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感激的覺察力量:透過練習,循序漸進幫你掙脫怨恨的束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為何要感激?
怨恨將我們困在無力感的迴圈裡,
感激幫助我們覺察到不同的視角、
不同的怨恨存在方式。

 

●本書在探討感激與怨懟的相互作用時,

會著重於較輕微的「日常怨懟」,

這種怨懟並非來自個人或集體創傷、暴力、

嚴重不公、歧視、侮辱或虐待,

也不是群體在經歷過數十年種族屠殺、

歷史不正義或大規模暴力後所產生的集體怨懟。

雖然我們在此探究的策略可能會跟這種怨懟有關聯,

但那還牽涉到不同的情境與考量,

不屬於本書的討論範疇。

 

●「日常」的怨懟會一直醞釀潛伏,

除了剝奪我們的快樂,

也會破壞我們的健康、關係經營與工作成就;

更重要的是,它們會隨著時間持續累積,

導致更痛苦、更嚴重的怨恨。

怨懟也會主宰我們的許多決定。

 

●練習感激不是要嘗試以正面思考取代負面思考。

感激不該用來消除怨恨,

也不該拿來製造正面的假象,

讓我們忽視迫切需要注意的負面情況。

它是要幫我們掙脫怨恨帶來的束縛,

找回生活的喜悅,減少關係的摩擦。

 

●怨懟通常都帶有一種羞恥感:

它會拆穿我們,使我們顯得有些軟弱,

無法成為自己以為的那種人,

也無法維持自己想在別人眼中留下的形象—

為什麼我們還沒放下?

為什麼我們要執著於看似不重要的小事這麼久?

我們竟然會受到這麼深的傷害,

有時候想想還真荒謬。

這種羞恥與罪惡的感覺會使情況變得更複雜,

讓我們更難以認清怨懟的本質。

 

●之所以會形成怨恨,

不只是單一情緒,而是混雜的情緒。

美國社會學教授華倫·坦豪頓(Warren TenHouten )

將此稱為怨恨的「第三級」 (tertiary-level)特性,

結合了憤怒、厭惡與驚訝。

這裡提到的驚訝並非愉快的那一種,

而是關感受到的震驚:

這種深刻的衝擊會影響人的行為舉止,

或讓一切看起來不像表面那樣,

而讓我們深陷於怨恨之中的就是這種震驚。

 

●在某種程度上,

感激與怨懟都是從「施與受」以及「饋贈」的循環中產生。

「感激」是感謝你從 對方那裡得到的東西,

並且激勵你以某種方式回報。

「怨懟」則會帶來「不公平的感覺」(a sense of injustice)

和「應得權益感」 (entitlement),

讓你覺得對方應該給你某種東西卻沒給,或是給你的只有傷害。

當我們心懷怨懟時,就會覺得自己受到別人利用,

或者,使我們受傷或失望的人得到了某種東西,

而我們卻失去了—這正是關無法放下怨恨的原因:

這是一種對所發生情況保有「權力感」的方式。

然而,只要心存感激,每個人都是贏家。

給了,就會得到,而且心情愉快,

這往往會讓我們積極尋找對他人有益的做法。

 

●怨懟往往會造成我們「等待他人」修補關係或主動和解。

可是,如果能處理他人對自己的怨懟,

我們就能夠比較容易達到內心的平靜並與他人和平共存。

因此,最有效的做法是在每天結束時,

不帶批判地反思以下三個問題:

1.我是否在某方面辜負了他人的期望?

2.我是否讓某人感到自卑?

3.如果是,明天我該怎麼處理這件事?

勇敢面對「自己是導致關係惡化或造成陰影」的事實,

可以讓我們逐漸敞開心胸,

願意懷著感激尋求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越來越錯綜複雜的世界中,

人們很容易就會被恐懼、無力和失落壓垮,

這時我們可以把焦點集中於維克多·弗蘭克所提供的試金石—

「人類最後的自由」:我們選擇自身態度的能力。

「選擇」將困難視為成長的機會、

嘗試從怨懟中學習、隨時隨地練習感激,

我相信這些才是我們獲得內心平靜的最佳方式,

最終也將為人類帶來和平與幸福。

 

~ 凱莉.豪爾斯(Kerry Howells)/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教學與實踐感激方面有超過二十五年的經驗。她以「感激」為主題發表過許多演說,聽眾來自各行各業,遍及全世界,包括位於紐約的聯合國,以及奧運、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員與教練。

~《感激的覺察力量:透過練習,循序漸進幫你掙脫怨恨的束縛》

~《Untangling You: How can I be grateful when I feel so resentful?》

 

【博客來書店購買《感激的覺察力量》】

【金石堂書店購買《感激的覺察力量》】



 

#感激的覺察力量 #感激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avatar-img
357會員
2.1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偶希都理 的其他內容
★尼采說「痛苦是禮物」, 唯有學習成為「超人」、享受這份禮物,才能戰勝生命, 做到真正「愛自己」、「相信自己」, 成為自己唯一的主人。
★從心情到記憶,從說服到拖延, 從復原到關係,快用短短59秒扭轉你的人生!
★獻給被生活淹沒,再説一個「YES」就會徹底累垮的人。
★有時候,身心疲憊的我們, 需要的只是靜靜的陪伴,和懂我的一句話。
★透過童話心理學,理解故事主角的心思感受, 獲得豐富且多樣化的心理學知識。  ●幼時讀過的童話,長大後再看一次時,會發現當中有許多地方不合理,就連大家耳熟能詳的〈灰姑娘〉也不例外。 在故事裡,王子對只見過幾個小時的仙杜瑞拉深深著迷,並打算向她求婚。 思來想去,還是覺得這種情況很難理解:對於將來
★曾被困住的人,才能看到的景色。   ●我該追求什麼?該以什麼為目標活下去呢? 這些問題我現在毫無頭緒,如果我現在治好憂鬱症,就得再次面對自己的人生,光想我就怕得渾身發抖。 罹患憂鬱症對我來說有一個明確的好處。 只要我還沒有痊癒,我就有一個不必跟社會接觸的藉口。 一個好手好腳、大學畢業的
★尼采說「痛苦是禮物」, 唯有學習成為「超人」、享受這份禮物,才能戰勝生命, 做到真正「愛自己」、「相信自己」, 成為自己唯一的主人。
★從心情到記憶,從說服到拖延, 從復原到關係,快用短短59秒扭轉你的人生!
★獻給被生活淹沒,再説一個「YES」就會徹底累垮的人。
★有時候,身心疲憊的我們, 需要的只是靜靜的陪伴,和懂我的一句話。
★透過童話心理學,理解故事主角的心思感受, 獲得豐富且多樣化的心理學知識。  ●幼時讀過的童話,長大後再看一次時,會發現當中有許多地方不合理,就連大家耳熟能詳的〈灰姑娘〉也不例外。 在故事裡,王子對只見過幾個小時的仙杜瑞拉深深著迷,並打算向她求婚。 思來想去,還是覺得這種情況很難理解:對於將來
★曾被困住的人,才能看到的景色。   ●我該追求什麼?該以什麼為目標活下去呢? 這些問題我現在毫無頭緒,如果我現在治好憂鬱症,就得再次面對自己的人生,光想我就怕得渾身發抖。 罹患憂鬱症對我來說有一個明確的好處。 只要我還沒有痊癒,我就有一個不必跟社會接觸的藉口。 一個好手好腳、大學畢業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抱怨往往源自他人的主觀情緒,而非事實。重要的是學會不受他人影響,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從抱怨中走出,通過具體行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改變自己的心態,聚焦於可改進之處,才能真正促進個人及他人的成長與幸福。
Thumbnail
恨意+權力慾望-->走火入魔 📖 人類之所以緊緊抓住仇恨不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察覺到,一旦仇恨不再,他們必須處理的就是痛苦。這句話出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鮑爾頓,他認為人類對仇恨的執著是一種對未解決痛苦的逃避,讓人不願面對內心深處的傷痛。 仇恨讓人感覺到權力感與強大,而無須去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在面對生活中的「應該」時,我們常常感受到壓力與不快樂。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通過自我對話及敘事治療來解構內心的期待,讓我們有能力做出選擇,而非被逼迫遵循主流價值觀。透過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尋回內在的輕鬆感,學會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揹負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最終,我們可以活得更自在和幸福。
Thumbnail
在感情中脫離不適合的關係並不容易。持續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會對生活造成更大影響。本文探討如何放下怨恨,專注於當下,並學會不愛、不在乎,從而重建自我並迎接新的生活。只有勇敢面對現實,我們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總會遇到各種挑戰和不愉快的經歷。這些經歷可能讓我們感到痛苦和憤怒,甚至長時間難以釋懷。然而,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原諒他人,不僅能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還能對我們的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研究發現,選擇原諒的人更容易忘記那些不愉快的細節。當我們決定原諒時,大腦會啟動一種遺忘機制,讓痛
Thumbnail
如果你正處於一段困難的關係中,或許正在經歷心碎,你可以嘗試通過感恩來轉變它。感恩能夠像魔法一樣改變任何困難的關係,無論對方是你的配偶、兄弟姐妹、父母、岳父母、同事、老闆,還是你的鄰居。當我們面臨困難的關係或挑戰時,我們通常不會感到感激,反而忙於指責問題的存在,這意味著我們缺乏感恩之心。
Thumbnail
曾經傷害自己的人就算已經離開了,心裏還是時常對他們感到憤怒、怨恨、憎惡等等,如何幫助自己脫離這些負面情緒?本文提出用「原諒」來終止這些糾結的情緒,並指出重點不是對方,而是我們對自己的祈願,我們是在為自己帶來平安和情緒上的治癒。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前言 時不時的就有某些人,某些事讓我們覺得難以容忍,無法接受,悲傷、痛苦、憤怒、焦慮、煩惱、羞愧…等負面情緒油然而生,這些情緒是如此的真,如此的痛,讓人不由自主的質疑人生,懷疑境遇。事實上,這些情緒—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是人想像出來的,是人對所遭遇的人或所面對的事加工添料的結果。你在人、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愛抱怨如何影響人的心態和運氣。抱怨往往讓心情沉悶,吸引負面能量,並創造一個不利的生活氛圍。抱怨的人容易吸引到負面事物,而樂觀積極的人更容易獲得好運氣。改變抱怨習慣,透過正向思考和感恩培養,能夠轉變心態,從困境中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文章呼籲停止抱怨,努力創造充滿正能量的生活,相信這樣的改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抱怨往往源自他人的主觀情緒,而非事實。重要的是學會不受他人影響,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從抱怨中走出,通過具體行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改變自己的心態,聚焦於可改進之處,才能真正促進個人及他人的成長與幸福。
Thumbnail
恨意+權力慾望-->走火入魔 📖 人類之所以緊緊抓住仇恨不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察覺到,一旦仇恨不再,他們必須處理的就是痛苦。這句話出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鮑爾頓,他認為人類對仇恨的執著是一種對未解決痛苦的逃避,讓人不願面對內心深處的傷痛。 仇恨讓人感覺到權力感與強大,而無須去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在面對生活中的「應該」時,我們常常感受到壓力與不快樂。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通過自我對話及敘事治療來解構內心的期待,讓我們有能力做出選擇,而非被逼迫遵循主流價值觀。透過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尋回內在的輕鬆感,學會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揹負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最終,我們可以活得更自在和幸福。
Thumbnail
在感情中脫離不適合的關係並不容易。持續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會對生活造成更大影響。本文探討如何放下怨恨,專注於當下,並學會不愛、不在乎,從而重建自我並迎接新的生活。只有勇敢面對現實,我們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總會遇到各種挑戰和不愉快的經歷。這些經歷可能讓我們感到痛苦和憤怒,甚至長時間難以釋懷。然而,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原諒他人,不僅能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還能對我們的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研究發現,選擇原諒的人更容易忘記那些不愉快的細節。當我們決定原諒時,大腦會啟動一種遺忘機制,讓痛
Thumbnail
如果你正處於一段困難的關係中,或許正在經歷心碎,你可以嘗試通過感恩來轉變它。感恩能夠像魔法一樣改變任何困難的關係,無論對方是你的配偶、兄弟姐妹、父母、岳父母、同事、老闆,還是你的鄰居。當我們面臨困難的關係或挑戰時,我們通常不會感到感激,反而忙於指責問題的存在,這意味著我們缺乏感恩之心。
Thumbnail
曾經傷害自己的人就算已經離開了,心裏還是時常對他們感到憤怒、怨恨、憎惡等等,如何幫助自己脫離這些負面情緒?本文提出用「原諒」來終止這些糾結的情緒,並指出重點不是對方,而是我們對自己的祈願,我們是在為自己帶來平安和情緒上的治癒。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前言 時不時的就有某些人,某些事讓我們覺得難以容忍,無法接受,悲傷、痛苦、憤怒、焦慮、煩惱、羞愧…等負面情緒油然而生,這些情緒是如此的真,如此的痛,讓人不由自主的質疑人生,懷疑境遇。事實上,這些情緒—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是人想像出來的,是人對所遭遇的人或所面對的事加工添料的結果。你在人、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愛抱怨如何影響人的心態和運氣。抱怨往往讓心情沉悶,吸引負面能量,並創造一個不利的生活氛圍。抱怨的人容易吸引到負面事物,而樂觀積極的人更容易獲得好運氣。改變抱怨習慣,透過正向思考和感恩培養,能夠轉變心態,從困境中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文章呼籲停止抱怨,努力創造充滿正能量的生活,相信這樣的改