不成熟的愛。

與此同時,在「共生合一」中必然有著某種「節奏感」及「音樂性」,那些需要都被母親準點的看護節奏對上,那些耳語的溫柔都在床邊哼唱──但這一切都會失去,不失去也會變成上述那種可怕的關係模式(如《初戀慢半拍》中的媽媽及其媽寶兒子),因此,《愛的練習曲》強調從某種原始的音樂與節奏,需要練習並轉化為具「創造性的」樂音

raw-image

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佛洛姆也希望母親不成熟(生物性、原初性)的愛能夠一步步通過理論和實踐變為成熟的愛,一如他說:「我們所談的究竟是作為生命難題的成熟解答的愛,還是那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共生合一的不成熟的愛?我只會稱前者(成熟的愛)為愛。」

即唯有藝術等級的「愛」,才能真正從罪惡(合一的分離)中救贖人類。但我論述這份愛的達成,不是從佛洛姆的理論開始,而是直接從所需要的練習曲開始,讓我們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愛主要是給予(giving),而不是領受(receiving)。」就像這句名言,理論其實像是領受,我們在吸收理性的知識,但實踐(就算是實習)也是一種給予,我們在表達內化的能力,因此佛洛姆強調的「創造性」(productive)行動,我認為才應該是我們的起點。

試想像,我們怎可能紙上談兵,然後期望一天就可以去談戀愛!?

人們總是先愛、先給予、先實踐,但可能愛錯、給太多或太少、實踐完但不合格,才能夠回頭用理論、聽講、看書的領受方式,去準備下一個給予的時刻。

-To Be Continued-


參考:Fromm, E. (2021). 愛的藝術(梁永安譯)。木馬文化。(原著出版於 1956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1.3K會員
184內容數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2024/12/01
伴侶關係是一種複雜的結合,涉及意識與潛意識的多重因素。文章探討了浪漫、情慾與依戀之間的聯繫,以及性在伴侶關係中的重要角色和挑戰。性不僅是身體的聯結,更反映了內心的需求與潛意識的矛盾。透過瞭解性意識的衝突及自體情慾的自我實現,伴侶可以更好地建立持久的關係。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持續經營彼此的愛情。
Thumbnail
2024/12/01
伴侶關係是一種複雜的結合,涉及意識與潛意識的多重因素。文章探討了浪漫、情慾與依戀之間的聯繫,以及性在伴侶關係中的重要角色和挑戰。性不僅是身體的聯結,更反映了內心的需求與潛意識的矛盾。透過瞭解性意識的衝突及自體情慾的自我實現,伴侶可以更好地建立持久的關係。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持續經營彼此的愛情。
Thumbnail
2024/11/01
這篇文章探討了愛情中的三角關係,分別為浪漫吸引、情慾和依戀,並分析它們如何在一段關係中形成有效的平衡。透過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角度,作者探討了不同愛情型態的特徵,以及家庭背景如何影響伴侶之間的互動與連結。文章指出成熟的愛情需要滿足激情、親密與承諾,並強調這三者的相互依存關係。
Thumbnail
2024/11/01
這篇文章探討了愛情中的三角關係,分別為浪漫吸引、情慾和依戀,並分析它們如何在一段關係中形成有效的平衡。透過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角度,作者探討了不同愛情型態的特徵,以及家庭背景如何影響伴侶之間的互動與連結。文章指出成熟的愛情需要滿足激情、親密與承諾,並強調這三者的相互依存關係。
Thumbnail
2024/10/01
本篇文章探討二人長期親密關係的動態變化,從莎士比亞的詩句引入,深入分析影響關係的內部和外部因素,包括依戀風格、環境變遷與人生階段的影響。透過模擬伴侶,揭示互動模式的轉變可能導致關係失衡,並探討在面臨挑戰時,伴侶應如何重建安全感與依賴關係,以維護健康的親密連結。
Thumbnail
2024/10/01
本篇文章探討二人長期親密關係的動態變化,從莎士比亞的詩句引入,深入分析影響關係的內部和外部因素,包括依戀風格、環境變遷與人生階段的影響。透過模擬伴侶,揭示互動模式的轉變可能導致關係失衡,並探討在面臨挑戰時,伴侶應如何重建安全感與依賴關係,以維護健康的親密連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來到一年的最後一個月,讓我們先回顧走過的路。今年七月起我在【愛的練習曲】順著佛洛姆對《愛的藝術》的思考,我指出他強調先掌握「理論」而後「實踐」的邏輯步驟其實是個不適切的比喻,因為像音樂之類的學習不可能先從理論開始,小孩子總是先彈,再於日後理解背後的樂理
Thumbnail
來到一年的最後一個月,讓我們先回顧走過的路。今年七月起我在【愛的練習曲】順著佛洛姆對《愛的藝術》的思考,我指出他強調先掌握「理論」而後「實踐」的邏輯步驟其實是個不適切的比喻,因為像音樂之類的學習不可能先從理論開始,小孩子總是先彈,再於日後理解背後的樂理
Thumbnail
首先,人們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非「去愛」,因此解決之道是提升自身魅力。 再來,人們假定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而非「能力」不足;比起去愛,找到值得愛的對象更難。最後,人們混淆了「墜入」情網的經驗與長久「在愛中」的狀態,才會誤以為愛沒什麼好學。然而,佛洛姆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將愛視為一種能力
Thumbnail
首先,人們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非「去愛」,因此解決之道是提升自身魅力。 再來,人們假定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而非「能力」不足;比起去愛,找到值得愛的對象更難。最後,人們混淆了「墜入」情網的經驗與長久「在愛中」的狀態,才會誤以為愛沒什麼好學。然而,佛洛姆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將愛視為一種能力
Thumbnail
各位讀者好,我是 Harris ,蘇俊濠心理師。每一位個案來到諮商室,不論最初談的是家庭、童年、工作、適應、移民、性侵、精神症狀,或各種未羅列的議題,當中總避不開一個共同主題:愛。 對父母、對自己、對情人、對朋友的愛,人們或問著「我得到了嗎?」,或疑問「我能給出來?」,背後又牽涉每一個人到底是如何定
Thumbnail
各位讀者好,我是 Harris ,蘇俊濠心理師。每一位個案來到諮商室,不論最初談的是家庭、童年、工作、適應、移民、性侵、精神症狀,或各種未羅列的議題,當中總避不開一個共同主題:愛。 對父母、對自己、對情人、對朋友的愛,人們或問著「我得到了嗎?」,或疑問「我能給出來?」,背後又牽涉每一個人到底是如何定
Thumbnail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Thumbnail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Thumbnail
愛的藝術 埃里希·弗羅姆 著作 不論在哪個地區哪種文化社會哪個時代, 人們都尋求著"愛",但絕大多都是尋求著被愛,比如:男性想辦法獲取社會地位成功好讓自己有吸引力然後被女性喜愛,女性也同樣用自己的方法讓自己有吸引力進而被愛。 但...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在被愛之前,是不是已經準備好能去"愛人"了呢?
Thumbnail
愛的藝術 埃里希·弗羅姆 著作 不論在哪個地區哪種文化社會哪個時代, 人們都尋求著"愛",但絕大多都是尋求著被愛,比如:男性想辦法獲取社會地位成功好讓自己有吸引力然後被女性喜愛,女性也同樣用自己的方法讓自己有吸引力進而被愛。 但...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在被愛之前,是不是已經準備好能去"愛人"了呢?
Thumbnail
簡介 《愛的藝術》是於1956 年出版的經典之作,由心理學大師佛洛姆書寫。整本書以不同層面探討愛的本質,並由理論與實踐帶領讀者看待愛這門學問。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 何謂給予? 一、愛和勞力是分不開的 我們愛我們為之付出勞力的事物,也會為我們所愛的事物付出勞力。 紀律 如何實踐紀律?
Thumbnail
簡介 《愛的藝術》是於1956 年出版的經典之作,由心理學大師佛洛姆書寫。整本書以不同層面探討愛的本質,並由理論與實踐帶領讀者看待愛這門學問。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 何謂給予? 一、愛和勞力是分不開的 我們愛我們為之付出勞力的事物,也會為我們所愛的事物付出勞力。 紀律 如何實踐紀律?
Thumbnail
寫這篇文章好久了,一直拖延遲遲沒有動筆(鍵盤),忽然發現生命中許多事情都在拖延著,沒有計劃,隨意地緩慢進行中。不要緊,過去的時間存在於過去,未來的時間將存在於現在。 第一章:愛是一門藝術嗎? 第二章:愛的理論 一、愛:人類生命難題的解答 第二章:愛的理論 二、親子之間的愛 第四章:愛的實踐
Thumbnail
寫這篇文章好久了,一直拖延遲遲沒有動筆(鍵盤),忽然發現生命中許多事情都在拖延著,沒有計劃,隨意地緩慢進行中。不要緊,過去的時間存在於過去,未來的時間將存在於現在。 第一章:愛是一門藝術嗎? 第二章:愛的理論 一、愛:人類生命難題的解答 第二章:愛的理論 二、親子之間的愛 第四章:愛的實踐
Thumbnail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德國古典心理學家,是佛洛伊德以後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論專家之一,不過他除了繼承佛洛伊德之外,更是不停後設/批判佛洛伊德理論的重要人物。佛洛姆著作等身,《愛的藝術》是他的第六本著作,將「愛」作為理論,分析人類「愛」的共同「本質」。
Thumbnail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德國古典心理學家,是佛洛伊德以後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論專家之一,不過他除了繼承佛洛伊德之外,更是不停後設/批判佛洛伊德理論的重要人物。佛洛姆著作等身,《愛的藝術》是他的第六本著作,將「愛」作為理論,分析人類「愛」的共同「本質」。
Thumbnail
5月29日,No. 149,重讀「愛的藝術」 這個月我們談愛/愛情,怎麼能忽略這本1950年代的經典呢?所謂經典,就是超越一定時空與文化,仍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很難想像、卻也不難想像,我們現代人遇到的感情問題,跟1950年代遇到的相去不遠:#不安全感、#孤單、#利益交換、#性生活障礙等等。
Thumbnail
5月29日,No. 149,重讀「愛的藝術」 這個月我們談愛/愛情,怎麼能忽略這本1950年代的經典呢?所謂經典,就是超越一定時空與文化,仍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很難想像、卻也不難想像,我們現代人遇到的感情問題,跟1950年代遇到的相去不遠:#不安全感、#孤單、#利益交換、#性生活障礙等等。
Thumbnail
我看見過去我在「愛」的軌跡裡,大量著重在「愛的對象」的適切性,而少了我「愛的能力是否夠成熟」的那一半。少了「辯證什麼是真正的愛」的能力、「要如何與不同的人一起長期共同生活」以及「我要如何去愛」的練習與思考。 那些對「愛的對象」的選擇,其實不單是同儕之間的狀態所得到的啟發,還有更多無形的提示來自:
Thumbnail
我看見過去我在「愛」的軌跡裡,大量著重在「愛的對象」的適切性,而少了我「愛的能力是否夠成熟」的那一半。少了「辯證什麼是真正的愛」的能力、「要如何與不同的人一起長期共同生活」以及「我要如何去愛」的練習與思考。 那些對「愛的對象」的選擇,其實不單是同儕之間的狀態所得到的啟發,還有更多無形的提示來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