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感激?
怨恨將我們困在無力感的迴圈裡,
感激幫助我們覺察到不同的視角、
不同的怨恨存在方式。
●本書在探討感激與怨懟的相互作用時,
會著重於較輕微的「日常怨懟」,
這種怨懟並非來自個人或集體創傷、暴力、
嚴重不公、歧視、侮辱或虐待,
也不是群體在經歷過數十年種族屠殺、
歷史不正義或大規模暴力後所產生的集體怨懟。
雖然我們在此探究的策略可能會跟這種怨懟有關聯,
但那還牽涉到不同的情境與考量,
不屬於本書的討論範疇。
●「日常」的怨懟會一直醞釀潛伏,
除了剝奪我們的快樂,
也會破壞我們的健康、關係經營與工作成就;
更重要的是,它們會隨著時間持續累積,
導致更痛苦、更嚴重的怨恨。
怨懟也會主宰我們的許多決定。
●練習感激不是要嘗試以正面思考取代負面思考。
感激不該用來消除怨恨,
也不該拿來製造正面的假象,
讓我們忽視迫切需要注意的負面情況。
它是要幫我們掙脫怨恨帶來的束縛,
找回生活的喜悅,減少關係的摩擦。
●怨懟通常都帶有一種羞恥感:
它會拆穿我們,使我們顯得有些軟弱,
無法成為自己以為的那種人,
也無法維持自己想在別人眼中留下的形象—
為什麼我們還沒放下?
為什麼我們要執著於看似不重要的小事這麼久?
我們竟然會受到這麼深的傷害,
有時候想想還真荒謬。
這種羞恥與罪惡的感覺會使情況變得更複雜,
讓我們更難以認清怨懟的本質。
●之所以會形成怨恨,
不只是單一情緒,而是混雜的情緒。
美國社會學教授華倫·坦豪頓(Warren TenHouten )
將此稱為怨恨的「第三級」 (tertiary-level)特性,
結合了憤怒、厭惡與驚訝。
這裡提到的驚訝並非愉快的那一種,
而是關感受到的震驚:
這種深刻的衝擊會影響人的行為舉止,
或讓一切看起來不像表面那樣,
而讓我們深陷於怨恨之中的就是這種震驚。
●在某種程度上,
感激與怨懟都是從「施與受」以及「饋贈」的循環中產生。
「感激」是感謝你從 對方那裡得到的東西,
並且激勵你以某種方式回報。
「怨懟」則會帶來「不公平的感覺」(a sense of injustice)
和「應得權益感」 (entitlement),
讓你覺得對方應該給你某種東西卻沒給,或是給你的只有傷害。
當我們心懷怨懟時,就會覺得自己受到別人利用,
或者,使我們受傷或失望的人得到了某種東西,
而我們卻失去了—這正是關無法放下怨恨的原因:
這是一種對所發生情況保有「權力感」的方式。
然而,只要心存感激,每個人都是贏家。
給了,就會得到,而且心情愉快,
這往往會讓我們積極尋找對他人有益的做法。
●怨懟往往會造成我們「等待他人」修補關係或主動和解。
可是,如果能處理他人對自己的怨懟,
我們就能夠比較容易達到內心的平靜並與他人和平共存。
因此,最有效的做法是在每天結束時,
不帶批判地反思以下三個問題:
1.我是否在某方面辜負了他人的期望?
2.我是否讓某人感到自卑?
3.如果是,明天我該怎麼處理這件事?
勇敢面對「自己是導致關係惡化或造成陰影」的事實,
可以讓我們逐漸敞開心胸,
願意懷著感激尋求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越來越錯綜複雜的世界中,
人們很容易就會被恐懼、無力和失落壓垮,
這時我們可以把焦點集中於維克多·弗蘭克所提供的試金石—
「人類最後的自由」:我們選擇自身態度的能力。
「選擇」將困難視為成長的機會、
嘗試從怨懟中學習、隨時隨地練習感激,
我相信這些才是我們獲得內心平靜的最佳方式,
最終也將為人類帶來和平與幸福。
~ 凱莉.豪爾斯(Kerry Howells)/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教學與實踐感激方面有超過二十五年的經驗。她以「感激」為主題發表過許多演說,聽眾來自各行各業,遍及全世界,包括位於紐約的聯合國,以及奧運、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員與教練。
~《感激的覺察力量:透過練習,循序漸進幫你掙脫怨恨的束縛》
~《Untangling You: How can I be grateful when I feel so resentful?》
#感激的覺察力量 #感激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