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導論|4. 純粹客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說得簡單,但實際做起上來並不容易。因為一般人在覺知一個客體時,基於他個人自我中心的價值觀,無意識地對客體肆無忌憚地作出評價,如美或醜、高或矮、好或壞、有用或無用等等等等。這些主觀認知被錯誤地當作是對客體的覺知,並潛入了記憶庫之中。那麼在以後回憶起客體時,這些充滿個人主觀評價的記憶再次以聯想的方式浮現,並影響對客體的想法、判斷、決定和感受等。

而正念的任務是以純粹觀察來去除那些外來的摻雜物,把所覺知的客體從主觀的影響中釋放出來。這將需要不斷練習,使注意力越來越敏銳,過濾外來的摻雜的能力越來越精細,最終獲得純粹客體。

這樣的狀態被稱為觀察身體時留在身體之中。


即是說觀察的過程中,只注視客體本身,而不注意其相關感覺。舉例來說,如觀察身體上的一個傷口,就應該以傷口本身作為觀察的客體,而不注意傷口帶來的痛楚感覺。因為這感覺帶有強烈的個人價值的色彩,並被認為沖擊到「我」,而進一步引發了相關思想,而使對傷口的感覺觀察受到影響。這感覺或會進步如引發對加害者的不悅或怨恨,這些是思想主導的虛假意識狀態,而不是與傷口本身對應的意識內容,因此意識或意識內容的觀察也受到影響。

純粹觀察客體本身,整個思想中就只存在這個客體,而沒有任何其他東西,也因此沒有任何與「我」相關的摻雜物。由此最終提取出來的就是純粹客體,即是看到的只是所看到的、聽到的只是所聽到的、感知到的只是所感知到的,和認識到所認識到的,不存在任何「我」的相關的扭曲。

只有這樣的認知能使意識從「我」的勞役中解放出來,並在意識上的發展獲得巨大的價值。


avatar-img
1會員
5內容數
人一生中總有進入深刻的沉思的時候,不論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都會為人帶來有用的靈感或洞見,形成創新的想法,這幫助人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也推動着人不繼進步。冥想是教導注意力的運用,從簡單地注意到,到最深沉的全神貫注於一個客體,讓人掌握意識的自然運作方式,而因為這是自然的,它必然適合每一個人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然之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凡事都應貫徹始終,才能到達目標,尤其是在意識問題上,那些為了消除心理上的痛苦的崇高而艱巨的事情上,正念的徹底性是不可或缺的。讓徹底性成為意志,並主導了整個正念的發展過程。 正念作為認識事物的練習,只有貫徹其徹底性才能保證其成功。即是說正念在徹底執行時,回到了事物的根源,這時的意識處於覺知的最初階段
所謂的念即是注意力,由最簡單的注意到客體的存在,到心無旁騖地完全專注的觀察客體,都屬於注意力的運用。而這裏所說的觀察的意思是對正在發生的事實進行清晰的記錄。這是最純粹的接受客體的方式,即是在觀察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意志在作用,也沒有思想和情感的主觀參與,只有純粹的觀察。 剛開始練習純粹觀察時,將一再地
冥想的方式有無數種,但每一種方式都離不開專注力的運用,就最基本的冥想而言,是有意識地培養一種高度專注能力的練習。 冥想並不是意志的活動,即是說這並不是運用思想專注於所選的客體,思想只是作為一個決定,使注意力引導在所選的客體上,然後讓其自行運作。 持續有意識地把注意力放在所選客體上,在這樣的專注中
凡事都應貫徹始終,才能到達目標,尤其是在意識問題上,那些為了消除心理上的痛苦的崇高而艱巨的事情上,正念的徹底性是不可或缺的。讓徹底性成為意志,並主導了整個正念的發展過程。 正念作為認識事物的練習,只有貫徹其徹底性才能保證其成功。即是說正念在徹底執行時,回到了事物的根源,這時的意識處於覺知的最初階段
所謂的念即是注意力,由最簡單的注意到客體的存在,到心無旁騖地完全專注的觀察客體,都屬於注意力的運用。而這裏所說的觀察的意思是對正在發生的事實進行清晰的記錄。這是最純粹的接受客體的方式,即是在觀察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意志在作用,也沒有思想和情感的主觀參與,只有純粹的觀察。 剛開始練習純粹觀察時,將一再地
冥想的方式有無數種,但每一種方式都離不開專注力的運用,就最基本的冥想而言,是有意識地培養一種高度專注能力的練習。 冥想並不是意志的活動,即是說這並不是運用思想專注於所選的客體,思想只是作為一個決定,使注意力引導在所選的客體上,然後讓其自行運作。 持續有意識地把注意力放在所選客體上,在這樣的專注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個人對事物的主觀看法或主觀立場與對事物的客觀或外在觀點(不屬於任何人)」這句話強調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區別。 主觀觀點: 主觀觀點是指個人基於自身經驗、情感和信念所形成的看法。這種觀點是獨特的,因為它受到個人背景、文化、情感狀態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核心概念: (第一章613節) 你在物質世界裡面所獲得的經驗、體會,全都是從你心靈的核心向外流出來的,然後你再回過頭來感知這些經驗。 發生在外面的各種事件、情況與狀態,實際上為的是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回饋。 因此改變自己的心靈狀態,你就自動地改變了外界的具體環境。捨此之外,就沒有其他具體可行的方法
Thumbnail
這就是為何當你將能量收斂,回到自己,內觀自己的時候,疼痛感、負面情緒或是意念帶來的痛苦感受會降低的原因。覺知到自己的一切,不去評判便能不阻絕這些自然流動的能量經過,同時當你專注跟隨這些來到你面前的訊息,他們會帶領你去到他們想要的位置,你可以覺知到更深、更廣。
你看到的、聽到的是你自己過濾出來的,那不是全部,不全然是真相!你只看到,聽到,感受到你想要的部分,不想要的根本就看不到,聽不見。 在生活中,我們常對別人的行為感到不滿,卻不曾察覺,這些反感實際上源於自己。每個讓我們不舒服的人,其實都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陰影與不足。 當我們批評他人時,那些
Thumbnail
我們的宇宙統一 當一個人取得重大進步時,就會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所有“他者”的感覺實際上都是一種幻覺,對所有人來說都只是源於存在的主觀“我性” ,即自我。因此,所有的存在都是主觀的,本質上都是相同的,現實中沒有分離。這在實踐中意味著我們控制自己的生活體驗,將其作為純粹的內在體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p.88 ●體驗到潛在的自我   治療的過程中,有十個面相在所有的個案中都很顥著,我也許可以稱之為「對體驗的知覺」,或甚至叫「對經驗的體察」。但在本文中,我要把它稱為「對自我的體驗」。   案主和治療者建立充滿安全感的關係之後,由於不再有實質的或隱含的威脅逼臨自我,因此案主可以讓自己檢視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注意力收回自己的內在,以搞定自己,達到關係中的平衡。裏面分享了三個心法,包括將注意力放回內在、改變口頭禪以及保持好奇的方式,來幫助讀者搞定自己。透過自我覺察,讓情緒不輕易受外境影響,尋迴心靈的安定,並停止關係中的內耗與對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個人對事物的主觀看法或主觀立場與對事物的客觀或外在觀點(不屬於任何人)」這句話強調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區別。 主觀觀點: 主觀觀點是指個人基於自身經驗、情感和信念所形成的看法。這種觀點是獨特的,因為它受到個人背景、文化、情感狀態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核心概念: (第一章613節) 你在物質世界裡面所獲得的經驗、體會,全都是從你心靈的核心向外流出來的,然後你再回過頭來感知這些經驗。 發生在外面的各種事件、情況與狀態,實際上為的是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回饋。 因此改變自己的心靈狀態,你就自動地改變了外界的具體環境。捨此之外,就沒有其他具體可行的方法
Thumbnail
這就是為何當你將能量收斂,回到自己,內觀自己的時候,疼痛感、負面情緒或是意念帶來的痛苦感受會降低的原因。覺知到自己的一切,不去評判便能不阻絕這些自然流動的能量經過,同時當你專注跟隨這些來到你面前的訊息,他們會帶領你去到他們想要的位置,你可以覺知到更深、更廣。
你看到的、聽到的是你自己過濾出來的,那不是全部,不全然是真相!你只看到,聽到,感受到你想要的部分,不想要的根本就看不到,聽不見。 在生活中,我們常對別人的行為感到不滿,卻不曾察覺,這些反感實際上源於自己。每個讓我們不舒服的人,其實都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陰影與不足。 當我們批評他人時,那些
Thumbnail
我們的宇宙統一 當一個人取得重大進步時,就會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所有“他者”的感覺實際上都是一種幻覺,對所有人來說都只是源於存在的主觀“我性” ,即自我。因此,所有的存在都是主觀的,本質上都是相同的,現實中沒有分離。這在實踐中意味著我們控制自己的生活體驗,將其作為純粹的內在體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p.88 ●體驗到潛在的自我   治療的過程中,有十個面相在所有的個案中都很顥著,我也許可以稱之為「對體驗的知覺」,或甚至叫「對經驗的體察」。但在本文中,我要把它稱為「對自我的體驗」。   案主和治療者建立充滿安全感的關係之後,由於不再有實質的或隱含的威脅逼臨自我,因此案主可以讓自己檢視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注意力收回自己的內在,以搞定自己,達到關係中的平衡。裏面分享了三個心法,包括將注意力放回內在、改變口頭禪以及保持好奇的方式,來幫助讀者搞定自己。透過自我覺察,讓情緒不輕易受外境影響,尋迴心靈的安定,並停止關係中的內耗與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