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是否也在無形中,以「愛」為名,給予了溫柔的暴力。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禮物之所以成為禮物,端看被不被接受,不然,就會變成雙方的負擔。」

某位老師說過一個故事。

女孩看似家庭狀況幸福,父母也都沒要求她甚麼,對她非常的好。然而女孩長大卻罹患憂鬱症,她也不懂自己的憂鬱為何而來,也為自己這麼幸福還憂鬱而自責。

直到去到他們家,看到家庭成員的相處方式,老師頓時明白,女孩的壓力來源。

raw-image

比如父母準備水果給她吃,她不想吃;父母就會說:「怎麼不吃呢?這水果對身體很好啊!我都特意為你準備了。多少吃一點吧!把它吃了身體才會健康。」同時一直不斷的說服女孩,直到女孩把水果吃完。

女孩即使不想吃,為了不抹煞父母的好意,或者不想讓父母失落,她就會勉強自己把水果吃掉。因為不吃,她會有罪惡感。人家都對你這麼好了,怎能拒絕呢?

老師稱之為「溫柔的暴力」。因為父母親強權的加予,是以更細膩的方式在進行,看似以愛為名,事實上是在勉強孩子做她不想做的事,或者在無形中要求她符合父母的期待。

從小到大,女孩慢慢的學會,要求自己應該要符合父母的期待,即便父母親看似沒有對她說出口。父母沒有要求她名列前茅,但無意中會在言談裡,透露出誰家的孩子考上第一志願,很優秀。她就會知道父母的需求跟想要是甚麼。自己給自己壓力設定目標,去達到父母心中的想望。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經常自行推敲「別人希望我怎麼做」,而不是「我想怎麼做」

總是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努力成為好學生、好伴侶、理想父母。想盡辦法符合別人心中的期待,進而失去自己的人生。

其實我當時聽到老師說這個故事時,有點震撼。

有時候我對孩子們,好像也有類似的情節上演。我覺得這麼做是為他們好,但是他們似乎不領情。雖然我不至於強迫他們接受,但心裡還是會希望他們照著我的想法跟意思做。

我思考著,是否也在無形中,以「愛」為名,給予了溫柔的暴力?我是否能讓孩子有選擇?

是否能放下過多的控制,讓孩子有機會導演自己的人生。

而我自己似乎也常常壓抑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很努力的想要符合別人心中的期待,滿足他人的要求,是否有真正想過自己想要什麼?

《為自己出征》書裡有一句話。

「禮物之所以成為禮物,端看被不被接受,不然,就會變成雙方的負擔。」

raw-image

當我們想"送出去"時,思考一下,這是對方想要的嗎?他可以不接受嗎?我可以接納他的不接受嗎?

當我們"被致贈"時,是拒絕嗎?可以有選擇的嗎?

覺察這一切,就是重新愛自己、重寫新劇本的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菲雅生活筆記-Sophia Chen 的沙龍
85會員
315內容數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2025/04/21
探討親子關係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權力鬥爭,並提出父母應學習放手、信任孩子,才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建立更緊密和諧的親子關係。文章以比爾蓋茨的童年故事作引,闡述諮商師建議父母「放棄」,讓孩子在探索中成長的理念。
Thumbnail
2025/04/21
探討親子關係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權力鬥爭,並提出父母應學習放手、信任孩子,才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建立更緊密和諧的親子關係。文章以比爾蓋茨的童年故事作引,闡述諮商師建議父母「放棄」,讓孩子在探索中成長的理念。
Thumbnail
2025/04/11
孩子不想補習,是藉口還是真的感到不舒服?親子間的信任與溝通,比一味要求孩子「更好」更重要。別讓愛成為壓力,給孩子空間、相信他們,一起開啟心對話。
Thumbnail
2025/04/11
孩子不想補習,是藉口還是真的感到不舒服?親子間的信任與溝通,比一味要求孩子「更好」更重要。別讓愛成為壓力,給孩子空間、相信他們,一起開啟心對話。
Thumbnail
2025/03/26
孩子不再事事告訴父母,是成長的表現,父母應學習調整心態,接受孩子的獨立,並維持關心但不干涉的態度,建立信任感,讓孩子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仍能與父母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2025/03/26
孩子不再事事告訴父母,是成長的表現,父母應學習調整心態,接受孩子的獨立,並維持關心但不干涉的態度,建立信任感,讓孩子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仍能與父母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謝依婷醫師在兒童心智科執業十年,寫下這本的《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看完其實心情有點複雜。 愛,是一個人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帶來的傷,孩子往往也默默地承接吸收了。 父母關係的不和諧,同儕之間的人際困境,學業成績的考試壓力...等等,都是讓孩子深感焦慮與困住自己的議題。 一個個兒童心
Thumbnail
謝依婷醫師在兒童心智科執業十年,寫下這本的《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看完其實心情有點複雜。 愛,是一個人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帶來的傷,孩子往往也默默地承接吸收了。 父母關係的不和諧,同儕之間的人際困境,學業成績的考試壓力...等等,都是讓孩子深感焦慮與困住自己的議題。 一個個兒童心
Thumbnail
「禮物之所以成為禮物,端看被不被接受,不然,就會變成雙方的負擔。」 某位老師說過一個故事。 女孩看似家庭狀況幸福,父母也都沒要求她甚麼,對她非常的好。然而女孩長大卻罹患憂鬱症,她也不懂自己的憂鬱為何而來,也為自己這麼幸福還憂鬱而自責。
Thumbnail
「禮物之所以成為禮物,端看被不被接受,不然,就會變成雙方的負擔。」 某位老師說過一個故事。 女孩看似家庭狀況幸福,父母也都沒要求她甚麼,對她非常的好。然而女孩長大卻罹患憂鬱症,她也不懂自己的憂鬱為何而來,也為自己這麼幸福還憂鬱而自責。
Thumbnail
很多父母自認非常愛孩子,但是卻因為自己的擔憂和焦慮,過分介入孩子的生活,他們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不要讓自己擔心受怕,他們抱持的理由大多是「想避免孩子做錯事」、「希望孩子走自己看來正確的方向」,可是這類的觀念忽略了「成長過程需要犯錯」,你正剝奪了孩子「嘗試的自由」。
Thumbnail
很多父母自認非常愛孩子,但是卻因為自己的擔憂和焦慮,過分介入孩子的生活,他們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不要讓自己擔心受怕,他們抱持的理由大多是「想避免孩子做錯事」、「希望孩子走自己看來正確的方向」,可是這類的觀念忽略了「成長過程需要犯錯」,你正剝奪了孩子「嘗試的自由」。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打開新聞鋪天蓋地都是 父母只要對小孩有任何要求=情緒勒索 一堆批評父母的聲音就會淹沒留言區 大致就是生小孩照顧小孩是義務 因為是父母自己要生的 (小孩沒有選擇...你怎麼知道小孩沒有選擇) 自然就要無怨無悔地做牛做馬 要求小孩付出 小孩就被成受害者...好可憐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打開新聞鋪天蓋地都是 父母只要對小孩有任何要求=情緒勒索 一堆批評父母的聲音就會淹沒留言區 大致就是生小孩照顧小孩是義務 因為是父母自己要生的 (小孩沒有選擇...你怎麼知道小孩沒有選擇) 自然就要無怨無悔地做牛做馬 要求小孩付出 小孩就被成受害者...好可憐
Thumbnail
在無意中看到一個標題聳動的新聞人母「嘿休色校長」換兒進明星私校 老公抓包還被罵:為孩子受委屈算什麼」。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52550 只能說大陸為了許學生有個前途光明的未來,競爭已從小學開始要佈置好環境! 不知道這個母親是有多相信學校,是有好的學校,宛
Thumbnail
在無意中看到一個標題聳動的新聞人母「嘿休色校長」換兒進明星私校 老公抓包還被罵:為孩子受委屈算什麼」。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52550 只能說大陸為了許學生有個前途光明的未來,競爭已從小學開始要佈置好環境! 不知道這個母親是有多相信學校,是有好的學校,宛
Thumbnail
「媽媽這麼辛苦為你們做那麼多?怎麼都沒有一個人抱著感恩的心?」 從這一段話中,你感受到什麼了呢?是感受到這位母親在言語上對小孩「情緒勒索」,還是這位母親很需要被安撫及肯定呢? 在叢非從心理師的這本《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原文:養育內心的小孩)一書中便告訴我們,有很多時候母親是會變成小孩的狀態在索愛,
Thumbnail
「媽媽這麼辛苦為你們做那麼多?怎麼都沒有一個人抱著感恩的心?」 從這一段話中,你感受到什麼了呢?是感受到這位母親在言語上對小孩「情緒勒索」,還是這位母親很需要被安撫及肯定呢? 在叢非從心理師的這本《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原文:養育內心的小孩)一書中便告訴我們,有很多時候母親是會變成小孩的狀態在索愛,
Thumbnail
面對父母的控制、貶低,若吃進去,到頭受傷的只有我們自己?
Thumbnail
面對父母的控制、貶低,若吃進去,到頭受傷的只有我們自己?
Thumbnail
「我都是為了你好」,究竟背後成全的是孩子還是自己? 感謝天下雜誌近期刊登我所投稿的專欄文章。獨立評論連結:【投書】我都是為了你好?別讓情緒勒索綑綁了親情關係 | 嚴冬晴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cw.com.tw)
Thumbnail
「我都是為了你好」,究竟背後成全的是孩子還是自己? 感謝天下雜誌近期刊登我所投稿的專欄文章。獨立評論連結:【投書】我都是為了你好?別讓情緒勒索綑綁了親情關係 | 嚴冬晴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cw.com.tw)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